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石库门房子里住的人

(2024-08-21 16:22:47) 下一个

我在这幢石库门房子里住了几十年。当中有几年下乡,后来上大学,不在那里常住,但有时回来看看,小住。最后又有几年,把家安在这里。

上一篇记下了这幢房子的样子。现在记记这里老老少少,前前后后,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的几十口人。

这个地段,少有大红大紫的当朝新贵,也没有祖上大富大贵的传代世家。这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上海市民的居住房。

十几户人家。各家之间的墙,经不起一记重拳。楼上拖地板水会滴到楼下的餐桌上。前厢房里放个屁,会熏到后厢房的人。有一次三层阁上“外公”想吃“苋菜杆”(念“海菜菇”),走进灶披间就能闻到那蚊子都能熏死的味道。

各家的门也就是个摆设,几乎从来不(用)上锁。其实上锁也没啥用。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发生哪一家有失窃。

几十口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代,(或四代)。最多的是跟我年龄差不多,上学的(上大学的不算,他们眼里,我们都是小赤老)一代。中年当父母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代。

邻居间的称呼,男的称为先生,女的多称师母。老一辈的,都呼之为“外公,外婆”,或“阿爷,阿娘”。看他们家里是孙子,还是外孙。不过也比较随便。有是都不知道是根据什么。我们这一辈,见了别家长辈,男的为“爷叔”。女的为“姆妈”但带上孩子的名字。比如“国强姆妈”。或者“张家爷叔”,“李家姆妈”。有个比较特别的是如果是当教师的,就叫“吴老师”,“王老师”。好像称老师是一种特别的尊重。

几十口人,东家长,西家短的传言经常有。但没有人会大作文章。大家还是和和气气。张家包馄饨,会给各家送一碗,李家乡下来人,带了一点土产,也会各家分一点。逢年过节,一个铜搗臼,一家一家地轮着舂芝麻,做汤团。一台小石磨,也是一家一家传着磨水磨糯米粉。我阿娘是做酒酿高手。她经常做一点,各家分分。这次是这几家,下次就是另外几家。

十几家人里,虽说没有听说谁家是靠吃政府救济的,但也没有听说有太富裕的,都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大概也都是上海平均的中下水平吧。

政治上,没有大红大紫的当朝中坚,倒有几个有那么点“旧社会历史问题”的人士。所以谁也不管谁的闲事,谁也不踩着别人邀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山乡不仕老了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cedaemon' 的评论 :
侬好!谢谢阅读留言。
喋呃地段的许多房子情况差不多。
喋呃房子是属于北京东路阶段的呃。
Lacedaemon 回复 悄悄话 好像说的是北京东路!
山乡不仕老了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阅读,留言。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不过现在不少石库门都要拆迁了,老房子都围了起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