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

行走,思考,回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自勉
正文

应对大疫情,从消除自身恐慌做起

(2022-11-01 10:31:38) 下一个

题图:陈志杰的佛山版《核酸检测上河图》

 

据日本共同社10月26日报道,日本神户大学研究生院临床病毒学教授森康子领导的研究小组,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3名患者的血液中研发抗体,成功制成了能抑制奥密克戎毒株亚型“BA.5”等迄今发现的所有变异毒株在体内增殖的“广谱中和抗体”。该抗体有望作为预防感染和防止重症化的治疗药进行应用。

森康子教授在记者会上称,广谱中和抗体因为主要是与病毒未发生变异的部分进行结合,因此能对付广泛的变异毒株,进而确认对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变异毒株有效。

如果科学家能够用这样的“通用抗体”,开发出可应对广泛变异株的预防药和治疗药,并在不远的将来进入临床实用,这无疑是人类的一个福音!

 

森康子教授

 

作为感染过COVID-19病毒的“过来人”,自10月11号出现症状、到一周后身体逐渐恢复后,许多朋友发来了热情的关切与良好的祝愿,这里一并感谢!

尽管感染过程不长,但毕竟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亲身体验了症状从无到有、再到逐渐消失的细微变化,从中获得了不少“一手”感受。

目前仅有的一点后遗症是:有时还有点咳,就像小时候从母亲那遗传来的支气管炎。

由于有了这段不寻常经历,所以最近格外关注疫情。作为身处之地的温哥华,基本察觉不到疫情的任何变化,一切早已回归到原本的样子。反倒是近日郑州富士康的消息,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个人以为,病毒并没有人们原来想象得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大疫情下由于信息不透明和缺乏科学的正确引导给人们带来的恐慌!

科学研究与疫情跟踪表明:奥密克戎病毒不会离去,其变异株还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变异,它的传染性在呈不断增强的同时,病毒的毒性以及带给人的症状会持续走弱。

正如我所经历的,感染过程不过就像一次感冒,症状既不严重,持续时间也不长。其实自今年以来,我们全家先后都已感染过,而且相较周围的社交圈,我们还算晚的。大家似乎对此早已司空见惯,问候一句,休息一周,就又出现在大家面前。人们见面后彼此议论的,已不再是病情怎样?症状如何?更多的是与疫情有关或无关的生活花絮而已。

 

科学家与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约18亿人曾感染“西班牙流感”

 

从1918年出现的“所有大流行之母”西班牙流感开始,其实流感疫情从未真正清零,只是流感病毒株H1N1逐渐隐退到幕后,变成了常规的季节性流感延续至今。每隔一段时间,H1N1的直系后代便会与其它流感病毒遭遇、结合,进而产生强大的新流行毒株,就像1957年、1968年和2009年爆发的疫情一样。

可以说,如今每年的季节性流感,都有1918年病毒的遗传密码,包括2009年在全球爆发的、死亡人数逾30万的甲型H1N1流感。

那么,这种传染性的大流行疫情的结束如何定义呢?

科学家与历史学家认为,大流行通常有两种意义上的终结:医疗意义上,发病率和病亡率大幅下降到一定程度即是终结;而在社会意义上的终结,其标志是公众对疾病的普遍恐惧消退,安之若素。

如今放眼四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都选择了在科学的指导下与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就像早年曾给人们带来巨大恐慌的流感一样。

这不是因为他们傻,置人的生命安危而不顾,也不是因为他们科学的先进程度不如我们,这其中虽然也有经济因素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病毒已然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并不像起初人们认为的那样可怕,但也不会听从人的号令——令行禁止。你既无法赶走它,也无法从根本上消灭它。

它不但会传染,还会不断变异!

这就是现实。

 

根据流行病的特点,许多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起便创建或改建了卫生部门

 

相比较而言,国内疫情的防控力度大概算是全世界最大的了,广大百姓的配合程度更是远超其他发达国家。可遗憾的是,人们还是不断发现,总有人会感染,而且此起彼伏。此次郑州的不少居民就发现,自己周围的邻居因确诊、密接等原因,连夜便会悄无声息地被拉去隔离,以至于第二天忽然发现,邻居“消失”了!

如此情形,没准哪天就会轮到你!难道你不烦恼?你不恐慌?

其实早在10月中旬开始,就陆续看到媒体有关郑州的报道,比如:

10月8号,郑州启动全市1200万常住人口的核酸检测,要求必须全员参加,做到不漏一人。

10月15号,郑州要求中原区三天连续核酸,居民足不出户,严禁聚集。此外金水区、高新区、二七区、东区等也开始施行不同程度的静默,甚至要求核酸“一天两检”!

直到10月29号,各类社交媒体快速传播着郑州富士康员工“大迁徙”的图片和视频。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拉着行李箱,背着生活用品徒步前行,从城市的水泥道路到乡村泥路甚至田野。沿途还有疑似当地村民为徒步的年轻人提供矿泉水、馒头等生活物资的场景。

据说郑州富士康曾将全部需要隔离的感染和密接人员安置到“恒大未来之光”去隔离,总人数大概在2万人左右!

 

郑州富士康厂区大门

 

那么,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这些天国家卫健委每天发布的疫情通报是这样的:

10月9日0—24时,河南,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5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10月15日0—24时,河南,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10月26日0—24时,河南,报告新增确诊病例5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0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10月29日0—24时,河南,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6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10月30日0—24时,河南,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6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从上述报告,人们看不出任何疫情恶化的痕迹。而且这样的确诊病例,相比近日来日本、韩国报道的每日数万新增病例的情形,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10月26日,富士康对网络上的传闻回应称:“郑州园区约2万人确诊”是严重不实信息,目前园区内生产营运相对稳定,防疫工作稳定推展,对集团影响程度可控。

但在10月30日,来自郑州航空港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信息则说,本轮疫情传播速度快,但病毒载量低,截至目前,富士康厂区未发生重症感染现象,疫情总体可控。

面对混乱且彼此矛盾的信息,还有耳闻目睹相互冲突的现实,人们感到困惑。

直到今天,郑州富士康和当地政府也没有透露富士康受感染的工人人数究竟有多少。

 

郑州富士康园区内的场景

 

个人以为,造成郑州富士康大量员工选择逃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两个字:恐慌。

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恐慌!

恐慌,来自混乱、矛盾且不透明的疫情信息,人们无法获得真实的有效信息;

恐慌,来自人们无法判断,造成严重态势的究竟是疫情本身?还是因疫情所引发的次生灾害?亦或是其它不为人们所知的其他原因?

恐慌,更源于人们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据说这些在疫情防控中受到伤害最大的、毅然选择徒步回乡的富士康员工中,大部分都是“动态清零”、严格防控政策的积极支持者。他们或许认为:只有不感染病毒才不会死,所以宁可放弃工作!

恐慌是会积累的。当人们视奥密克戎病毒为洪水猛兽时,当员工认为自己有可能沦为无人重视的测验品、小白鼠时,逃离发生了。

伴随着逃离,可能是富士康生产线的崩溃,进而便是对经济的影响。

早在去年疫情尚未缓解时,北美与欧洲等发达国家就强烈意识到,在疫情管控和经济复苏之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年轻人

 

然而,当人们沉浸在“既要......又要......”的脱离现实的想象中时,一场试验就此开始了。

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贫下中农就是不信这个邪!

于是,“一边严格防疫,一边继续生产”。万一运气好,真能防住呢?

可惜,试验的结果却是:疫情没有防住,生产遭受重创。

富士康的悲剧正在于此。

不知人们是否知道,富士康对郑州、乃至河南究竟意味着什么?

富士康是苹果最大的iPhone制造商,所生产的iPhone占全球出货量的70%,同时也占了这家台湾公司收入的45%。

 

 

而郑州富士康,又是富士康为苹果生产iPhone的主要装配基地,是世界上生产iPhone最多的工厂,它有着超过90条生产线,大约30万名工人。特别是此时正是iPhone 14的生产高峰期,产能占全年产能的三分之一。

据郑州海关2022年1月发布的信息,以手机产业链为主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河南全省外贸比重超六成。仅手机的出口总额就高达2727.2亿元,占到全国的28.9%。对郑州而言,其90%的出口都依赖富士康。

所以,郑州富士康生产的任何中断都有可能使苹果公司精心策划的供应链陷入困境。

但此次郑州富士康疫情事件,致使目前富士康的生产能力仅为正常时的15%!而且据测算,该厂11月份的苹果设备产量将减少30%之多。

不能怪富士康员工的逃离,不能怪像郑州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也不能怪郑州政府在两难中的选择。

郑州富士康的悲剧更不仅仅属于富士康!

没人知道未来疫情的走向究竟如何?但由此带来的深刻影响无论人们怎样评估都不会过分。

或许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是:这场疫情最终将如何收场?套用前述社会意义上的终结标志,那就是公众对疾病的普遍恐惧消退。

所以,我们必须从消除自身的恐慌做起。

这也许才是改变的开始。

 

(文中图片均引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