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场关于志愿军将士的特殊骨灰安葬仪式
2020年4月1日,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公墓,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骨灰安葬仪式。这是27位抗美援朝伤残老兵的骨灰。整齐排列,红布包裹,上覆五星红旗。这是肃穆的表达,更是特殊的礼遇。
早晨8点30分,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几十位医护人员身着白衣,胸戴白花,用一次次鞠躬,表达着对英雄们最崇高的敬意。国歌响起,仿佛在告诉他们,如今山河无恙,他们的付出没有被辜负。
青山埋忠骨 史册载功勋。9点35分,市人民公墓以一次次鸣响礼炮的方式,迎接英雄骨灰的到来。蓝天白云下,苍松翠柏间,工作人员自甬道两侧一字排开,一人手捧方盒,一人手撑黑伞,小心地将27位英雄的骨灰送至墓碑之前,整理擦拭后入土为安。
“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随着工作人员的指令,在场人员面对墓碑,再次向英雄们鞠躬,表达无尽的哀思和无限的敬仰。
“抗美援朝伤残志愿军人永垂不朽”。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代表敬献花篮,那挽联上的文字时刻在提醒,他们的功勋,没有被忘记。
2.他们是谁?
这里的志愿军伤残军人,不是指一般的躯体或肢体伤残,而是指心理或精神伤残,通俗地讲,就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伤残军人。在如此重大场合下,为尊重这些逝去的英雄们,为尊者讳疾,故意隐去了让人不适的字眼。
精神疾患在现代战争并不罕见。即使是在美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空中和火力优势明显、后勤保障有力,各种硬件很完备的情况下,每天缺勤都超过10%(加上战斗和非战斗伤亡的缺勤),还有32%的人患有精神病。在朝鲜战场上,当联合国军面对士气高昂、满编率基本在98%的志愿军时,很多优势就被抵消了。
这也为他们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据统计,我国军人心理疾患的发病率远低于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在参加朝鲜战争的三百万中国军人当中,有近二十万人伤残,其中仅包括千人左右精神病患者。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岭子的河北第三康复医院,就是中国几家专门收治精神伤残的志愿军人的医院之一。从1950年开始,陆续有380名精神伤残志愿军,在这里接受了治疗,他们后半生的命运,自此也和这所医院紧密相连。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伤势较轻的200多人先后出院,剩下的100多人,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一时又找不到家,便留在了这里。1962年开始,医院根据病历卡记载和本人提供的情况,组成寻访组,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查访,为这些英雄寻找亲人,帮助80%以上的人重圆了回乡梦。但一些老兵已不记得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有些人因为没有成家,也没有后代,长辈去世后,他们也就失去了和故乡的最后一丝联系,只能在医院终老。一些老兵因为种种原因也无法找到亲人,医院就成了他们治疗、养老的“家”。 直到2013年1月10日,最后一人逝世。期间,医院专门建造房屋存放英雄们的骨灰,等待家属认。由于考虑到存放条件有限,医院便向市委、市政府请示,与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殡仪馆、市人民公墓共同推进,最终确定将27名英雄的骨灰移交至市人民公墓。
3.英雄的身份之谜
沙岭子医院这380名志愿军精神病患者当中,有军级、团级的高级军官,有走过长征的老红军,也有获得过金日成勋章的战斗英雄。当然,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战士。比较知名的病人包括省军区参谋长薛继周(军级干部),红军团政委独臂英雄汪乃秀中校,上甘岭战役中的一级战斗英雄、曾荣获金日成奖章并荣立三次战功、参加过建国5周年大典、受到过毛主席亲切接见的高炮营教导员李裕,参加长征、曾给毛主席做过饭的张大兴,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张煌,在锦州外围战役中获“孤胆英雄”和“神枪手”称号的特等功臣赵桐风等。
赵桐风,在军队里可谓大名鼎鼎。在解放战争中,他就曾只身击退数十名敌人,因而获得“孤胆英雄”的称号。在朝鲜战争中,他身为侦查连副连长也屡建奇功,荣获特级战功。然而在1954年,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赵桐风却突然发病,他每天只重复一件事,声称设计出了威力无比的大炮,每天对着着天空大吼,有如冲锋陷阵……。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现代战争尤为如此。刚刚结束解放战争不久,就奔赴朝鲜战场的数百万志愿军将士,绝大多数在震耳欲聋和血肉横飞的异常严酷的情形下挺了过来,但也突破了少数人的心理防线,使他们患上了各种心理疾患。71年前,他们曾是“最可爱的人”, 这些曾经年轻的战士们,他们在踏上战场时候的一腔赤诚,经历了血雨腥风后,他们仿佛留在了那个时段。而对于他们精神伤残之后,所经历的这漫长而混沌的后半生的岁月,人们更是连拼凑和想像都没法做到。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们宁愿相信,他们或许会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即便走下战场,他们已永远走不出心中的战场。他们依然和生死与共,生死患难的战友们为伴。
以下这个视频就是这些英雄的安葬仪式,他们依旧是最可爱的人,礼炮应为他们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