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完成《黄庭经》第三遍临习。运笔稍有感觉,点画比较刚开始时已有了很大进步。今天对长横和捺控制的好了些,但走之还是写不好。点也有问题。结体已经好起来,但有些字还是写不出“王”味来。再接着练吧,或者《黄庭经》要写个几十遍才行。耐心,耐心。
方家提出临小楷要先从锺繇开始然后再临王羲之。三月底在Bora Bora度假时试临了一下钟繇,不成样子,可能当时小楷的运笔都还一窍不通所致。临十几天的王右军让我对小楷运笔和结体有了些体会,待临习王右军后或者再回头临一下钟繇。我对钟繇字体里的古趣还是很向往的。
钟繇在隶书楷化的演变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现在钟繇的碑帖中尚有浓郁的隶味,然而正是这种隶味古意盎然,令人着迷。王羲之是完善楷法之人,他的《黄庭经》,《乐毅论》等中楷法已臻完美,看不到一丝隶意。在楷书的发展史上,钟王是开山祖师,当然应是学习小楷必须朝拜的丰碑。从我最近的读帖来看,王羲之— 褚遂良— 欧阳询算作一路传承,发展到后来就是走向极端的馆阁体。而钟繇—王献之算一路,到后来的王宠有更多他们的影子。但从运笔的潇洒和结体的舒展来看,小王一路更合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