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162期

(2021-12-20 04:22:14) 下一个

(作者:龙德施泰特)

 

786)     扭转士气

两场10月攻势中,另一场是苏军发动的。

哈尔滨作战会议上,司令员叶廖缅科大将力排众议,坚持向西~夺回齐齐哈尔和囤积的物资。因为松花江内河运输已面临考验:冬天在迫近。补给问题已凸现。

参谋长什捷缅科也不再坚持。他明白:在敌人没有主动进攻哈尔滨的情况下,大幅后撤,难以向统帅部交代。并且由此遭遇敌人追击的话,很容易造成崩溃。而固守待援,无异于坐以待毙。如果不是向西前进,那么其它方向~南面,长春有敌人日益增强的装甲兵力;东面,横亘着森林绵密的张广才岭,善于山地阻击战的徐向前在那儿经营很久了,实现闪电突破几乎不可能。

而且向东推进,只能离开补给源头更远。什捷缅科,这位曾是统帅部优秀作战部长的哥萨克上将,用弃权表示了意见~因为阻挠,会使爱冲动的胖大司令员挥舞拳头。

但他提醒说:“请注意华北联军。它与所谓国军的最大不同,就是很依赖缴获。总喜欢瞄准对手的补给物资。从对日作战时就如此~迫使日军分兵去守备。这也是我们总感觉~进攻兵力不够的原因!”

光头上将列柳申科也表示:

以“坦4集”向平原地形的齐齐哈尔冲击,是苏远东方面军目前唯一积极的作战可能。能否扭转战局且不论,起码能扭转士气、赶走官兵中弥散的消极情绪。

 

787)     胜利空虚

与兰州的国军不同,苏军这场攻势推进得意外顺利。

300公里的远程奔袭,仅仅打了1周。列柳申科只使用半数兵力:2个集团军,10万人。齐齐哈尔~林彪集群3个纵队12万人,象征性地逐次抵抗了4天。突然像水在沙漠里消失一样,踪影全无。次日凌晨苏军炮火向无人阵地倾泻半小时~地面分队摸上去才发现~竟可以不付代价地冲进城里了。

T-34坦克再次行驶在齐齐哈尔街道上。找不到华军可以消灭。列柳申科不管那套,雄赳赳地举行了入城式,并把《喜讯:光复齐齐哈尔的报告》报告分送莫斯科、乌兰巴托、哈尔滨等几个指挥机构。

但很快,他体会到胜利后的空虚。

没有大量歼敌也就罢了,重要的是,作战目的~夺回物资,基本落空。林彪实行了坚壁清野,掠夺了全部能掠夺的东西。特别是拉东西的工具:汽车、火车。拉不走的,是些不合华军口径的弹药,例如122炮弹等,那么就地销毁。对待油料尤其残忍~城中唯一熊熊燃烧的就是剩下的那座搬运未尽的油库。

令人痛恨的是,销毁品中还有大量伏特加。急了眼的士兵们冒死抢出几箱,还为此酿成肢体冲突。

仅仅半个月功夫啊,林彪把我们近半年积累的物资,就这么鼓捣得一干二净?怪不得他没有兵力打仗~全他妈的当了强盗、小偷、窃贼、以及纵火者去了!……10万大军,吃什么,喝什么?夺回了后勤基地,补给却还要从哈尔滨运来?

这座一无用处的废品城市,是否还值得守备?

根据审讯得来的情报,敌人把物资拉到了400公里外的海拉尔!空运转移的那部分则更远~弄到了阿穆尔河畔的瑷珲和海兰泡!

……那么继续追击?且不说哈尔滨的油料还没送到,重要的是,进一步分散兵力意味着什么?

列柳申科,突然有种落入圈套的感觉。这是个什么样的敌人哪?像草原的狐狸一样狡猾~不,简直像鬼魂一样飘忽不定!他为什么一再不肯决战?是惧怕?是装备不良?还是另有企图?

眼前出现了去年在下西里西亚,那个瘦弱、苍白、阴郁的影子……幽灵一样的敌人,正无形中向自己逼进。

天气不算冷,却令人毛骨悚然。

站在空地上的列柳申科,猛地拔出手枪,乒乒乓乓,向着身边几公尺的地方连续射击。直到子弹打光,才对惊愕万分的警卫员愤愤解释道:“我在驱除鬼魅邪气!”

就像是安抚他的义愤填膺~远处响起一片锣鼓。

一小队人马缓缓走来。队列前,横幅上写道:“热烈庆祝齐齐哈尔苏维埃公社,胜利恢复!”

列柳申科咬牙认定:这当中,一定隐藏着“第5纵队”。

 

788)     历史良机

上海。外滩,沙逊大厦。

马歇尔访华结束。告别晚会在此举行。宋美龄女士出席主持。并在晚会上邀请国务卿~在典雅的华尔兹乐曲声中翩翩起舞。

对话,伴随着舞曲旋律:

“国务卿先生,对您的这次访问,委员长让我再次转达他由衷的、难以言表的感谢!”

“谢谢夫人阁下。我也为这次使命而愉悦。我想美中两国没有理由不携起手来。世界上可以全方位互补的国家并不多。这既是已故罗斯福总统的遗愿,也是多数美国人的想法。”

“真的啊?将军,庐山第一天,听你介绍‘等距离外交’政策的时候,我们真是……真是充满了担心。刚刚走上国际舞台的敝国,心理上的承受力真的还很脆弱。”

“依我说,夫人阁下,外交政策的宣告,有时并不能作为衡量国家之间友谊的尺度。如果,我们两国关系出现了糟糕的情况,我的国务院,甚至美国政府,将会被民众严厉问责:是谁,失去了中国?……可是就不会有人质问我们:是谁失去了苏联?或者英国、法国、日本、墨西哥等等。我想这就是区别。”

“是的将军。我觉得,几乎在共同利益相关的各个领域,我们都没有任何本质上的矛盾。”

“同意。尤其经过上次战争,我们发现大洋彼岸有这样一个心心相印的邻居,真是值得欣慰。”

“太好了,将军。现在我终于知道,我们两国之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宋美龄信心满满。

马歇尔认真注视她一下,徐徐提醒:“夫人阁下,我还有一点小小的、唯一的担心~就是我们这位伟大而友好的邻居,你们的……家庭和睦。我是指国家内部事务处理。当然这只是朋友式的关注,而非官方的干预。”

宋美龄想了想,直接问道:“将军,请问美国、或说您本人,希望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马歇尔也在思考,并斟酌着词句:“坦率说,我想通常美国人会认为:一个和他们体制近似、行事规则便于理解的国家,更能够获得信赖。夫人阁下也在美国长大,对此想必有体会。头脑并不复杂的美国人,可能不会理解和信任一个崇尚帝国政治、独裁政治的国家,但绝对会诚意接纳一个民主、理性、开放的国家。”

主人稍感困惑。客人却在叮嘱:“而贵国眼下恰恰有这么个难得的历史机会~且稍纵即逝。我诚恳期待委员长阁下和国共双方每一个能对此发挥影响的人物,都不要错失历史良机。”

……话题有待深入展开。但此时恰逢一段曲终。

宋美龄摊开一下双手,遗憾地表示:言犹未尽。

 

789)     迷恋战争

嫩江平原。白城子,第1兵团前指。

林彪披着件军大衣,背着手,早上起来就围着小院里的几栋土砖房踱步~几天来一直如此。小院四周,已被那双布底军棉鞋趟出一道浅浅的沟壑……这类散步的伴侣,照例是一小口袋炒黄豆。它们一把一把地被掏出来吃掉,又一把一把从炒锅里补充进去。寡欲且无情趣的林彪,只有这么一个嗜好。

院子里鸦雀无声。警卫员默默掐着时间:又是两小时了。

或许这样踱步实在太沉闷太平淡,于是今天来了点惊人插曲:一名警卫员在室内擦枪,突然走火!

子弹打破窗户纸,竟从司令员身后一尺处,深深嵌入院中的老槐树!警卫员吓得魂飞魄散。

但见林总回身,呆呆望了一阵窗纸和弹洞,咕噜一句:

“搞么事撒?当心啰。”便背着手踱向屋后。

警卫排长一把揪过捅漏子的小吴,要押送军法处执行纪律。

林彪恰好又从屋后踱步转来。简单指示道:

“不必小题大做。下不为例就是。”

……林彪全神贯注,处心积虑的“大题目”就是【长臂猿作战】之后的行动。使他迟迟难下决心的是意外中断了绝密联系~徐老虎吉凶莫测,给判断增加了变数。负责与徐海东联系的情报副参谋长苏静准将,一度被兵团党委表扬为“料敌如神”。他以情报战保障了威远堡、齐齐哈尔两次关键战役的胜利。但苏静近来也是愁眉不展,几次派侦察员去秘密寻访徐老虎的下落。

此外沈阳新产的夜战“麒麟”尚未编练完毕。此时采取行动,违背那个原则:不打无把握之仗。

林彪有句名言:“我不是什么常胜将军。我的长处只是决不把一次能打胜仗的机会搞砸。”

他总结出的“四快一慢”战术原则,“一慢”就是指“总攻发起要慢”。还颇有心得地告诫部下:这种时候,不管上级怎么催~电报电话、发火责骂,一概不能影响主官对时机的把握。例如齐齐哈尔物资大转移,就是预先确定的部署。

把凝结成一整块的列柳申科集群拖散、抻长、高度稀释,也是他的既定战略。长期游击战争中形成的打法套路,对付各类强敌,屡试不爽。

华北联军没有南京那般人力物力去同强势的苏军攻势集群拼消耗。时至今日,战场缴获、取之于敌,仍是他们习以为常的补给方式,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而即便有人力、物力,林彪也不喜欢去打一场类似【兰州会战】那种“大力士相扑型”的笨仗。

战争,在他脑海中理当是一幅可圈可点的书法;一轴可赏可赞的山水;一盘隽永跌宕、回味悠长的棋局。

并非只有一个巴顿将军,才那样执着地迷恋着战争!

 

790)     艰难岁月

大兴安岭北麓。海拉尔。陈巴尔虎机场。

作为“各兵团里工作最有条理的后勤部长”,32岁的邱会作准将被林总派到这儿,筹划一处重要的前进基地。

他特点是对数字记忆清楚~过目不忘。对物资的管理、调配、使用,都井井有条,尽量不乱套。红小鬼出身的邱,22岁就当全军粮秣处长。23岁已是中央军委供给部长~地道的老后勤。

他有一段自己不敢提起,内心感慨万千、引为自得并讲给子孙们听的经历:※据其回忆录

长征中有几十天,是他们几个长时间抬着担架,把重病垂危的周恩来一步步抬出草地。

那是为了报答一份救命之恩。

……从江西出发长征之前,作为善后小组人员,总部的机要统计员邱会作被授予任务:把一批笨重、难以带走的文件和器材~如印刷机等,送到山林中掩埋。他带着几个半大的同乡小兵去挖坑、埋好器材后,回来路上,忽然被捆绑住!执行者张炎科长向他出示了中央政治保卫局长邓发的手令:因他是知情人,万一被敌俘虏,会把重要革命机密和物资暴露。因此应被处决~以灭口。

活埋。之所以不用枪决,是因为子弹珍贵……这就是那个时代斗争残酷性的生动实例!行刑路上,五花大绑、万念俱灰的小邱,忽然瞥见周副主席等骑马路过。据周多年后回忆,他那双充满求生渴望而睁大的眼睛,让自己心生不忍,印象深刻。

细节已朦胧。恍惚中,只记得首长那边,双方几句对话:

“才十八九岁……他们都还是孩子啊。”

“那怎么办?万一开小差,泄露了机密,谁来负这个责?”

决定性命的,是这句:

“交给我好了!我监督!我负责看管他们!这总可以吧?”

邱会作等遂被松绑。并被严令:追赶前方队伍期间,必须紧随周副主席,不得离开半步!这个15岁参军的红小鬼,于是得以参加了长征……

途经毛儿盖草原,副主席重患垂危。小邱等抬着担架上那位因患阿米巴肝脓疡,而发烧39度、脸色蜡黄、胡须浓长、屡屡陷入昏迷的领袖,爬过了雪山草地、也熬过了自己20岁的生日。

特地担任了担架队长的陈赓,还为此放弃了两门迫击炮,以便腾出几名战士,作为轮流替换人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