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我家乡的歌
萬沐
我的家乡在陕西豳地,周部族发祥的中期阶段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公刘的墓离我老家仅二十多里地。现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古豳四方百姓仍赴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的伟大历史创造者。周部族在文王以前有三个标志性的领袖,即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后稷时代周部族在武功一带。之后,周族北上豳地建国,公刘时代是豳国的全盛时代,而古公亶父生长于豳地,是公刘的第八世孙。后来,为回避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率部族沿着漆水、沮水往西南一带迁移,经过麟游,到了岐山,而我们这一支就留了下来,在前线上与侵略者对抗,守卫疆土。根据地方志记载,我们万姓是古公亶父的后人,本姓姬,后来以万为氏,长期定居在今天旬邑北部,西接彬县、北邻正宁一个小平原上。
(公刘)
周部族在我的家乡创建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也奠定了后来周文化的坚实基础,而以“豳”命名邦国,据考证,应该与当地发达的养殖业有关。由于经济的发展,三千多年前,我的家乡就有以《诗经-豳风》为代表的大量成熟的诗歌作品出现,其思想高度、情感深度、叙事描写之精当,物象之丰富,都具里程碑意义,其中的《豳风-七月》在《诗经》中堪称压卷之作。这里,姑且浪费一点篇幅,录下《七月》全诗,以展示我的故乡三千多年前诗歌艺术的辉煌与高度!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反映了豳地某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全诗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通过对比研究,也可以看出豳地文明在同时代的领先程度。正如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该诗“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但凡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无不涉及;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祭祀,皆有描述。
台湾学者吴宏一在《诗经与楚辞》专著中评价该诗:“劳苦中有闲逸,疏落中有风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诗。”
而清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更是对这首诗从文学发展史的高度给出了定位:“今玩其辞,有朴拙处,有疏落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精致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真诚处,有华贵处,有悠扬处,有庄重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将此诗看作中国田园诗一座空前绝后的文学丰碑,可见敝乡那个时代的文化高度,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七月》被多家认定是公刘时期的作品,为一位诗人所作。而我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判断,认为应该是多位诗人的合唱集,因为从诗中周历“月“和夏历“日“计时的交错运用中,可以看出,《七月》不会是出自一人之手。而应该是多位诗人对一年农耕生活从不同角度的吟咏,最后经整理组成的一个多重咏唱的大诗。
这首诗出现于周部族定居豳地的中期,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此时我的家乡已经进入了比较繁荣的农业文明时代,在《诗经》三百零五首里,仅《豳风》就被录有七首,从这些诗里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当时豳地社会文化的文明程度,也可以看出豳地文学的发达。
比如:《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这首诗写了一位豳地战士参加周公东征返家时沿路的情景和联翩的心理活动。其描写的精致,回忆的深情,想象的丰富,文辞的优美,意境的雅致凄美,高处绝不输《古诗十九首》。但也请诸位不要忘记,这可是在三千多年前的一首诗啊!
而从另一首《豳风-伐柯》诗则可以看出,当时的豳人在婚恋方面已经具备了严格的礼仪。“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首诗以砍柴起兴,写了婚恋方面应有的规矩,即男女结合,应该有媒人的介绍,双方家族的介入。这在当时社会蒙昧、男女关系普遍比较混乱的时代,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文明发展。还有学者认为,当时中国是西部发达、东部落后,天下奔周为商末之风尚,此诗是在周朝代商成功后,周政权用这首诗以西部先进礼乐文明对东人进行的规训:“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即,请注意了,从现在开始,就不要抢婚,也不要逼婚,更不要私奔了。还有,《东山》诗中也写到了豳人结婚礼仪的繁华:“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通过东征战士对当年结婚时光的回想,可以看出豳地婚嫁礼仪的繁多,和场面的隆重,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的家乡其实早就有礼仪之邦的风范。再结合《诗经-秦风》其它的作品分析,可以看出关中一带周前期的文明高度。所以,后来许多人将秦地当成落后之邦是一种很大的误解,那不过是因为野蛮落后的秦政权对文明的周发祥地造成破坏后的一种暂时现象,历史上周文明其实一直是关中的主流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正脉。我曾有两篇文章专门述及此事,此处不赘。
前面讲的是我的家乡豳地三千多年前的农耕生活、礼仪文明。其实,最可贵的一点,还有豳地先人们正确的“国家观“。这从《豳风-破斧》一诗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坚定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志和牺牲精神:“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从这首诗里的一唱三叹,可以感受到周公东征战斗的激烈,也可以看出豳地战士们战后余生的庆幸和惊魂未定,从而折射平叛战争的残酷,和新生的周政权对山东统治的不易。豳地本来就是周公的故乡,豳地的百姓对伟大的周公充满了敬爱之情,对豳文明转化为周文明并不断向中原一带发展充满了自豪,所以他们愿意以自己的身家生命,全力支持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并维护周的国家统一。
我的家乡豳地,在渭北高原上,毗邻黄帝陵寝之地。这里平原山川相间,黄土深达两千米,三千多年前诞生的豳地文明源远流长,直接孵化了后来关中平原的周文明。古公亶父自从离开我的家乡,前往岐山,周部族便一路开挂。其两个儿子泰伯仲雍前往太湖流域,教化吴地人民。经过季历,再到文王武王周公这两代人,凤鸣岐山,天下归心,最终能够以周代商,建立起了八百年基业的大周王朝,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也进而化及了东亚地区。豳地,实际就是东亚文明的起点。
纵观中国诗歌史,我家乡的诗歌早在豳国中期,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它记录下了我的祖先多彩的生活风貌,生动的喜怒哀乐,超前的文明高度,崇高的精神境界------《豳风》,我的祖先三千多年前的歌谣,《七月》,我故乡灿烂夺目的文明高峰,她是我们豳人永远的文化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