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鲁,不管是在首都利马,还是在乡村小镇,随处可见挂着"Chifa"招牌的餐馆。"Chifa"这个词的发音,既像普通话的"吃饭",也像广东话的"食饭"。在这个国家,"Chifa"是中餐馆的意思。
实际上,这个国家有南美洲最高的华人后裔比例;在这个3000万人的国家,有接近100万华人后裔。
秘鲁与中国的渊源,远早于近年来大举进军海外的中资和中国产品。19世纪,大批华工被葡萄牙人用烙铁打上印记,当做“猪仔”,漂洋过海,卖到秘鲁。
秘鲁于1854年废除了奴隶制。作为契约劳工的华工,是对当地劳动力的一种有效补充。
他们修路、挖矿、掏粪,做奴隶都不愿意做的工作。名义上不是奴隶,待遇上却和奴隶没什么两样。
华工在秘鲁的恶劣境遇,多少引起了朝廷的注意,1874年后,清政府不再往秘鲁输送劳力;而根据条约,有权回国的华人劳工,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十几个人选择了回国。
留在秘鲁的华工,由于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大多数都和原住民的女子结合,在世界的另一边开花结果。他们的后代,连同面孔一起,融入了秘鲁社会。秘鲁建国一百周年时,旅秘华侨特意捐赠了一座喷泉,矗立在利马的博览会公园里。
秘鲁的亚裔,以华裔和日裔为主。在秘鲁共和国接近200年的历史上,出过两位华裔总理、一位日裔总统。
由于中国人到秘鲁的时间较早,分不清亚洲面孔的当地人,干脆把所有从东方远道而来的移民,通通称为"Chino(中国人)"。
哪怕是日裔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的女儿,秘鲁人民力量党主席藤森惠子,都被她的支持者取了这么一个外号:中国姑娘。
说到中餐,利马是整个拉美中餐水平最高的地方,没有之一。华人在秘鲁160多年的历史,不光拉动了19世纪末开始秘鲁经济的发展,更深深地影响力秘鲁人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除了Chifa外,他们把炒饭叫Chaufa,管姜叫kiong(粤语),白切鸡、烧卖、虾饺、云吞更是清一色地道的粤语词汇,秘鲁人引以为豪的国菜炒牛柳(lomo saltado)就是黑椒牛柳的变体,本地人爱吃炒饭、爱吃酱油,华人文化对秘鲁的影响多深,无须多言。在很多国家,老外看见中国人都会叫chino,但是在秘鲁,他们会管你叫paisano(老乡),打心眼里,秘鲁老百姓看中国人就像老乡。在秘鲁工作、生活、旅行,当地人的友善很容易察觉。
这些菜式早已走出了Chifa,和华人一道,成为了秘鲁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在利马的唐人街,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国父题字的牌楼、中文招牌、装饰,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唐人街并无二样。然而走进任何一家中餐馆,与美加等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家中餐馆的服务员懂中文,长得像中国人。在一中式三明治店内,高挂着创始人及其家人的照片,典型的华人面容,但服务员依旧是当地人长相,无华人踪迹。
在秘鲁,当地人非常友善,中国印记无处不在,但除了中餐馆外,又无处可寻。那一百万华裔何在?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祖先和祖国?
我家孩子有位朋友在利马的一所大学学医,是华裔,他知道自己的高祖父来自中国,也有回国寻根的想法。
在回机场的路上,一位司机长相与当地人无异,当听说我们是中国人后,非常热情、健谈,由于是西、英混杂,没有全懂。但得知,他的曾祖父来自中国广东,声称一旦有机会,也想回国寻祖、祭祖。他还介绍了不少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华人故事。
与开封的犹太人后裔类似,秘鲁的华人已与当地人融合,但他们知道自己是华裔,自己的祖先在遥远的中国。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秘鲁华裔以Chifa这一独特词汇以及广泛影响,宣示了他们的存在和对祖国及祖先的惦念,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