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茶坛不到两个月,那时候正值文学城网友倾城出动写文悼念润涛阎. 老阎纵横文学城十多年,许多网友视他为精神偶像;又在这个特殊疫情期间匆忙离世,连我这种仅拜读过他几篇博文的都挺感慨,更别提跟他有过交集或者喜欢他文章的网友了. 所以一时间那些哀伤的怀旧的惜别的思念的悼文就组成了城里空前壮观的纪念潮,当然这种画面里也夹杂着另类的理性的幽默的或者不太善意的调子,生生成就了一副文学城的浮世绘,这种景象不知以后会不会在城里看到了。当然,对我来说,被震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大的收获却是顺着文字的指引发现了茶坛这个好去处。
茶坛有一种表面上看乱哄哄却自带章法各从其类的热闹.
老茶客来了通常是驾轻就熟地先到老友帖子后面插科打诨海阔天空评论一气儿,再四处溜溜看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奇玩意儿;新茶客进来是四处闲逛,都顾不上找凳子坐,新post出来的帖子就够批阅一番的了.
雪晶和丹儿两个美女斑竹都忙着端茶倒水招呼发帖的茶客,抽空还来几句有趣不俗的评论,透出她们的通达和周到;老为斑竹则是一副无为而治的姿态,跟茶友不多的寒暄里也能觉出他的沉稳和厚道。
写手们的文风各有特色,可甜可咸可酸可辣. 他们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跟城头玄幻的标题党和优越感强烈的凡尔赛文相比有很大区别,没有那种浮躁气。写手们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自由放松又言之有物。
而且茶坛高手林立,潜了不长时间我就用一点也不专业的审美眼光发现:坛子里好几个写手的水平超越了很多专业作家。在我看有些专业作家的文字的确光鲜,思想也很时尚,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却象掺了水,没什么滋味。有时候半路出家或者业余写手(尤其是理科生转行的)却用他们的严谨理性又逻辑感的文字写出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还有就是几个上了年纪经历丰富的老茶客,他们作为动荡十年的亲历者,又有与动乱大幅对比的多年海外生活经验,回首评价对母国的感情和异乡客的疏离感,也是我根本看不到的视角。
佩服啊佩服…总之我在茶坛看见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其实茶坛之所以吸引这么多人来逛,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茶客们多是有生活阅历中年以上的一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风花雪月已经很难入他们的眼,而那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情绪倒是都能理解。所以基本相容或者互相欣赏的审美就造成了茶坛特有的”那一口“。
茶坛的”那一口“也不能叫”品味“,因为”品味“这个词被用滥了,似乎特指”高雅文化“。其实非也。现今这个世代,“高雅文化”已经被网络解构,因为这个时代里几乎任何高雅的(音乐,绘画,文学)都是触手可及的,高雅也就消失了与之匹配的神秘感和魅力。泥沙俱下,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造成了人们越来越扁平化的思考,也就是越来越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个反智的时代。所以,茶坛在这里为茶客们提供的”那一口“让像我一样常常被喧嚣霸道而且通常是不由分说的主流价值观裹挟的人有了一个温暖的交流和表达的空间。
坛子里的话题小到花菜某次提出的教育teenage女儿的办法,小艾妈妈跟老为唠的几块钱的磕,活动里匿名情诗的猜猜看,大到佛教和基督教的区别,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公义和平等的界线,伪君子和真小人的高下之分,什么是好文字的长篇大论,以及获得了革命同志热情赞扬,反革命无情批判的(此处引用立风格)那部长篇小说《失去爱》以及相关的议论......所有这些都让我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单就是当个看客都时不时入了戏。
另外,除了茶客们欣赏和理解的话题,茶坛里的另类文字和想法也特别重要,有时候不同的思想才能碰撞出相当的能量和炫目的火花。当然,言之无物,互相人身攻击的争论除外。 这一点我同意立说的:”一个论坛最好有一些你不喜欢的东西。全是你喜欢的东西就是一个同质化的论坛。习惯只能生活在相同声音里的人是不健康的,是可悲也是可怕的。” 可悲可怕倒不至于,就是会比较没意思。可悲可怕的年代老茶客们都经历过。曾今,在我们的国家,八亿脑袋只有一个能自由思考。相形之下,在海外能呼吸自由空气的我们是幸福的。
我是个不能写的,更喜欢做个读者。这是我来茶坛以来第一篇花了些时间自己敲的,算是致敬吧。结尾处,想用一段我年少时特别喜欢的课本里的文字送给茶坛: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