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她的美在广大读者看来是不言而喻的、无可挑剔的,但她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回答起来还得仔细推敲一番。
一般来说,人的美可以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指的是外貌美,即漂亮,耳目口鼻、脸庞好看、俊。内在美,即精神美,气质美,性格美,具有精神魅力。 内在美往往和文化修养有关:“腹有诗书气自华!”
先说林黛玉黛玉的外貌。为了比较,且看作者写薛宝钗的外貌: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不用涂唇膏,唇就是鲜红的;眉毛不用描,还是很漂亮;脸的肤色很白,长着一双杏子眼。写得很具体、很确定,落实到了五官。这副肖像画,虽然语言有公式化的味道,但具有造型性、确定性、可视性。但书里找不到对林黛玉的外貌如此具体的、细致的描写。在第三回,作者趁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机会,写了一段韵文,研究者称之为“林黛玉赞”,是从贾宝玉的角度看林黛玉的: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瘦三分。”
这是说:两道眉毛像一缕缕轻烟,轻轻地蹙在一起。双目脉脉含情,——俄谚:眼是心灵的镜子,她的眼神显示出她感情非常丰富。脸上带着愁容,因为病所以显得娇弱;眼上有痕泪,微微地喘着细气。坐下来,像一朵鲜花倒映在水中;走起来,像风吹细弱的杨柳;无比聪明,比比干还多一个窍;身体病弱得很,比西子还瘦三分。
这一段描写,就外貌来说,体态还明显,但面容五官不够具体,不过,很突出地写出了她的精神面貌:聪明、感情丰富。还写出她的体弱多病。什么病?第32回说她得了“劳怯之症”。就是肺病或痨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也与此有关。
可以说,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缺乏视觉的明确性,根据这样的描写,只能说她的外貌“好象”美,或者说有一种朦胧的美,但很难说清楚她外貌具体地究竟哪儿美。原因何在?有可能原型的外貌并不具有显然的美,由于作者对她的固有的感情,由于她的精神美和智慧美(冰雪般的聪明、炽烈的热情等)使作者主观上要努力把她写得很美,——包括外貌,但从具体的造型上看,她的外貌可能一般,作者对原型怀有的感情又不允许他过于夸张造假,所以才有如上的结果。当然,一般来说,读者不会做如此深思的。
进一步看,作者的的创作目的之一是“闺阁昭传”,把他亲见过的女子写出来、传流开。他的创作原则是如实描写、不加修饰,曹雪芹一再交代他所写是真人真事,人物有真实的原型,虽是小说,却又具有某种历史真实性,所谓“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但毕竟是小说,不可能没有虚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时真也假。所以,在实践上也只能真假参半。
譬如,自贾雨村演说荣国府起,说林黛玉“聪明清秀”,这无疑是真实的,但较抽象。后来我们发现,曹雪芹力图把林黛玉的形象在整体上(兼及内外)写得美一些,如,“言谈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气度“不凡”,没提美不美,但已经使人是使人感到内在的智慧美; 刚来荣府,王熙凤细细打量她的结果是称赞:“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虽主要是为奉承贾母,客观上赞的主要是林的外貌美; 贾宝玉初见她时说:“来了这神仙似的妹妹……”,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赞美;《终身误》说她是“世外仙姝”;又如,“颦儿才貌世间稀,……”;其他如比为西施、赵飞燕;这些都主要不是从具体的外貌上,而是从整体上、全面地做不无夸饰性的整体美的描写。
整体的美不能和外貌美划等号,写林黛玉不象薛宝钗那样明确地落实到漂亮的面容五官。可能是因为林黛玉原型的外貌,尤其是面庞,或许并没有薛宝钗那么美,或者说,至少略逊一筹,而作者仍然由于怀念、为了纪念,把她的外貌写得美些。这时作者就以林黛玉的内美带动外美从而造成整体的美的效果,以造成她们相互比并不相上下,即两峰对峙、二水分流。
整体美强化了读者对她的外貌美正面感受,但也在认真的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了问号。由于作者受自定的写实的创作原则的制约,他不可能把林黛玉所没有的像薛宝钗那样的确定的外貌美写出来,但又从整体上渲染林黛玉的美,于是在造成爱屋及乌(内美延及外美),读者会因林黛玉的精神美而自然推想,认为林黛玉的外貌也必然很美了。这种情况似应属于: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
可以说这是既定的创作原则和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张力造成的结果,也和作者的生活体验、作者与原型的感情联系等复杂地相关,这些,还都有待进一步从创作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做深入分析。
我们看到的是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林黛玉的外貌美具有不确定性;但她的精神美,智慧美,感情丰富、无比聪明,是突出的、细致的、确定的。也可以说,林黛玉的外貌自有特点,笼统地说,比较美,但作者主要表现她的内在的精神美,外貌美不是她的主要特征。
林黛玉的内在美即精神美有三点:热情美、智慧美(含诗情美)和风流美(含性感美)。
(一)
首先是热情美。
19世纪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里说:“热情是人生最美好的花朵”。热情就是感情丰富。当然,现代心理学还没有把感情丰富的内涵给出科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描写,判断林黛玉的感情是丰富的,她的热情是灼人的,具有突出的美感力量,即热情美。
《红楼梦》有一些大段描写表现林黛玉的热情美:
例如,令人陶醉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林黛玉答应了贾宝玉的请求,允许他和她一块躺着说故事,笔调旖旎,令人陶醉;
又如“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俩人一起欣赏爱情名著《西厢记》,贾宝玉趁机表达爱情;后来又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戏词,联想到自己,感动得几乎失去自控;……
再如“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等等文字,意绪缠绵而情感深沉。
这样谈,可能抽象,虽然上面罗列出几处作为例证。我们可以举出人们不大注意的细节来说明。
一次史湘云劝他平时该交多几个官场朋友,多谈讲些仕途经济,不要老在女儿队里混。史湘云把贾宝玉最厌恶的东西搬出来劝他,他非常反感,一反尊重女儿的常态,甚至向史下了逐客令:你请到别处坐,免得在这里脏了你的仕途经济学问。这时袭人出来打圆场,提到林黛玉,贾宝玉说:要是林妹妹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当时凑巧林黛玉在屋外听见了。想到贾宝玉竟然不避嫌疑,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好处,被感动得流下眼泪,也不好进去,就往回走,正好贾宝玉出来了,看见前面是林黛玉,赶上去发现林黛玉好象在檫眼泪,就说:好好的怎么哭了?谁又得罪你了?林黛玉想掩饰,说没哭,贾说你眼泪还没擦干净呢!于是“禁不住”走近要给她擦眼泪,这时——
“林黛玉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
或许是因为背地听到贾宝玉对她的忠心,她心情变好,于是用薛宝钗的“金锁”啊,史湘云的“金麒麟”啊,来开他的玩笑。在那个世代、那个环境、在贾府,这两件东西是贾薛或贾史有可能成婚的象征物,为此,贾林没少纷争。所以-----
“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了,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
“你放心”?实际就是说我爱你没商量,我属于你,我们将来笃定会结婚,……但由于礼教的控制,当时不会这样说。这种事,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决定的,个人无权过问,想都是罪恶,何况说出来。
这个细节仅仅是著名的“诉肺腑”这段文字的前奏曲。本来,她拒绝贾宝玉给她擦眼泪,但又主动给贾宝玉擦汗,这样前后矛盾,这出尔反尔的鲜明的对比,这戏剧性变化,是她的心理活动的外现:既想遵守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在情急时又突破男女大防,正是突显出她对贾宝玉的真挚的爱,她天生的热情,这对于作为女性的林黛玉更是难能可贵。这样的描写,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林黛玉心中的一团火,这在那个时代,它洋溢着人性美、感情美。
读着这些篇章,读者常常陶醉于其中 。在这种场合,作为女性的林黛玉的表现,最突出的是那种灼人的热情。
或许,有读者对这样的描写不以为然,认为无法和现代青年的爱情方式比,不过,如果具有历史感、有历史主义的眼光,认清他们是200多年前的古人,尤其是礼教专制的主要对象即贵族子女,或许就理解林黛玉的热情表现的难能可贵了。
那时,属于古专制时代末期,万恶淫为首,淫不是现代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是正常的人性欲望和诉求,而这些被视为罪恶。清代还实行精神禁欲主义,就是说“非礼勿思”,某些正常的事、自然的事,不必做,只要想想就是罪恶。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写出林黛玉能够胆敢进入爱情,在相当程度上抛开了沉重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桎梏,倾泻出自己的热情之流,是曹雪芹巨大的历史功绩。
和我国其他古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林黛玉的情感分外饱满、分外具有美感力量。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空前充分地表现出热恋中的少女的感情深挚的美、生动的美。这种富有感染力的热情美,是黑暗王国里人性的一缕阳光。
可以和大观园里其他女性做一个比较。
薛宝钗,当后来林黛玉去世,贾生病,贾府希望贾薛完婚,薛姨妈问薛宝钗愿不愿意,薛宝钗“正色”说:女儿婚姻,应该父母做主,父亲没了,妈妈做主,不然该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她完全压灭了对爱情正常的的主体性需求,心里只有礼教教条,三从四德已经深入骨髓、融化在她的血液中,所以落实在了行动上。林黛玉的性格虽然有缺陷,譬如小性子,气量狭窄,但不妨碍人们从她感受到热情,但“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人缘特好的薛宝钗却使人感到“冷”,——虽香而冷。(作者让她吃的是冷香丸!)正是因为如此,贾宝玉后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再如李纨年轻守寡,作者形容她“如槁木死灰”。妙玉是出家的,惜春后来也出了家。唯有林黛玉葆有可贵的热情,这可能是爱情的恩赐。
在2000多年的古代历史上,是没有个人爱情的,如果有,也是礼教婚姻的副产物,而且是偶然的副产物。如沈复写的《浮生六记》,它写婚后爱情,因为即使婚后爱情也极为稀有,所以享誉很高,但写得很笼统。那一时代,爱情是稀有的。人性的残缺,是专制礼教统治的结果。人性中所有的美好的东西丧失殆尽。当时人没有过贾宝玉林黛玉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美好的体验,当他们读到这样的篇章,发现人性中尚有如此美妙的东西,好象发现了一个新天地,怎能不赞赏并加以宝爱呢?所以当年进京赶考的秀才们,书箱里都有一部《红楼梦》,原因就在这里。
(二)智慧美(诗情美)
热情出诗人。俄国批评家柏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当然,智慧不足,也不会有诗人。
在大观园里,就气质、修养、个性来说,再没有其他人比林黛玉更象诗人了。
她的住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周围一片青翠竹林。诗意盎然。
薛宝钗的诗才可与林黛玉比美。元春省亲时评价诗作,就说薛林二人之作与众不同。但薛有太多的世俗气。应该说明,今天艺术家下海,腰缠万贯,是一种成就。但古今不同。
香菱本是薛家人,但曹雪芹安排林黛玉教香菱写诗。黛玉教她写诗,自然也要讲诗、改诗,无论是理论阐释还是字句讲解,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的诗才都是大观园其他女性所少有的。
林黛玉的诗人气质、感情也表现在读诗、欣赏诗作上。《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那一回,她听到年轻的女艺人们演唱《牡丹亭》,当她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一般容貌,美好时光却慢慢地逝去,不由得想起自己:她自己不也是挺美的,但青春不也是渐渐消失了么?“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上。”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自己不也是每天孤独地在深闺里自己可怜自己吗?听到这句,“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于是她又想起古人许多类似诗句,唐人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李煜词句“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更是感慨万千,肝肠寸断。诗境心情完全水乳交融。她读诗时,诗与人、诗意与灵魂融为一体,她是全身心投入诗中的。
林黛玉的生活、身世、遭遇本身就是一首诗;她对贾的恋情,是生死苦恋,是一部长长的抒情诗。
她佳作较多,长诗《葬花吟》、《海棠诗》、《秋窗风雨夕》《菊花诗》(《林黛玉潇湘魁得菊花诗》)》《桃花行》、《五美吟》、《柳絮词》等等。都是“毫端蕴秀”之作,读来令人“口角噙香”。
长诗《葬花吟》更是脍炙人口。暮春三月,落红阵阵,她看那一片片落花,联想起自己的身世遭遇,想把可怜的落花收拾起来,给它们找一个清净的归宿。她一面收拾落花,一面哭,一面吟唱———实际是绝望地倾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贾宝玉偶然听到,不由得哭倒在地。
葬花这一行动本身就是诗,好似当代行为艺术,不过更充满诗意,她没有艺术目的,是自然的生活行为。黛玉葬花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图,后来许多美术家们感兴趣的题材,有不少佳作问世。
诗情美与智慧美相互蕴含。林黛玉有冰雪般聪明。曹雪芹常常渲染她才思敏捷,与众不同。
有时大家分题构思,都静心思考,只有林黛玉或和丫鬟说笑,或抚摩梧桐,或欣赏花草,或眺望景色,这时贾宝玉常替她着急,催她,她也不理,但常有佳作。
元妃省亲,命题让姐妹们作诗,独命贾宝玉作四首五律。这是因为,贾宝玉自幼受元春管带,元春教他读书识字,多时不见,很想知道他是否有进步。当贾宝玉已经做完了三首,林黛玉看见他大费精神,于是悄悄走近说:你快把前三首抄完,等你抄完,第四首我也给你作好了。说完,低头一想,就有了一首。后来贾宝玉呈给元妃看后,元妃说都不错,但第四首是最好的。可见林黛玉的诗才。
菊花诗会后,贾宝玉余兴未尽,作了一首《持螯赏桂诗》,林黛玉读了说,这样的诗要一万首也有,贾宝玉不服,说你已经才力已尽,自己作不出来了,还贬人家。林黛玉并不辩解,提笔一挥,就写出一首,扔给大家。贾宝玉看了正叫好,林黛玉一把抢过去撕了,让仆人拿去烧了。还对贾宝玉说,我这首不好,不如你的,你把你那首抄了,让他们看去吧!这就是诗人林黛玉的才华和她的带有诗意的潇洒作风。
所有诗人的才能都不是凭空天上掉下来的,刘姥姥进潇湘馆,看见书架上满满的书,就猜:“这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林黛玉的智慧美、诗情美,是她的精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风流美(含性感美)
“风流”---语意复杂,有名词形容词之分,而且由于文化的作用,褒贬兼容。
风流含义是有才、聪明,不受礼法(世俗规矩)拘束的气派或作风。
与曹雪芹的林黛玉差不多同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有一位人物叫杜少卿,常和夫人拉着手在街上行走,风流而不拘小节。
杜诗《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分流人物” 。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都为大家熟知。但《辞海》有一条解释: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用于林黛玉当然都是正面意义。
林黛玉第一次来到荣国府作者写她“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写太虚幻境美女可卿(兼美)“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其袅娜风流,又如黛玉。”林黛玉自况:“一抔净土掩风流。”
作者常用一击两鸣、一石二鸟法的烘托方法,可以叫做连环烘托法:用甲写乙,用乙写甲;用丙写乙,用乙写丙,……
《红楼梦曲》写晴雯:“风流灵巧招人怨”。第70回王夫人抄家,晴雯是重点对象,她忘记晴雯这个名字,不过,晴雯的风流态度给她印象很深,她向王熙凤说:“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像你林妹妹的。”
作者也常借有艺术气质、风流素质的人烘托林黛玉:第30回贾宝玉隔着花阴看龄官:“只见这女孩子眉蹙青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黛玉之态。” 眉毛蹙着,眼睛也是“含情目”,娇弱的体态,很像林黛玉。
有一次大家看戏,作者先是写王熙凤,其后写薛宝钗史湘云,都发现一个11岁的小旦的扮相特像林黛玉,薛史二人没说话,王嘴快:“这个孩子扮相活象一个人。”她也没敢提名道姓,因为艺人———戏子那时是下九流。一般来说,小旦演的都是风流戏。
这些都可以见出林黛玉的风流气质美。
风流与性感语意交叉,性感是属于现代性范畴的一个概念,或在1980年代传入本土。本土辞书至今少有这个词。
性感的含义应是:无须表现而自然具有的对异性的吸引力量。这是一种先天的内在品质,它不是有意表现出的吸引力,刻意表现的应是“风骚”。性感作为一种吸引力,使异性自然地去亲和、亲近,因此可以说具有美感的意义。所以称为性感美。
林黛玉的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就是风流美,其中就含蕴着性感美。有例为证。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王熙凤、贾宝玉遭赵姨娘嫉恨,后者买通巫婆,用巫术诅咒二人,二人都精神失常了,贾府一片忙乱,薛蟠来大观园看热闹。作者用揶揄笔调写薛蟠,说他忙东忙西,“忽然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薛大公子表现当然不雅,不过,这说明林黛玉的风流里蕴涵着性感。当然,性感不等于风流,也不是所有的风流者都有性感的质素,二者并不等同。这也是连环烘托法。
以上三点;热情美、诗情美(智慧美)、风流美(性感美)构成林黛玉的丰富的精神美。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的外貌有特点,也可以说,比较美,但曹雪芹主要表现的是她的内在美、精神美,外貌美不是她的主要特征。
[[20061103,本为某电台写的讲话稿,未讲、未刊,《李之鼎论文集》未存。]]
达官贵人无法无天,全民只对皇上一人效忠;女性最大的梦想是嫁入权贵之家,男性的最高理想是仕途腾达,此后便可胡作非为;权势阶层荒淫无度,忙于各种利益勾兑;即使偶有贾政这样所谓方正之人,也无法改变大家族的悲剧结局;良知尚存的人多下场悲惨,或香消玉殒,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
如此看来曹雪芹也许是天才的预言家,希望中华文明的结局,不会被他不幸而言中。
看完才知为什么年少时读红楼, 读来读去都是最喜欢黛玉,虽然一堆缺点LOL
天性昭然真挚,真是容易引来本能的喜欢,你这么一分析还真是了!
所以,不,我不认为曹雪芹在表达什么讨厌,痛恨和蔑视,相反,他用贾家无可避免的悲剧结局,在提醒他的中国读者们,这些所谓的痛恨中国人用了千百年,越用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却越低,是该反思的时候了
贾珍跟儿媳妇乱伦,贾雨村昧良心判冤狱,对于这种极其恶劣的事件,你说曹雪芹的态度是什么?在红楼梦的故事发展中,贾家的悲剧和覆灭命运,真能因为褒贬就避免和改变吗?无法改变结局的褒贬都是没有意义的。
你得思考一个问题:人是自己人性的终极审判者吗?如果回答是,那就是古戏文的路数了,如果回答不是,那就是真正开始思考的开端。
对人性有褒贬的作品,都不值得一看。我为什么反复强调红楼梦是了不起的书,是我觉得曹雪芹的写作高度非常高,他只是通过事件,把人物在事件中的反应和表现展示给你看,至于能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跟你本人的人身经历和价值取向有关,他不强迫你认同任何东西。
回复 '红米2019' 的评论 : 你看看,你看看,被曹雪芹那个老小子带沟里了是不是?人性哪有什么褒贬?人性都是写实的。
那是瞎掰,是人写的必有褒贬。
你觉得红楼梦的设定不可思议,很荒唐是吗,恭喜你,同时代的乾隆真心希望你这么想,乾隆看完红楼梦,冷汗都下来了,禁红楼梦,禁得当年红楼梦抄本洛阳纸贵,即使在清代那种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时代,红楼梦的批注和分析文本,都是层出不穷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个荒唐不可信的东西,会引起这样的社会动荡吗?
我贡献一个判断近现代中国文人文学功底的标准,你看他或她对红楼梦是怎么写的。到目前为止,我看到最厉害,最具启发意义的分析是王蒙写的。
红楼梦是奇书,红楼梦的出世,精准打中了中国文化的三寸,判了中国模式的死刑。即使在康乾盛世的年代,有识之士也都意识到这一点,非常的惶恐。而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国在与西方碰撞中,一败涂地,也恰恰说明了红楼梦的准确判断。中国整个历史上,就这一本。
薛宝钗冷? 我说两件事,就能把她的假面撕得一丝不挂。
我觉得似乎可以先讨论一下,作者对林薛的描写究竟有无褒贬之意。会不会是我们或者因为时代的原因,或者出于对某个人物的偏爱,产生了误读?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其它早期抄本,要么有缺文,要么是后人所拟。列藏此处究竟是否原作,也很难确定,但确乎高于它本。
本质上,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善良聪慧的女子,在45回,已经结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取得了相互的谅解和赏识,薛宝钗想进宫,不成后,退而求其次,想嫁给贾宝玉,这与她真心关心林黛玉,希望她健康平安并不矛盾,每一人都是非常复杂的。这样吧,你在红楼梦里随便选一个人物,我可以同时说出他或她的长处和短处。
红楼梦是不朽的。我个人认为在人物刻画上的成就,超过莎士比亚所有作品的人物。但思想性可能略逊一筹。
这位行事端庄,绝对不会逾礼半分的薛家大小姐,这点眼力届儿都没有,夜深了还在少男屋里有说有笑,赖着不走?you cannot make that shit up...
第36回更离谱了,薛大小姐在少男贾宝玉午睡时分跑进人家卧室,这时正值盛夏,你可以想象贾宝玉在自己卧室午睡能穿多少?人家薛宝钗非但不回避,还大大方方做起了贾宝玉丫鬟的工作:坐在贾宝玉床边,绣起了贾宝玉的肚兜!被林黛玉和史湘云抓个正着!
你要知道,饶是林黛玉在贾府公认的跟贾宝玉是青梅竹马的一对,也只是给贾宝玉绣过荷包而已!还有就是老太太让给宝玉的玉绣穗子,跟玉配成一起挂脖子上。你薛宝钗算哪一出跑来的?给贾宝玉绣肚兜!!
薛宝钗嫁贾宝玉,贾宝玉亏了;林黛玉嫁贾宝玉,林黛玉亏了。北静王身份高贵,容貌出众,而且既然跟宝玉交好,双商肯定没得说。我只能意淫林黛玉嫁北静王的美好场景了。我要有能力续写红楼梦的后40回,那该多好啊。目前市面上续写的都是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