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华

追忆大学似水流年光华
个人资料
最新文章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流华

(2022-06-03 14:27:08) 下一个
距刚入大学,已整整十年,毕业之后,同学朋友,或事业渐成,或步入婚姻。希望我们能保持一颗勇敢的心,年轻在路上。
----题记
 
第一章 报考志愿
 
2012 年, 河南省有80万高中生参加了高考。官方说, 大概只有不到5万学生可以进入到第一批次录取中, 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一本。 官方说,大概最终只有6% 的学生能进入一本。现实是很残酷的, 河南省总人口超1亿,考生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讽刺的是, 却没有一所 “985” 高校,只有唯一的一所“211” 大学。在那个 还没有“双一流” 的年代,“985” 和 “211” 是众多考生和家长衡量大学唯一标准。
 
马博鹏也是在这一年考入大学的。 回想过去,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向苍天感谢这艰苦的升学压力铸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 还是该诅咒这惨无人道的选拔体系和不公的命运?
依稀记得,高考结束后,我从省城回到了家乡。
 
这是一个位于河南中部的小乡村,大概有3000人左右。有条小河从村里流过,河水很清澈,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们在里面捉鱼捕虾。顺着小河,向西走,会来到一座小学。我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6年童年生活, 之后便开始将近二十余载的离家求学生涯。
 
村里人们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村里以老人孩子居多。 由于周围没有大型的工厂,年轻劳动力便远去江浙沿海一带谋取生活。只有在收种季节或过年时节,才回家。比较幸运的是,父母很是支持我和哥哥的学业,我们是在众多表堂兄弟姐妹中,唯二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的。
 
我高考那年,哥哥已经是大二学生了。记得他把大学英语六级证书拿回家中时,父亲很是高兴。父亲一辈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机会学习。他是一个很聪慧的人,在小升初乡试中,拿到了国文第一名的成绩。但是由于家庭成分不够好,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听伯父讲,祖上是大户人家,鼎盛的时候有上千亩土地,雇有长工短工数十人。  听母亲讲,太祖母不会做饭,工人们多有不满。 有乡里儿歌为证 “ 马家烙馍,很是单薄,大风一吹,刮到漯河, 不追吧,是张烙馍,追吧,肚子叫慌”。 临近解放的时候,家族里有人,不识大局,做了没人愿意做的保长。解放后,被划成了“富农”。 村里人称之为 “在阶级”。 母亲在学时,成绩是极好的,尤其是算术。因为姥姥觉得女孩子学习无用,不愿意支付学费,导致她未能完成高中学业。大概是因为父母都有遗憾,并且农村子弟能打破阶级命运的出路只有上学吧,父母供养我们可谓是含辛茹苦。
 
六月的家中,很是闷热。外面的树林中,知了在不停的叫着。 晚饭的时候,妈妈蒸了馍,做了盘鸡蛋炒豆角, 还有一份炖鸡。我刚坐下,父亲停下筷子,一脸严肃的问我,自我感觉考的怎么样?
我说“ 还行吧?, 分数出来就知道了”。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考的怎么样,不想去想也不敢去想。
“你想报考什么专业?”
“我也不知道”
“医生,教师怎么样?收入稳定又体面”
“做老师医生,好无聊,没什么意思”
“那就读机械,电气自动化吧”
我没说话,当时我也不清楚自己想学什么。心里对爸爸的建议,总有一种自然的抵制。
 
这种入学前报考专业很不科学, 有多少高中生明白自己以后想做什么职业。一旦选择了专业,入学了就很难改了。 多年以后,去了美国后,我
 
我看看了爸爸,他眉头上的皱纹更深了。就在此时,“叮叮叮叮”, 爸爸的手机响了。他翻开盖子,按了下绿色接听键。
“恁们吃饭了吗” 是哥哥的声音。
“正在吃”
“博鹏,专业选好了吗? 要不,学生物吧,施一公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个能出国深造,做院士”。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