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一晚,恩典 眷顾了我 (本文与种族徧見/歧視有関亦为获奖文章)

(2022-12-26 23:01:54) 下一个

 本文为获奖文章, 转载自2020 年2月16世界日报周刊.

(作者:陈乃健)...

  许多人凭着勇气、智慧、与雄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移居到一个新奇、生疏、甚至充满敌意的新世界,常听到有关种族歧视、偏见、仇恨犯罪等事件的人,应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较多吧。

 「黑人的命也是命  (Black lives matter)」,这次可不是黑人对付白人,而是全球对抗无知的种族主义。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 之死点燃了半个地球怒火,进而推倒众多伟人或被神化的雕像,大有「天道终轮回,且看苍天饶过谁」的味道;也令笔者忆及一则真实的故事,它是多年前发生在南方一个小城的某条街上,彼时城内的人口大概只有几万人,巷弄里的居民士农工商皆有,没有好区、坏区之分。

  不记得曾几何时,搬来了一个小家庭,由于这一家的长相、语言、生活习惯,都与主流社会大异其趣,让这条小弄 (Lane) 里的居民产生了不少好奇。士农工商因年龄、知识、阶级各异而呈现出热络、冷淡、甚至鄙视的不同态度。当然,最能接受异族融入的还是知识分子家庭;商人们早出晚归,也就没把这家新来的当回事;而农工阶级则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排他性。

  歧视、遍见…没人会为此感到羞耻或难为情

  小孩子们玩在一起时,好玩的经常轮不到这几个称得上眉清目秀的小孩,譬如「police vs. thief  (官兵抓强盗)」,这些异族总是被当强盗。记得有一次其中一个小男孩被抓到后,绑在一颗大榕树下,着从附近农场弄来些牛、马粪在小男孩前面,扮警察的小孩们不断地把石头往上面掷,不到一分钟小男孩身上已溅满秽物。不久之后孩子的妈把他松绑带回家洗澡,事实上,附近的大人、小孩都听不懂他们用家乡话边走边骂些什么?其余如偷玩具、弄坏脚踏车、偷走集邮簿等更是难以计数。这一家的大人也真是称得上「忍族」,男主人在附近的医院做事,女主人为家庭主妇。有几次小孩子纠纷扩大到大人介入,农工阶级连凶器都出笼,使得警察及知识分子都出来排解。他们一家也深知:异国他乡,若太计较也只能徒增无奈而已。

  四年后的一天,家父宴请了这一家人,因为他们要搬到别的国家去了。家父对他们远从北欧挪威来到台湾屏东小城行医施善感到无比的钦佩,也感谢这位傅德兰大夫(Dr. Kristoffer Fortland)  对家兄施盲肠急救手术;同时更感谢另外一位曾经与他们同住的挪威籍毕嘉士大夫 (Dr. Olav Bjørgaas) 在其小儿七岁病危时二度捐血救命,若没有毕大夫及时的1000 cc 鲜血,笔者的生命乐章应该在那一晚就画下了休止符。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大夫使屏东基督教医院成为挪威在世界上最大的宣教医院。

 餐宴举杯之际,这对洋父母感谢家父几年来多次帮他们排解纠纷,因为家父是这条巷弄里唯一能讲相当程度英文的读书人,两家又恰巧是一墙之隔。对于我们曾给予这家的照顾,他们将永远存着感恩之心;而对其他一些邻近小孩不断地「光顾」他们这「蕃人之家」,也未曾带走一丝仇意。 

a1

 他们无私的奉献甚至牺牲了第二代                                                

    经过半个世纪,惊喜的是:「这一句《谢谢》等了40年…,毕大夫重回屏东,上了年纪的孩子们拄杖相迎…」;「在曾接受毕大夫开刀的一万二千 多个小儿麻痹病童中,有对夫妻从云林北港赶到屏东道谢时说着:《若没有毕大夫,我们俩无法从地上爬行的日子里站起来,更不可能走向红毯…》」~ 2007 年9月16 日世界日报的一则新闻如此报导着。由于这消息的忽然出现,使我在2008年6月在美国加州见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毕大夫。

  81岁的毕大夫操着一口顺畅的台湾话,模仿当年病患对他述说各种病情及症状,他笑着说:「收到病人自述『改变一生』的每封信都会温暖我的心,这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的,当然也包括了你那封信」。由毕大夫口中我们也得知这三个隔邻小孩长期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于台湾、中国、泰国、越南等诸多穷乡僻壤行医,因而失去了很多接受更良好教育的机会;也聴到他钦佩的说道傅大夫每次出差回来时,常为了帮医院省几毛钱的公车票,以六呎余之躯顶着屏东大太阳跑步回医院。傅太太身材高挑,可惜其公子老大、老二皆中等身材 (应是异郷饮食、营养之故吧!);只有老三年少时由傅太太携手带回挪威养成,身高超过190公分,后来成了挪威国王的中文翻译,由此更不难看出他们无私的奉献甚至牺牲了第二代。

  左一、二、三。 (照片来自挪威Trond)

  1. 留着北欧血液的三个小男童,这趟父母帮你们选的新家乡,热的有够呛了
  2. 傅德兰大夫全家福
  3. 思乡心切,屏东艳阳天下,傅德兰大夫草皮上野餐照及居家照片

  也因透过毕大夫,我、家妹乃惠以及三位傅家男孩相互联络上,我们从挪威喜获多帧由傅太太照的童年照片,在当年傅家应是我们这个大区里,唯一有照相机的家庭,并得知傅大夫在101岁高龄时蒙主宠召。傅大夫最富盛名的就是:不太说话、不出门、只开刀,他永远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默默开着他的刀。傅大夫1935 年始在中国张家口行医,于1956年转到台湾,与毕大夫用稻草建盖了屏东诊所,此诊所是当年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疯病、肺结核及小儿麻痹患者的重生天堂。傅大夫一生获奖无数,包括第七届中华民国医疗奉献奖、挪威国王颁发最高等的「骑士Ridder (ordensklasse)、圣奥拉夫勋章 (Order of St. Olav)」,1968年获蒋介石接见并颁予「发扬服务精神」奖牌。

       左一、二。 (照片来自挪威Trond)

1)半世纪后Trond 舆Geir 再度回到屏东。照片中女长者之一,为当年巷弄内超级顽童”PK”之母亲.   2) 傅大夫101岁辞世时,难得三兄弟及各自家庭同时出现于挪威。

  

挪威大夫植愛台灣-畢嘉士(右),傅德兰(左).

上帝用这么奥妙的方式传递了祂的福音

  2018年底我收到毕大夫一张贺年卡,并告诉我他从挪威的奥斯陆搬回到他的出生地史塔文基城  (Stavanger  Norway)。同时我也开始拼凑公余时间,构思及收集照片准备撰写此文。未料2019年11月28号世界日报刊出毕大夫以93岁辞世,顿时令人感叹: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

  毕大夫1950 年起,40年行医于十余个较落后国家,甚至深入蛮荒。他一生获奖无数,包括台湾医疗奉献奖、周大观第十七届热爱生命奖  (由2,239 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及挪威国王圣奥拉夫奖  (St. Olav’s  Medal)。曾为了急救麻疯病患一命而实施嘴对嘴吸痰、应家属要求将死亡病人大体绑在后背连夜骑机车送回家乡、过度捐血给病人而晕倒在捐血椅上、为病人咀嚼喂食、不断帮穷苦病人买单…等等不胜枚举之善行,引起挪威籍作家Bjørn Jarle Sørheim Queseth 的兴趣并专访而著成Doktor Bjørgaas: historien om en legemisjonær一书,后经天下出版社翻译发行,书名为「奇医恩典」,见证了40多年来一千多个麻疯病患及一万多名小儿麻痹症孩童受到他的恩泽及眷顾;这些病童在背部开刀/脊梁拉直之前是无法使用拐杖,毕大夫让这些孩子脱离了「终日地上爬行、无处话凄凉」的日子,也见证了上帝用这么奥妙的方式传递了祂的福音。

 论财富举世无人能攀比

  记得2008年见面的那天中午,我带着他、他的二位在美学医的外孙及他的台湾好友夫妇,做了半天南加州沿岸海上行。晚餐谈笑中他对我说:「今晚无论你让我吃了什么,或你身上是否曾经流着我的血,当看到我过去的病人都是如此高兴想看到我,就让我觉得我的努力是很值得的,这也是一般人无法享受到的快乐」。由于我写此文之前并不知道有「奇医恩典」这本书存在,毕大夫更是只字未提,真没想到除了救我一命、院中诸多拐杖病童叫他毕爸爸外,他还有这么多书中描述的善行义举。我阅读到书中最后一页时总算看到了一封病人的感恩信被节录刊出 :「人生犹如万花筒,轻轻一摇动,整个变了样。看那一万二千个从您手中获得新生的孩童,从此脸上绽放出花般的笑容。您就是那轻摇万花筒的手,那神奇的触动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重新缔造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是您今生拥有的财富,举世无一富豪能跟您攀比」~多么熟悉的句子,这不是我多年来常讲的几句话吗?意想不到作者Queseth 将我在2007 年寄给毕大夫的英文感恩信中取出片段做为此书的结语

毕大夫的来信及笔者感恩信 (中译后) 做为「奇医恩典」该书最后结语

  他「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

  1959 年,家父是一个十足捉襟见肘的公务员,幸好院方只是象征性的收费,能让我在三年间不断进出医院,累计约有一年半时间是在屏东基督教医院的皃童病房里度过并获得重生。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没有忘掉儿童病房内那至今仍令人心有凉意的一幕:毕大夫常常到病房里看一个皮肤渍黑、病恹恹的小男孩,有一天这个病童看到他的餐盘中有个荷包蛋,一个翻身起来,迅速的把它吃掉,在那个「少人问你粥可温」的艰困时期,我非常相信他可能跟我及其他不少病童一样,生平第一次吃荷包蛋是在屏东诊所吃到的,这正与该书中引人入胜的一句话不谋而合~「毕大夫,他没有自己,不论贫富贵贱他都无私奉献,认真的对待每一个生命」;也印证了在那个「人如蝼蚁命如草」的年代,宣教医生对生命的认知已经超越族裔、肤色、宗教、性别…,所有的命都关天(All lives Matter)。傅、毕两大夫留下的典范是将爱的付出升华成一种日常生活习惯,这种习惯若能永续传承,「人生来平等」的观念就会普及,任何一种的歧视、偏见、甚至被视为「追求和平」的最后手段~战争,都会大减。

 

2008年6月/ 毕大夫及两个在美读医学院外孙 (现在也已踏上外公的后尘,成为宣教医生).

 

编按一:

本文(为参赛原作之一)获侨联总会110年度全球海外华文论述奖(新闻报导类)第一名。部分文字及照片曾刊登于2020 年2月16世界周刊。作者陈乃健曾任北美洛杉矶作家协会理事,1991年始撰文于美国各华报;文章多为鼓励华人移民如何用「言行表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及社会,并劝导已宣誓入籍之华人重视对誓词中承诺的各种义务。 2022年以十八篇过去刊登于世界日报及五篇载于其他华报(共计二十三篇)均关美国人文之论述获得推荐,并受颁第六十三届中国五四文艺奖章。

编按二:

本文作者给毕大夫的英文感恩信后段被引用在奇医恩典(Doktor Bjørgaas: historien om en legemisjonæ  )书中做为最后结语如下:

Life is like a kaleidoscope—any minor shake can bring a different picture of those blossoming smiling faces of the 12,000 children you have saved and forever changed.  You were the hand that gave a delicate shake to each of their kaleidoscopes, and with that miraculous touch, you forever changed their destinies.

Your resuscitation and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ousands of young lives is an unparalleled level of wealth you now possess in this life. Such is the kind of prosperity that even magnates cannot remotely match, nor many otherwise affluent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