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德施泰特)
850) 空运战壕
满洲里。海拉尔,原筑垒地域。
华军得悉“敌人动起来了”~列柳申科的16集团军5万余人,正向满洲里方向出动~在南翼待机的第1兵团萧克、郭天民、万毅3个纵队立即受命:尾随追击。
毕竟苏军摩托化程度高,行动前又相当保密,暂时摆脱了追击。直到海拉尔要塞,才受到拦阻。新编入杨得志纵队的炮兵旅,把前不久缴获的ZIS-3苏式76炮也用来阻击。被称为“急速响”的优秀野战炮,让阻击战士们爱不释手。
但对向西行动的这股苏军,华军仍显出事先估计不足。林彪也当即觉察到自己失误。他临时再次祭起了紧急空运手段:龙书金/谭甫仁伞兵阻击旅被连夜运抵陈巴尔虎机场。当下摆开五角阵形,才迅速加强了海拉尔阻击线。
华军这次教训是,具备战场快速反应能力,极其重要。
林彪感叹地对江拥辉谈起:
当年史迪威和泰勒将军,竭力打造和扩建“纵队级”空降兵,真是个具有战略真知灼见的举措!它确是一条“可空运的战壕”。今天,则正在品尝那时结下的果实。
……再看海拉尔:
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列柳申科,在困境中向秘密迁址到赤塔的苏军东方总部,发出了紧急求援电报。
851) 冰天雪地
堪察加半岛。西海岸。寒带小村落~奥帕拉。
宋时轮纵队两先头旅在航渡中进入12月。因出发紧急,尚未换装。部队仍身着秋季作战服。
后勤部配发的1船冬装从大连启运。因为要绕道,预计登陆后两天内到达。为了不贻误战机,部队义无反顾地启航了。横跨鄂霍次克海的6天航渡里,寒冷日甚一日。
在船上就开始出现了轻度冻伤。宋时轮有了后悔之感~发电催促冬装运输船:加快速度。
登陆地域处于半岛西岸,并无守备~因而上岸顺利。但冰天雪地当即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从未经历过的严寒,一下子剥夺了这支劲旅的活力。几天里,搜集枯枝败叶、伐木烤火成了部队的首要工作。以至于完全影响了作战部署和积极行动。
更严峻的是,守备者苏军101师发觉了中国人在勘察加西岸登陆后,立即派出第34滑雪团进行骚扰。利用季节优势,把登陆部队压制在纵贯半岛的山脉之下~颇有点类似芬兰滑雪兵在1940年对付苏军大举入侵时的情景。
同时,苏军还派出了基地最后保存的小型潜艇,贴着海岸线溜到半岛西岸巡逻。歪打正着~竟将匆忙赶路、缺少护航、且疏忽大意的华军冬装运输船击沉!
本来苏军在堪察加常年驻守的第101师,仅8000余人;长期偏居一隅、缺少作战经验。而宋纵队2个旅14000人久经战火,实力对比显然占优。结果,由于严寒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登陆部队竟处于要么被冻死、要么被歼灭的绝望境地。
事情惊动了各方面。海军毛委员在沈阳大为光火,挥笔痛批:三次忽视反潜,造成恶果!
北洋舰队领导集体作了深刻检查。一边等待处分,一边抓紧把训练尚未完成的刘华清反潜支队,火速调往鄂霍次克海。
852) 空投冬装
12月3日,东京,第一大厦。
罗瑞卿中将得到萨瑟兰少将紧急约见,匆匆赶来。那位参谋长微笑地通知~“将军”命他转告:离千叶机场不远的2所仓库里,积压了一批为盟军准备的冬装。东京天气并不冷,驻日美军又在频繁减少中,因此这批冬装可临时调拨,交给华军使用。以此作为对上次“某种战略默契”的小小赞助。
罗瑞卿喜出望外。当即去仓库察看并立刻电告沈阳。当晚1个中队的C-82远程快速运输机就降落千叶机场。罗中将组织当地数百名日本工人,连夜装运。还用美元发了工资。他回顾说,那一夜的状态就像作战。C-82机群凌晨再次起飞。驻守新知岛的方子翼上校也出动了3个“海盗”中队护航。
上万套棉大衣、手套棉帽、军靴等冬装和小取暖炉、鸭绒睡袋、巧克力、防冻药膏等,陆续空投宋纵队阵地,终于使这支冻僵的部队渐渐苏醒,恢复活力。
日本《读卖新闻》还为此发了专稿,题为《“道格拉斯棉袄”和巧克力,挽救堪察加解放军》。顺便还吹嘘了附带送去的几十桶日本清酒“也有保暖驱寒作用,但需加热饮用”云云。但随即被指出:“指望酒精保暖,是错误的”。
一周后,折返船队载着宋纵队后续兵力2个旅和炮兵团,更换冬装完毕,再次登陆堪察加。于是发动了被严寒推迟半个月的、对半岛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钳型攻势。
根据海军毛委员命令:北洋舰队即便在隆冬之际,也要出动配合!陈锐霆准将带领巡洋舰炮击舰队,在白令海的流冰、飞雪、和时而弥漫的大雾中,为战役提供了火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座舰、7000吨的“井冈号”终于击沉苏军那艘仅存的“萨马拉号”,令他开心不已。这是他渴望的“舰对舰”中击沉的唯一2000吨级战舰~而非鱼雷艇~尽管有点“以大欺小”的味道。
堪察加半岛上力量悬殊的战斗进行了2周。
以苏军101守备师受降而告终。
……数年后,堪察加的严寒困厄和紧急抢运“道格拉斯棉袄”的实战补给范例,被写入国防军《后勤工作手册》。
853) 纳兰凭吊
达里冈皑草原。纳兰岗峦。
孔庆德亲自驾驶吉普车,陪同刘总和泰勒将军,在每个山包、洞库和机场上,查访、巡视、逗留。
故地重游,泰勒心中充满感慨。4年前,他在这里渡过一段难忘岁月。那是最艰苦的年代、最需要胜利鼓舞的时期。那时节的每一分进展、每一寸成功,都激起他一阵发自心底的欢呼……而那以后的成就,无论在满州在欧洲还是在美洲,即使更辉煌,却很难再打动他。所谓见多识广、所谓胜利疲劳症,就是后来的心态吧……
走向成功的步骤,永远比获得成功的时刻,更为关键。
另一份感慨,就是他当年那些战友、兄长、上级,都已先后告别人世。史迪威、巴顿、卡尔迅……短短4年,在纳兰山打过仗的美国陆战将领,只有他硕果仅存。
他决心要为他们建造一座纪念碑。
为了这座碑,为了以后还能来这里瞻仰、凭吊,让后人记住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纳兰山野战基地的开拓者们,他也要施展全力,使这块土地保留在中国手中……
……刘伯承上将是第一次来到纳兰山。
他以一个战略家和一个长期前线指挥官的眼光,里里外外审视这个传奇故事般的神秘基地。但他得出“遗憾结论”:这里并不适合在现代战争中抵御大规模集团坦克冲锋。
抗日时期,在地广人稀、敌麻痹大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纳兰成为一个出奇制胜之地,情有可原。
而现在战场透明。双方都熟悉该基地状态,并拥有充分的空中侦察手段。纳兰地处草原深处,没有铁路也缺少屏障。对大规模物资囤积和大部队集结,并无优势可言。
因此在眼下抗苏战争中,它的战略意义需要重新评估。此外苏军最新军事动向也使刘伯承心生疑窦。
根据总前委传达的“古玩方丈”情报,朱可夫元帅已到位远东前线。苏军下步计划据“方丈”说,要在“诺门罕”一带向海拉尔发动攻势,以夺回中东铁路。因此需要那支驻守蒙古南部、经重整的“坦3集”把兵锋从乔巴山指向诺门罕、海拉尔。
这是苏军合理的、逻辑的选择。他相信“方丈”这份情报。也建议总前委让2兵团主力跃进到纳兰山地,伺机出击,以牵制那个坦3集。从而提前扳断敌钳型攻势的南翼一齿。
这个建议也反映出华北联军将领们的大局观与合作精神,普遍好于国府和国军。但突发问题是,这个“坦3集”又原地不动了。留在250公里外的赛因山达。
是苏军改变计划?是情报发生走漏?还是敌人得到新的兵力,不再需要这支力量了呢?
扑朔迷离的战局,使54岁的老将不得不格外警觉。
854) 收网之前
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国家安全部,办公大楼。
拉甫连季·贝利亚人民委员,按捺不住心中狂喜。几个月的侦破见到成果:这个不断窃取苏军战略机密的中国间谍网,总算露出马脚。“古玩方丈”最终暴露在苏联反间谍部门的严密视线中。
他们究竟偷走和传递了哪些情报?是否该一网打尽?苦思冥想之后,他否定了马上起网捞鱼的冲动。
抓了几把脱发所剩无几的头颅,他很快构思了方案。随即起身要车,匆匆赶赴克里姆林宫。
……但回来的路上他感到沮丧。最高统帅并不同意他的计划,认为这伙敌人没多大利用价值。最高统帅说:中国人和我们以往遇到的敌人不同,有着另外一套价值判断系统,而我们没多少圈套好让他们去钻……
斯大林同志现在听不进自己的意见了。战争压力,使他的脾气变得固执而焦躁……或许他还有另外的考虑?要知道这个案件牵涉到不少人~其中几个身居高位。某种意义上那些人都是自己未来的政敌。但他们目前却受到最高统帅的倚重……
贝利亚决心:在收网前,还是尝试一次。
处在他这个位置,并不需要每件事都去请示汇报。他要让军队首脑们,感受一次情报战的力量。
未来苏维埃领袖行列里,克格勃,情报工作者,始终应占据重要位置。这无可置疑,他确信。
作者在上篇中有关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等西太平洋沿岸的描述(参见第77和80章),在其后的章节中也写道冬季陆路交通不畅的情况,以及对纳兰基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