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王容芬传奇》

(2021-03-06 14:18:33) 下一个

诗二首                  

一、《王容芬传奇》

华夏有奇女,自幼父早亡。母薪月十三,兄妹相依傍。箪食在陋巷,从无新衣裳。

十六资优异,保送大学堂。同窗皆富贵,德语系专长。六六年十九,被拥任班长。

北外四年级,识見不寻常。问君何能尔?鉴史知方向。文革旌旗漫,恰似纳粹样。

戎装煽暴力,少年俱癫狂。八一八誓师,京城变屠场。容芬心如焚,决意怼强梁。

四顾众皆醉,探索路茫茫。欲觅同道友,约会叶志江。名校优秀生,典范令人仰。

寄柬至清华,误遇宵小藏。一番肺腹语,竟遭告密谤。憾无友同行,凛然孤身抗。

投檄问统帅,直斥甚荒唐。宣言退团去,誓不为虎伥!昔有陈天华,蹈海醒四方。

后继王容芬,奋敲警钟响。吞服绝命药,勇向使馆闯。惜哉半途倒,被捕陷牢房。

抢救在病床,昏迷呼志江。闺蜜情难抑,代友细寻访。志江悉真相,犹疑惧不往。

羞煞男子汉,豪杰是女郎。刑讯逼主谋,“拉赫美托夫”!“北外一教师?”狱卒喜过望。

容芬笑难止,狱卒怒且狂。牢房即炼狱,镣铐和血淌。难友似转蓬,死生尤家常。

捆绑如牲畜,啃食伏地上。翻书靠舌头,学业坚不忘。系狱十三载,勤思胜课堂。

纵受千般辱,百炼成纯钢!风狂总有尽,正义终得张。容芬出牢狱,矢志补天殇。

译著连连发,篇篇启蒙方。投书总书记,改革热衷腸。缘何“一根筋”?灵魂真高尚。

知行永合一,中华伟脊梁!

“拉赫美托夫”是俄国作家車尔尼雪夫斯基在著名小说《怎么办》中塑造的“真正的人”。

二、《星光》

内核炽热始发光,天空微微一点亮,待得旭日东升时,隐然含笑听鸡唱。

(2021.3.5.)

[附录]   王容芬,(1947年-),中国旅德学者。

66年王容芬寄信给清华著名学生叶志江,约其见面。岂料叶此时不在校,信被他人拆阅。拆信者假冒叶志江赴约。容芬不知有诈,误认来人即叶志江,向之倾诉自己对文革的怀疑忧思。此人记录她的言论,向上告密。至使公安启动逮捕。

      王容芬学生时的照片

1947年出生于北京海淀,童年在海淀培元学校读小学, 1957年考入北京101中学。 1962年入读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德语专业。1966年8月18日 参加天安门广场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活动,认为“和希特勒没什么区别”。 9月24日,她给毛泽东寄出一封署名“退团信”,信中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场群众运动,是一个人在用枪杆子运动群众。”并郑重声明:“从即日起退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她在信寄出后,在苏联大使馆附近服毒自杀,但被送公安医院抢救过来,随即遭到逮捕。 直到1976年1月,她才被判处无期徒刑。1979年3月被平反,无罪释放。 后被费孝通先生推荐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从事翻译研究工作。1989年6月,旅居德国。 翻译有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1966年8月18日, 北京外语学院德语专业四年级19岁学生王容芬,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红太阳”接见百万红卫兵的集会。 她没有迷醉和狂热,而是将眼前景象,与纳粹德国行迹对比无异,悲哀地想:“这个国家完了!这世界太脏,不能再活下去!” 9月24日, 她具真姓名真地址,给毛泽东主席寄出退团信,如下:请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想一想:您在干什么?请您以党的名义想一想:眼前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请您以中国人民的名义想一想:您将把中国引向何处去?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场群众运动,是一个人在用枪杆子运动群众。我郑重声明:从即日起退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近期照片

对毛泽东,王容芬始终以“您”尊称。

她又用德文抄写此信,带在身上,买了四瓶DDT杀虫剂,来到苏联驻华使馆附近,服毒自杀。 她想让苏联人发现她的尸体,把她以死反抗文革的消息传出去。 那知未及毙命,被北京公安医院救了过来。关押十年后,判无期徒刑。1981年王容芬33岁, 终获无罪释放后, 被历经坎坷古道热肠的的费孝通先生推荐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从事研究工作,后来成为著名的研究韦伯思想的专家,译介了大量德文社会科学名著, 包括这本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到中国,1989年6月她前往德国定居。

王容芬的命运有三个令人惊叹之处:

一是在举国痴狂之际,竟能独具慧眼以不怕死的勇气戳穿“皇帝的新衣” ;

二是竟能坚强并幸运的活下来,目睹“文革”的破产,按当时“标准”,王容芬如果被执行了死刑,决不令人吃惊, 林昭、遇罗克、张志新、李九莲等都因在揭穿过“皇帝新衣”而被处以死刑,许多人听了王容芬的故事, 先入为主地断定她已经“壮烈”了。

三是王容芬受尽非人折磨之后,精神竟没有崩溃,而能在理性严谨的学术领域中取得巨的大成就,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余生。

说到中国的文革,说到反思文革, 我们除了不能忘记林昭、张志新、遇罗克、史云峰等等勇于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直至献身的先驱者,我们无论如何还不能遗漏和忘却一个人,她就是文革之初年仅19岁的女大学生 —— 王容芬。

张志新等因主流媒体曾有过报道,  知道他们的国人自然更多一些。

而王容芬,因种种原因,似乎未见主流媒体有过什么报道,只有个别作家曾写过专门的文章报道她的事迹,而且也未见发表于主流正规媒体,知道她的人显然少得多。

笔者算是比较关注建国以来尤其是反右运动和文革等历史研究的,但也只是近两年,才在无意中关注到她 —— 王容芬,一个现代版秋瑾式的女杰 —— 但与秋瑾有着很大不相同 ——大约最相似的就是都明知要毁灭, 却拼命地扑向熊熊之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