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皇帝,唐太宗却用坑蒙拐骗得到《兰亭序》真迹

一生勤政爱民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干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其中,他通过欺骗的手段搞来《兰亭序》一事极其不厚道,堪称人生中的一大污点。《太平广记》中有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书法,尤其推崇王羲之,经常临摹王羲之的书帖.却一直没有见到王羲之的传世佳作《兰亭序》。太宗便派人百般打探,最后得知《兰亭序》在一个法号辩才的僧人手中。
太宗就把辩才请入皇宫中,悉心劝诱,希望他能献出《兰亭序》。辩才回答说,过去确实看见恩师智永法师摆弄过那个书帖, 但恩师圆寂之后,自己也不知道书帖的下落。
太宗听了连连摇头,眼前这个辩才已经八十多岁了,明知他在撒谎,对他却急不得恼不得,只能放他回去。
尚书房玄龄向太宗建议,派监察御史萧翼去找辩才,想办法把 《兰亭序》搞到手。
这位萧翼是名门之后,多才多艺,智谋过人。临行前,他从唐太宗那里借出王羲之的两份杂帖,脱去官袍,穿上破烂的黄袍衫,打扮成一个山东书生的模样,一路东行,再搭乘商家的小船南下赶到越州。
一天傍晚,萧翼赶到永钦寺,也就是辩才所在的寺院,萧翼走进山门,沿着寺中的长廊慢慢向前走,一边观看者墙上的壁画,最后来到辩才的院子前,正遇见辩才走出来。
萧翼上前施礼,说自己是北方人,带了些蚕种到越州来卖,看见此寺殿宇巍峨,忍不住走进山门来瞻仰一番。
辩才看此人气度不俗,言语雅致,就请他到屋里坐,拿出新酿的一坛酒款待他。两个人喝着酒,抚琴下棋.又拿出一 副投壶来,安静地投了一会儿,感觉好不快活。得意之际,他们还各自赋诗,通宵不眠,只恨相识太晚。
过两天,箫翼带上好酒再访永钦寺。两个人自然又是饮酒吟诗,投壶下棋,谈得十分投机。如此一来一往过了十几天,两下里慢慢混熟了,琴棋书画,无所不论。萧翼还“顺便”提到自己很喜欢书法,手边有“祖传”下来的二王的楷书帖。
辩才一听大喜,请他带来书帖给自己看看。萧翼就把书帖拿来,辩才仔细看过之后说:“的确是二王的真迹,但不是最好的。我手里也有一份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
萧翼摇头说道:“哪有什么兰亭真迹?几百年来战乱不断,只怕是别人的伪作吧。”
辩才说:“这书帖可是恩师保存的,临死时才交给我,传授有绪,怎么会是假的? ”说着辩才亲自爬到屋梁上,从梁木间秘密凿出的一道暗槽中取出一份书帖。
萧翼看过之后,不住地摇头,认为这书帖是别人临摹出来的,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两个人看一番,争论一番,再拿萧翼的二王楷书帖比照一番,也没有确切的结论。
这以后,几份书帖也就一齐放在辩才的案头上,没有再收起来,白日里辩才常在窗前临一临书帖,萧翼也来往得更加频繁。
终于有一天,辩才出去做法事,箫翼趁机来到永钦寺,非常从容地把那份梦寐以求的《兰亭序》装进了怀里。
箫翼立刻赶到官府,亮明自己的身份,派人去把辩才请来,告诉他自己是朝中御史,奉皇上旨意来取《兰亭序》,如今已经完成圣名,特与辩才告别。
可怜的辩才一下子昏倒过去。
太宗得到《兰亭序》,心中大喜,给萧翼加官进爵,赏赐丰厚。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再难为辩才,还赐下许多绸缎粮食给他。
恩师亲传的旷世书帖硬生生被皇帝骗走,辩才却敢怒不敢言,他用皇上所赐之物为永钦寺盖起了一座华丽的宝塔,但心中仍然窝囊,没多久便病倒了,在病榻上喝了一年多的稀粥,最后撒手西去。
这是一个令人慨叹的故事。萧翼用他的谈吐和气度骗取了辩才的信任,在投壶饮酒之间解除了辩才的戒备心。
关于这件事,画圣阎立本还专门做了一幅《萧翼取兰亭图》,现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