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卖狗肉,何苦挂上羊头? --评"走向共和"
(2005-01-15 20:46:08)
下一个
生怕对一部在海外媒体炒得炙手可热的电视剧评论有误,昨天用了一整天看完此剧。看后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此剧为何命名为“走向共和”。
此剧的前二十一集重点是李鸿章,中山先生出场不超过十次。他在海外为推翻满清的努力基本都没有表达,而且所写内容偏僻简陋,对华侨当时的捐款等贡献基本是歪曲的。饰演中山先生演员的演技同饰演李鸿章,慈禧等角色的演员相比实力更逊几筹,让人看上去简直是在作戏,而且蹩脚的很。
李鸿章是怎样一个人呢?看了此剧如果随波逐流有可能认为他是岳飞一样的大英雄。其实就是从此剧的披露的一些事实,仔细考虑也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该剧一开始出场的就是李鸿章,他对所有的政事都不感兴趣,可是一听说要送给慈禧的鹦鹉不吃食马上就紧张起来。接下来是写李同包括张之洞等朝廷大员的勾心斗角,真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一到北洋水师阅兵,发现属下居然把买炮弹的钱窃为己有,只是杀人了事,没有任何亡羊补牢的措施,这岂不是同他所掌握的日本日夜准备进攻中国的情报相矛盾?事实上李鸿章在位时的贪是出了名的,单是把他贪污的钱拿出来一半,也足够北洋水师买炮弹用了。
对待丁汝昌的任人唯亲,更是令人发指。明知战事迫在眉睫,却纵容一个懦夫为所欲为岂能不败!唯一合适的理解是李鸿章本人并不想战备,这在日本海军挑衅时李的反应上可以证实。同时,一个军队统帅,明知海战实力不足,却没有任何战略战术对应,光绪刚腹自用,下达战令却不能坚持抗战,结果割地赔款。战争凭的是一鼓作气,一旦两军交兵绝不可以轻易放弃。从当时中国日本的国力来看,如果中国坚持战下去,日本根本就没有实力打持久战。那么结果会如何?就算日本战败后不会给清廷赔款,日后也绝不可能有实力再战,说远一些,九一八事变就可能根本不会发生。同时,坚持抗战何尝不是向西方列强显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决心?
对待八国联军的另外一场战事,如果李鸿章,张之洞等南方将领倾力北援,八国联军必败无疑。要知道当时裕禄孤军奋战,充其量有义和团的支持,也在天津坚持了两个多月。而且当时西方列强并没有今天的航空母舰和导弹,就是今天的航空母舰从美国本土开到中国内海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不增援北方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裕禄必败无疑,一大批大臣被杀,相反李张等人在南方坐大后可以同清廷讨价还价!如果李张等人廉洁的话,我会相信他们是一心为了稳定南方,可惜他们没有一个不贪!但是,按照该剧的逻辑去推理是不可想象的,首先是汪精卫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应该重新评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也是道理充分的。如果“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可以奋力一搏的话,事实上以后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兵在华北搞的“三光 (杀光,烧光,抢光)有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因为对待殖民战争的最起码常识是,我们既使不可能战胜入侵者,只要对方知道将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可能得到的利益,就会重新考虑要不要进犯,值不值得进犯。该剧的一个人口数据不可以忽视:晚清时中国的人口是四亿五千万,八年抗战结束,中国的人口只有三亿多,(再加一点)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六岁多一点!再进一步设想,今天台湾有美国“保护”,中国的实力远没有美国强大,那么中国政府对待台独是不是也要采取投降主义策略?
该剧所描写的勾心斗角可能会让人觉得怡乐性很强,实际上也是漏洞百出。最明显的一集是袁世凯陷害瞿鸿稷。既然杨杏城是悄悄说服瞿的学生上折,瞿根本没有亲信,怎么可能马上就会知道?而且一到学生家里大人孩子全部熟悉亲切。他不是从未去过学生家吗?
如果没有中山先生在最后一集里对一个共和国应该具备的起码条件的评语,该剧根本就与”走向共和“毫不沾边!既使有这一段,也远远没有把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满清的历史真正表现出来,明明是演的清廷勾心斗角,却硬冠上“走向共和”这个名字,岂不是挂上羊头卖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