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言世

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菜谱,还有杂耍
个人资料
by心言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恶极运当尽,英杰挽乾坤【三国演义】评六

(2005-10-26 00:26:05) 下一个

恶极运当尽,英杰挽乾坤【三国演义】评六
  
  
心言

  
  
  自古以来,多少得一时之势的乱臣贼子恃权逞凶,利欲熏心不能自拔时必然乐极生悲,身败名裂,没有善终。董卓拥兵自重之时,暴戾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滥杀臣子,扰乱朝纲何等猖狂,自以为再没有地方诸侯能够向其挑战,却万万没有想到,其恶行到达极端时已经人人自危,众叛亲离。
  
  司徒王允抓住吕布被董卓掷戟辱骂的机会劝其倒戈,引发李肃等董身边亲信响应,里应外合,终于除掉了这个横行一时的凶神恶煞。罗贯中在这一史节上发挥,写出“三国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这段虚构的故事,将董的贪婪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回归历史,写出王允毕竟并非将相之才,后续乏力结果被李傕,郭汜等董卓部将所害。
  
  这一回抓住董卓和吕布见色忘义的特性,利用貂婵这个虚构的人物,引出二人矛盾激化,亦真亦假,活灵活现。
  
  “董卓即日下令还郿坞,百官俱拜送。貂蝉在车上,遥见吕布于稠人之内,眼望车中。貂 蝉虚掩其面,如痛哭之状。车已去运,布缓辔于土冈之上,眼望车尘,叹惜痛恨。忽闻背后 一人问曰:‘温侯何不从太师去,乃在此遥望而发叹?’”
  
  有了!这时的吕布就是显露得其贪图董卓奴婢的好色之性了,虽虚亦实,而王允的应势利导自然发生:
  
  “布视之,乃司徒王允也。相见毕, 允曰:‘老夫日来因染微恙,闭门不出,故久未得与将军一见。今日太师驾归郿坞,只得扶病出送,却喜得晤将军。请问将军,为何在此长叹?’布曰:‘正为公女耳。’允佯惊曰: ‘许多时尚未与将军耶?’布曰:‘老贼自宠幸久矣!’允佯大惊曰:‘不信有此事!’布 将前事一一告允。允仰面跌足,半晌不语;良久,乃言曰:‘不意太师作此禽兽之行!’因挽布手曰:‘且到寒舍商议。’布随允归。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布又将凤仪亭相遇之 事,细述一遍。允曰:‘太师淫吾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非笑太师,笑允与将 军耳!然允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布怒气冲天, 拍案大叫。允急曰:‘老夫失语,将军息怒。’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允曰:‘以将军之才,诚非董太师所可限制。’布曰:‘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允微笑曰:‘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
  
  这里王允的最后一句是史书记载了的。古今利欲熏心之辈可能不知道有文成公主,王昭君等为国家出嫁塞外的女杰,也可能不知蔡文姬流浪胡域十几载的凄婉故事,却绝对不可能不知道貂婵和杨贵妃。行径达到极端时可想过天网恢恢,因果必报?!
  
  接下来董卓不知天数,急于登基的丑态也在罗贯中笔下尽露无遗:
  
  “卓出坞上车,前遮后拥,望长安来。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卓喜而信其言。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肃曰:‘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卓又喜而不疑。”
  
  真正是,机关算尽得意时,哪顾恶兆已降临?
  
  但是,王允毕竟只是一介书生,他可以不失机宜除掉一个恶霸,却没有更多的治世才能。更令人扼腕的是,读者这时看到,封建君主势微时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当然更不可能治理天下。这时的王允如果不是董卓之辈,凌驾于君权之上就是“真命天子”的万幸了。假如王允野心甚于董卓,取而代之后抓紧权力更加暴戾又能怎样呢?
  
  王允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当然就没有招抚董卓旧部的心胸和胆识,更没有识人用人的韬略。可惜他却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也像董卓那样,以为有了吕布就可以征讨叛逆了,甚至不懂得纳谏这个简单道理。自己不听他人之劝匆忙杀了蔡邕,派吕布领兵镇压李傕也不安排谋士辅佐,事先规划好权力范畴。
  
  吕布打李傕是他第一次独挡一面,有勇无谋的缺陷顿时显露出来。出兵不利,不问青红皂白首先杀了还稍有谋划的李肃,当然是自恃其勇了;接下来就被李傕摆了一道,他自己穷于应付李傕和郭汜前后夹击之时,已经被张济、樊稠两路军马绕道偷取了长安。
  
  吕布是什么人呢,不过一个恃勇逞强的情色财气动物而已。如果他只是一介平民,倒也独来独往活得痛快,可惜他的武力和贪欲都决定了他不可能甘当平民;做武官却始终自我感觉良好,有奶便是娘,无忠无义而又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这才有了逃出长安后屡屡被人逐弃,最终除掉而后快的命运结局。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描述了李傕和郭汜揽得大权后比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曹操则适时而发,利用清剿黄巾义军的机会壮大实力,广纳文武,为日后逐鹿天下建立功底。曹操无疑是爱才的,这时帐下就有了荀彧和荀攸叔侄,程昱,郭嘉和刘晔等一流谋士,武将里则添了于禁和典韦,其中尤以不计派别厚待典韦最令人叹服。罗贯中这样描写典韦初露锋芒:
  
  “挟戟骤马,往来驰骋。忽见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下马,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操曰:‘此古之恶来也!’遂命为帐前都尉,解身上棉袄,及骏马雕鞍赐之。”
  
  与描绘关羽斩华雄有相似的技巧却又不尽相同,反倒是曹操前为关羽置酒今番又为典韦加衣赠马让人叹为观止。这样既使后面突出了曹多疑嗜杀的本性,也能够让人理解其成功的原委了。
  
  曹操讨伐陶谦一节在历史记载上不尽相同。“三国志”注,“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 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韦曜吴书曰: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韂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其中吴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颇有误差。这里应该认为,曹操征陶谦是有其原因的,尽管可能在战场上杀戮过于惨烈了,否则像郭嘉这种深晓大义的谋士不可能不谏。
  
  当然,从曹操出场便献刀和杀吕伯奢等情节已经看出,罗贯中凡是写到曹操狡诈,杀戮和兵败等情节,下笔是大书特书,毫不留情的。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当中刘备仁义的出场与曹操的残暴凶险恰好形成鲜明对比。以刘备当时的作为,既使有糜竺推荐孔融也应该不甚知之,这样一句,“融曰:‘吾闻刘玄德乃当世英雄,若请得他来相救,此围自解。只无人可使耳。’”颇为牵强,而且刘备得邀,即叹:“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就更人觉得不自然。倒是太史慈的勇猛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而其出场时与前面关公,赵云和典韦等诸位猛将相比,又有独到之处,可见作者构画故事的苦心。这说明,任何小说的写作只要作者不对任何人物带着先入为主的意识上的偏爱,则往往更容易描写得自然生动。这时吕布得陈宫为其出谋划策,显得比以往略有成熟; 而其贪婪个性还有更进一步的暴露: “汉家城池,诸人有分,偏尔合得?”便显示出原来这个莽撞汉子也是要和潜心争霸的曹操刘备们争个高下的。到后面投奔刘备时自居兄长,以后又抢了徐州就已是犯了刘皇叔一争天下的忌讳了。要知道,刘备的义气都是以没有人挑战他的霸主地位为基础的,吕布没有自知之明,当然到了以二三次保护刘备妻小的小恩惠来图其向曹操讨活命时,就是奢想了。这是罗贯中最不愿意写明确的,读者却可以从整个小说当中体会出来。
  
  
  恶极运当尽,英杰挽乾坤。董卓们可以逞一时之凶害世欺人,但是,邪不压正。利欲不可满足之时,必然要种瓜得瓜,好运尽失。温故知新,任何人逞强霸道,欺世盗名,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