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勾起我那缕乡愁
(2012-07-12 09:21:23)
下一个
“知青”勾起我那缕乡愁
心言
那时的人就是那么善良,那么朴实。他们都有过激情,否则不会义无反顾地去奉献,付出和牺牲。这用今天金钱至上的现实主义根本无法理解的。但是,如果没有几代人,自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仁人志士的牺牲和付出,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那一段历史不可能用今天现实主义的观念割裂开来,孤立去看待。屯军田越王勾践做过,三国鼎立时的曹操更是做过。刚刚走出战争的年轻共和国怎么就不可以呢?,难道不可戎边?难道不可以在百废待兴时投入建设? 成建制的军队就这样投入垦荒建设当中去了,以后更是大批有志青年投身当中。假如没有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今天的安宁会有吗? 今天的改革开放,今天的繁荣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才实现的,这切不可忘记,更不能否定!看看从西藏和新疆撤回内地人以后的现象,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谁是谁非吗?!
当然,年轻的共和国还没有成熟的建设经验,还不得不为潜在的战争威胁做出准备,我们能用今天的眼光去挑剔指责吗?
我家是在父亲被打成资本家和反革命以后下放到老家的。但是在乡亲们眼里,父亲还是那个曾经拉起队伍打鬼子的汉子,还是那个接济过多少乡亲的好心人。他们从未让他下地干一天农活,把对他的善待当成应做的事,居然不到两年就让他养愈了 多年的肺结核。在他命运的谷底给过那么多爱护和尊重,这让我至今不能忘记。我们那鱼米之乡呀,没有过现在流传的那些困苦生活,也没有人做过今天盛传的什么灭绝人性的劣行。那时的人的朴实善良,今天回忆起来多么可贵,可亲!
父亲在乡下两年之后境遇得到改善。林彪出事之后获得部分平反,到县里主管工业,每月有六十块钱的工资。以后的八年里他做过两件事照顾乡亲,给邻居一家十个孩中的一个和一位刚刚丧夫的中年妇女安排了工作;还有,就是把二姐得到保送上大学的机会给了一位天津女知青。那些都是平常事,应该做的事情。而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恩情,才是没齿难忘,永远不可歪曲的义举,善事。
我在十二岁时开始挣成年人公分,那完全是人们评出来的。那时我在地里就已经比很多大人干的多了。二百斤一麻袋的稻谷,我就已经扛得起来,插秧和拔麦子的农活,已经轻轻松松地干在成年劳力的前面。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们能干的农活,我没有道理干不来。
初中毕业的时候,村支书就告诉所有人他要保送我上大学。我那没心计的乡亲们,他们说出来话是无须怀疑的。
我是幸运的,高中毕业时恰好恢复高考,半年后父母也回到城里。这以后还是继续和乡亲们往来。父母的遗骸也埋在了故土。今天我想说一句话,就一句话,做人要知道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