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当为公,仁厚勤以民【三国演义】评七
(2005-11-11 09:41:29)
下一个
谋略当为公,仁厚勤以民【三国演义】评七
心言
自古至今,中国总有这样一种文人幕僚,不顾是非正义,无视长远利益,专门助纣为虐,为那些得逞一时的军阀政客出谋划策,只图眼前利益,却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文化人当中的这种阴暗面很令人鄙视,却始终无法去除,这种人无论到了何种地步,贪图的是名誉,金钱和玩弄于掌中的政治手段;自己没有扭转乾坤的勇气和魄力,却丝毫不影响其对权力的追逐。这种人心理正常吗?只要把“学而优则仕”体会到极致,就没有衡量任何事情可为不可为的必要了。在孔孟之道打造出的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文化传统烘托之下,你又能指望一些丧失气节的文人做什么气吞山河的壮举呢。
吕布之刚愎,粗俗和嗜杀成性几乎让所有头脑清醒的人物唯恐避之不及,却独有陈宫甘于委身其下。这时吕布辖下的武将如张辽等都是难得的勇猛果敢之才,若陈宫对吕布晓以大义,运筹长久谋略,既使日后不能独霸一方也会拓展其生存空间。令人惋惜的是,就是这个陈宫,每每在利欲之间择取下策,结果置吕布于死地。假如如罗贯中把陈宫背叛曹操归咎于曹滥杀吕伯奢一家,那么跟随吕布后的陈宫没有第二个谋士对其制肘,诡谲多诈丝毫不亚于曹操,与前面弃曹而去的正义感完全矛盾。令人遗憾的是,一千几百年来曹操已经在人们心里成为篡权夺位的奸雄,而认真查对历史详实的少数学者却始终不被主流观点所接受,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开篇便记叙了曹操与吕布交手失败的一役。这时的曹操不仅谋略欠缺,而且鲁莽自负,急功近利,被陈宫诳入濮阳城几乎丧命,幸亏有夏侯渊和典韦等诸将解救,否则必然要死无葬身之地了。而且落败的曹操仍然不失其多诈的本性,被吕布撞个正着也能诈骗逃脱。下面这段,把吕布粗犷和曹操的诡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却说曹操见典韦杀出去了,四下里人马截来,不得出南门;再转北门,火光里正撞见吕 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 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 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正逢典韦。”
曹操逃过吕布恰遇手下第一员猛将典韦,端地是命不该死,却在生死线上想出诱骗吕布劫寨一个妙计。而整个战役从始自终,手下幕僚良将如云的曹操,居然临战毫无章法,整体表现逊于吕布和陈宫两人。看来若不是奸雄,日后成功岂能有望?
曹操躲过吕布追杀一节见于袁暐“献帝春秋”:“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闲,太祖得入城。烧其东 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 ‘乘黄马走者是也。’” 袁暐“献帝春秋”误差颇多,真实与否很难考证。但曹吕对诀之时蝗虫灾害甚巨,人相食,战乱暴发之时受到伤害最多的还是黎民百姓。这种情况之下,刘备不顾陶谦病危三让徐州,就更令人觉得沉重了。
刘备显然是有意图王的,否则不会在公孙瓒处见到赵云之始就蓄意拉拢,那么天上掉下徐州这种战略要地来,虚情相让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在陶谦病危的情况之下,周围又实在没有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人才,只是顾及名声谦恭地让下去,岂不置徐州百姓生死于不顾?当然,纵观孔孟道德纲常下文人的思路,那时究竟有几个把百姓的生死放在心上呢?却空落得仁厚谦卑的美名。三让徐州一段,也为其以后三让荆州留下伏笔。遭受苦难的只有其治下的百姓,将士甚至他自己的妻小了。“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刘备的确是没有什么争议恶行的,但也是成功最为有限,网罗人才最少,最注重父业子传,结果也是最先灭亡的小国。可惜了蜀地那一片富庶。与曹操留下的恶名相比,究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是儒家正统的汉室嫡传的纲常呢?
如果陈宫是罔顾大义助纣为虐的奸谑之辈,刘备的麻木混沌又说明了什么呢?
谋略当为公,仁厚勤以民。
在“四书五经”把君臣伦理礼节,儒家纲常推展到完美无缺的境界之时,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出如此多令人困惑的繁琐呢?
曹操再平黄巾扩展实力后,打败吕布夺取山东就成了定局。可惜陈宫空怀韬略,吕布的刚愎骄狂注定其必无发挥之处,接下来就是慌惜惜奔命了。
历史人物的宿命往往有出人预料的转机。就在吕布陈宫等做鼠窜状慌慌不可终日时,就偏偏出了刘备的菩萨心肠。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没有直叙刘备收留吕布的动机,开头只以他同张飞和糜竺的对话,来描绘出刘皇叔的好心肠:“前者非布袭兖州,怎解此郡之祸。今彼穷而投我,岂有 他心!”要知道,刘备若是日后称王,帐下猛将还是多多益善的:“布乃当今英勇之士,可出迎之。”只是这时刘备的驭将之才似乎乏善可陈而已。
“玄德领众出城三十里,接著吕布,并马入城。都到州衙厅上,讲礼毕,坐下。布曰: ‘某自与王司徒计杀董卓之后,又遭傕、汜之变,飘零关东,诸侯多不能相容。近因曹贼不 仁,侵犯徐州,蒙使君力救陶谦,布因袭兖州以分其势;不料反堕奸计,败兵折将。今投使 君,共图大事,未审尊意如何?’玄德曰:‘陶使君新逝,无人管领徐州,因令备权摄州 事。今幸将军至此,合当相让。’遂将牌印送与吕布。吕布却待要接,只见玄德背后关、张二 公各有怒色。布乃佯笑曰:‘量吕布一勇夫,何能作州牧乎?’玄德又让。陈宫曰:‘强宾 不压主,请便君勿疑。’玄德方止。
这一节刘备,吕布和陈宫三个角色的行为特征描写得尤其到位。刘备少谋,不懂得吕布和陈宫等人既来之则要安之,必须要恩威并施才能收服其心,令其今后甘愿卖命,便只好以仁厚来感化。哪知吕布的欲望恰似董卓,从来都没有极限,虽然是亡命而来,却是要和刘皇叔平起平坐的;倒是陈宫心计颇深,知道要首先打破刘备的戒心。
如果刘备果然可以把吕布一行人等收到帐下卖力会是什么景像呢?吕布之下有张辽等八员猛将,日后岂会无可用之处。陈宫虽然心术不正,其机谋却远在糜竺等人之上。刘备这时真可谓是无为而治,丝毫不懂得将吕布和陈宫张辽等人分开,去其羽翼后见机行事,反而由吕布一伙去了小沛,种下以后随时可能丢掉徐州的祸根。倒是张飞,横言相向,处处与吕布为难,哪怕吕布起初有心归入也已经心寒了。张飞可以这样待友军和潜在的同僚吗。他唯一的资格就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而已,会不会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排挤贤良呢?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仅把刘备的每次失败都一笔带过;就是张飞和关羽屡屡犯错也以三兄弟之情来轻描淡写,这方面甚至赵云也相比之下稍逊一筹。赶情中国人的裙带关系,在儒生正统思维里早就有了一席之地的。
而“三从四德”伦理重锁下女性的命运呢?!
读到这一回最令现代人内心感到沉重的不是这些未来割据一方的王公臣子们,而是一个着墨无几,曾经舍身除奸的小女子的命运!当吕布炫耀地把妻妾引见给刘备时,有几个读者心里不会顿生疑窦:吕布心爱的貂婵这时究竟是妻还是妾?可惜这一回里根本就没有提及。
以吕布的个性,如果貂婵确有其人的话一定会被他纳为正室。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什么人?不是也可以当得皇后吗。貂婵是虚构的人物,经不住人们考证。这应该是罗贯中只能把她写成是妾的一个原因。会不会有其它原因呢?这毕竟是冒死除掉董卓的一代女杰呀。可惜的是,她的使命完成了,命运也就变得不重要了。孔孟之道“三从四德”的束缚之下,旧女子在儒生的眼里是什么呢,况且是失身于董卓这种暴戾之辈的女子?所以吕布可以炫耀他的美妻美妾,而罗贯中则刻意要隐去这些女子的姓名。公平吗?这种事情出现在元末就尤其令人心痛。
元朝时期,汉人十户一把菜刀,用时要跪在蒙古兵脚下讨;汉人婚娶要请管他们的蒙古兵享受洞房第一夜。多少汉人女子受过非人的蹂躏?而“三从四德”这块遮羞布,却始终无法让儒生们睁眼面对现实。既使如“三国演义”这种描述汉末三国鼎立的历史小说,也要套上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对曹操一统中原的功业始终不能正确平价。那么政治经济都远为发达的宋朝究竟又为什么陷于他人之手呢?
曹操的成功有他恰逢汉献帝召唤的巧合,也与他个人立志结束战乱,统一华夏的苦心经营密不可分。今天正确客观地评价曹操的政治行为和“三国演义”全书的创作,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