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

人都需要一倾诉对象,但很多时候有些话是不需要听众的。自言自语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忽悠’事件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2007-03-11 16:45:56) 下一个

赵本山海外忽悠事件已基本沉埃落定,就如同一幕喜剧,大幕已经落下,只有些许后台传出的杂音还在那空荡荡的的剧场缭绕着。但观众们早已拍拍屁股赶往另一个剧场。剧中的主角们也早已投身于生活中新的角色,只有媒体还在孜孜以求地努力榨取着这出闹剧的剩余新闻价值。


作为观众的我们蔑视过了,笑过了,也骂过了,但总感觉应该从事件中吸取点儿什么。这个想法一直不能让我轻松下来。这些天我留览着有关的报道,感觉到我们还真的应该从这场忽悠闹剧中学到点儿什么。我想从商业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首先,海外大陆演艺市场究竟如何。大陆中国人在海外日渐增多并逐渐安定下来,中产阶级华人已经在海外形成规模。随着生活的安定,文化(尤其是对家乡文化) 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个需求是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已经引起了中国文化及演艺圈的关注,也引来海外商界的青睐。于是,各种海内外的文化公司应运而生,各种规模的海外演出也在不停地运作。在海外整个中华文化圈里,大陆文化圈的市场开发和成熟度与香港和台湾的文化圈相距甚远。这种差距不但表现在消费者群体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更表现在参与经营的公司的经验和商业手法上的幼稚,不规范。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大陆海外演出市场的不成熟,因此,在组织此类演出时一定要慎上加慎。在这个时期,国内的腕儿们不要指望出国来演出几次就抱个金娃娃回去,海外的组织者们也别指望一场演出就挣个盆满钵丰。苦心经营和培育才能迎来丰收的季节。在多伦多,每年都有几个或几组港台歌星来此演出,而演出也多在几千人的大场地进行,我们从来也没听说过会有票务或场地上的纠纷。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所谓的‘抢救XX 的闹剧出现。这中间的经验和技巧是十分值得我们大陆同胞来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用规范的商业手法来进行商业操作。由于海外演出市场的不规范,就更需要我们用规范的商业手法来进行操作。商场如战场,说的不仅是竞争,还有严谨。战场上的疏失可能造成生命的损失,而商场上的疏忽则要带来经营的失败。此次赵本山的美国演出出现如此多的混乱,归根结底就是计划的不周,营销的不当,管理的不善所造成的。赵的演出班子有
30人之多(加上随团的旅游大员们一说有35) ,在美国演出三、四个城市历时十几天不可谓不是一个大型的商演活动。在策划这等大型活动时,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要计划周详,每一个合伙人都要选择恰当,每一步的执行都要到位。这样的商演,不是朋友帮朋友或者亲戚帮亲戚所能办好的。参与进来的人都应有恰当的经营经验并用严格的商业条款来予以约束。对于悦洋公司来说,我认为此次最大的失误就是没选择专业的有经验的公司来作为合作夥伴。以至于让洛杉矶的一个报纸出版商和纽约的那位建筑商将本该简单的事情搞得个混乱不堪。

再者,如何处理商演与社团的关系。海外待久了,都会明白华人社团是怎么回事。很多时候华人社团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很有帮助,用不好会伤自己不轻。这次活动中洛杉矶的大量赠票恐怕社团脱不了干系,而纽约的‘忽悠’ 也有社团的因素。由于不是利用正常的商业手法来推销剧票,加之时间紧迫,用一个很可能是熟人关系找上的不懂业务的经办人。那么这个经办人所能想到的也只能是利用熟人关系找社团来推销滞销的门票。碰上一帮拿个棒槌当针的在纽约沉闷的冬天里郁闷着的社区人士,自然而然地把韩大忽悠的忽悠又忽悠出更高的层次,‘抢救赵本山’ 运动于是轰轰烈烈起来。这一忽悠,就把一个简单的商演忽悠出些许政治意味来。本来三、四百块一张的门票被这帮社区人士降至十至四十元。化二、三十块来看高水平的演出,太划算了,据说当时就卖出一千多张票(后来证明过分夸大,只有六百多张) 。可你想啊,老赵在洛杉矶演出门票最高198元一张,到纽约倒成了40元了,这不明抢吗,那老赵心里能舒服吗?那是打碎牙往肚里咽。本来老赵就心里窝火,可纽约这帮爷们还要拿这窝囊事当伟大成就来宣扬,这就无怨老赵对着记者发牢骚了。其实最好的模式就是纯商业关系,你帮忙销售了门票,你得到利润回馈,这样一切就简单了。

最后,有一是一,忽悠不应是商业的选项。老赵在记者会上曾经义正词严地谴责有些在海外的中国人把国内的那些个毛病带到了国外。我想,他所指的可能是一些人的虚假,浮夸和夸大其词,用一个流行的词来说就是‘忽悠’ 。其实,在这次风波里老赵本身也真正向我们展现了一把这一国人的弱点。一个平凡的商演,还非要拉上几个官员跟着,给人拉大旗作虎皮的感觉,此其一;遇到问题姬使气指缺乏涵养与气度,此其二;把商演说成中美文化交流项目,企图用政治来遮掩商演中的那些铜臭,此其三。忽悠在小品里可以博人一笑,而出现在现实中就会让人哭笑不得了。还好,现在老赵的发言人已将说法改为‘由文化部牵头’ 了,这一改,性质已相距万里。网上早已盛传东北人喜欢忽悠,我一直认为爱忽悠的人哪儿都有,不过这次我们还真的见证了东北人忽悠的功力。看看那位韩哥,一句‘咱总不能让人家赵本山睡马路上去吧’ 多么的生动,很得赵式忽悠的真传。按理说同是辽宁人的冯姐不会不懂得这句话夸张的妙趣,可这话让余记者发到报上就真的味道全变了。韩某用忽悠的方式推销门票实在是业余,冯某接下来的操作又过于政治,而余某的文章可以说是故意语不惊人誓不休了。媒体的责任不仅是把事实告诉读者,还应做到不去有意的夸大某一点而从而误导读者。这次风波,《侨报》大概是唯一的受益人,让我这个远隔千里的加拿大华人也知道了纽约的这家报纸。但对这张报纸的这些报道和余记者的行文方式持有很大保留。忽悠,也不应该是报纸的选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老赵的这次演出风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让国内的文艺界大腕们对跨出国门驻足观望,但海外的演出春天会很快到来的。如果各方面能从这次忽悠中吸取教训并完善海外的商演秩序,我辈幸甚,中国文化幸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