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我读过不少,可一直也没有读她的《小团圆》,直到最近听许子东的“细说张爱玲”时,他对这本自传体小说的评论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本书在她生前一直没有发表,她曾嘱咐她的遗嘱执行人宋淇把手稿烧掉。不过宋淇在她去世之后,经过慎重的考虑,还是把《小团圆》出版发表了。我找了书来,封面是花团锦簇很喜气的设计,在加上《小团圆》的名字,给人一片祥和的错觉。等我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却是千帆过尽后无限苍凉的感觉,和书的封面形成鲜明的反差。
不知道别的张迷对这本书的看法,我感觉不如张爱玲早期的作品那么有灵气。整部书在不同时空之间跳来跳去,大段大段地描写九莉(也就是张爱玲)对儿时的回忆,在加上各种亲戚复杂的称呼,琐碎的让人不耐烦,好像一个孤独的老妇人在絮絮叨叨地给我们讲她当年的故事。里面的复杂的称呼让我搞不清她的各种亲戚关系,“大奶奶,二奶奶,三姨奶奶,十六叔,十六婶,七老太太,大爷,二叔,绪哥哥,维嫂嫂,二表姐 等等”,让人读的一头雾水。张爱玲(九莉)从小名义上过继给大伯,所以她称呼她的父母为”二叔二婶“。可她并不叫大伯为“爸爸”,还是跟别人一样称呼为“大伯”,就像孤儿一样没有父母。她实际上从小也就像没有父母一样地生活。父亲是个只会吃喝嫖赌抽鸦片的纨绔子弟,母亲看不上丈夫的颓废样子,在张爱玲四岁时就离家出走去了欧洲。张爱玲(九莉)是保姆韩妈带大的。她父亲再娶后,后母对张爱玲又非常苛刻,打骂不说还曾把她关在屋里关了半年。这些经历在她的散文也有记述。小说里描述的母女关系却比散文里写的还要糟糕,母女之间完全没有爱,倒颇有两个女人互相嫉妒的味道。小说里写九莉的母亲如何把教授给她的奖学金打麻将时完全输掉,写她如何有无数个男朋友,又写她母亲在九莉洗澡时突然闯入并对女儿身体审视的目光让她发窘,总而言之反正不是个好妈妈。也不知这是小说虚构还是事实如此。平心而论张爱玲的妈妈应该还是爱女儿的,把她从后母的禁闭中救出来,花钱让她学钢琴,想法让她去英国留学。后来由于战争没去成英国,又送她去香港读大学。平时总是教导张爱玲怎么做个淑女大概也是出于母爱。可惜她常年不在女儿的身边,所以张爱玲对她似乎毫无感情。连小时候妈妈牵着手过马路都那么别扭。妈妈要”踌躇一下,然后一咬牙,方才抓住女儿的手“。女儿没有感到温暖,反而心里很乱,觉得妈妈的手“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我也是做母亲的人,实在无法想像她们这种奇怪的母女关系。记得张爱玲的散文里描述过她八岁时她再次和要去法国的妈妈告别的情景,”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也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迹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地觉得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童年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心也变得冷漠了,真是可怜。
也许正是由于她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这位在写小说时犀利地洞察人性的才女却会在爱情上那么弱智爱上个渣男胡兰成。关于《小团圆》在张爱玲给朋友的信里说,“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可我实在从书里丝毫也感觉不到那股热情,读完了倒是感到了无尽的凄凉。小说里有关九莉和邵之雍(也就是胡兰成)的爱情的篇幅大概占了不到一半的篇幅,男主人公直到第四章才由九莉的一句话引出他的出现。九莉说道“有人在杂志上写了篇批评,说我好。是个汪政府的官。昨天编辑又来封信,说他关进监牢了”。这就是两人爱情的开始。可书里对九莉如何爱上邵之雍,为什么崇拜他着笔却不多,我也实在也看不出邵之雍(也就是胡兰成)有多爱九莉。这个渣男真是垃圾到让人无言的地步。没认识九莉之前就已经有两个太太了,和九莉认识没多久,就又勾搭上了年仅十八的小康小姐,还腆着脸告诉九莉他怎么喜欢人家。等抗战胜利后他逃到乡下又有了一个寡妇新情人。临离开上海前躲在个日本人家里,居然和那家的日本太太也有了那种关系。最绝的是他从来不避讳,原原本本地写信告诉九莉,说更爱他同居的情人了,还说他的毛病是永远沾沾自喜。有点什么就要告诉九莉,要九莉妒忌妒忌才好。我了个去!世上居然还有这种厚颜无耻的人。奇怪的是九莉尽管心里煎熬却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容忍他的多个女人,真是太奇葩了! 也许是初恋太让人刻骨铭心吧?这么个渣男,张爱玲居然在晚年还在写他的故事,小说的最后还写到九莉梦到了邵之雍。张爱玲晚年居无定所,家徒四壁。我想像着一个孤独的老妇人,坐在个纸箱子前写自己的初恋,写她梦到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曳,松林里有好几个自己的孩子出没,初恋的情人来拉她的手,感觉真是无尽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