王孙归不归
作者:乘快
昨晚,我把他送上飞机,
没想到这么快,
就收到电邮。
字里行间,是他飞行中的告白。
信里说:
「机窗外,台北101大楼的影子
投落在那片土地上──
父亲卖掉它,
换来我的船票、学费、食宿与岁月,
还换来我今日鬓边的风霜。
为了成全我,
他毅然脱手那片地。
誏我远赴他国,
寒窗多年,
带回美金『二十万积蓄』。
乍看之下,
这恰如当年的台币『二十万投资』。
当我用毕生所学的
应用数学与投资解析去衡量,
现在才明白,
五十多年前的那趟长征,是否输得惨不忍睹?
那片曾被人乱倒垃圾的泥地,
如今翻涨近二十万倍,
成了不可企及的距离。
当年,有多少终日常与水牛为伴的农家子弟,也和我一样,远赴他国,
都认为那是最具智慧的选择。
我带回了
足以让祖坟冒青烟的是:
全家大小都顶着美国博士光环;
却错过了,
原本属于父母的土地。
那片当年毫不起眼、
无法提升身份的二甲地,
如今已是高楼林立,
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改革半世纪,
我依然徘徊在起点。
每一次与亲友相见,
耳边回响的,
尽是时光流转与人事已非的叹息。
如果那片泥泞农土地未曾卖出,
如今我在台全家族都能受益。
面对他们,
我只剩难以言喻的…
风扑面而来,
夹杂着熟悉的味,
却多了几分陌生的沉重。
近乡情怯,
不敢问来人。
迎面而来的笑脸,
让我不敢承认自己离开太久。
明晚抬头望向夜空,
我会轻轻念出李白的诗句:
『古人未见今月,今月曾照古人。』
我读完他的耒信,
听见他的心跳,
听见那段跨越岁月的悔?或爱?
也想到另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编注:
1) 农地价格:
在1960年代,因信义区尚未都市化,台北101所在地多属“农地”或未开发地带,当时称为“四四南村”一带,是军眷住宅、稻田与菜园区。
根据当时土地交易记录与口述历史
??1960年代台北郊区农地价格约为每坪30元到200元新台币,视位置、灌溉条件等有所不同。
??若以一甲(=2934坪)计算,即一甲农地当时价值约在9万元至60万元新台币之间。
这些价格在当时仍属于一般小康家庭可负担的范围。
2)近日汇市約台币30 兑1 美元。
3)
a)苏格拉底(Socrates)
"He is richest who is content with the least, for content is the wealth of nature." 能以最少为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因为知足,是自然赋予的财富。
V.S
b)安·兰德(Ayn Rand)
Money is the barometer of a society’s virtue.”「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