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23期

(2020-09-15 09:11:28) 下一个

 

105)     重大错误

当日,美国各大报纸转发美联社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

“新德里 5月25日:在遭到沉重打击之后,约瑟夫·史迪威中将依然充满了战斗精神。他宣布:缅甸能够、而且必须从日本手里夺回来。”

同期的中国公报,以其一贯风格,报道了缅甸战役后几天的情况。美国国内的报人则又顺势加以修改。

中国一项战报说:5月11日侵入云南的日军1个联队被“全歼”,缅甸境内华军“收复眉苗”,从背后“拖住了日军进攻”。美联社转发了这项战报,说日寇遭到“大败”。合众社则更起劲,绘声绘色地报道说日军已经“狼狈逃窜”。

美国各报馆还以为所有华军都属于史迪威指挥。出于爱国热忱,他们报道时使用了诸如“侵略军被史迪威全线击溃”等这一类标题,5月11日标题是《乔大叔关上了中国后门!敌后路被切断。陆军公报!》实际上乔大叔那天正在乌尤江的木筏上,凄惨漂游。

5月24日,史迪威成了举世闻名的人物。

一大群新闻记者跟着他从机场追到帝国饭店。史迪威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1小时提问后说:“我要说,我们挨了一顿狠揍。从缅甸逃出来是个奇耻大辱。我们该找出原因,然后打回去,收复缅甸!”

这段话,是缅甸战役史上的一段名言。

《旧金山纪事》杂志追述道:史迪威的诚实态度像“锐不可挡的海风一样”摧垮了陆军宣传部门的骗人宣传,和那些溢美言论。《纽约时报》社论说:丘吉尔和罗斯福虽然擅长使用堂皇词藻,但“他们每人都可以从史迪威将军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减少官场作风,人们就能注意到史迪威的“措词风格和务实的方针”。

史迪威的这段话,成了他名字的同义词。那以后,记者每次报道他的消息时,都常援引这段话。而其实,他只不过是简单地把真相告诉了公众。当晚,他起草了给陆军部的电报。批评的矛头无所畏惧,直指决策机关。包括他所敬重的马歇尔:

“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地位~我深信不疑。因此,不肯向中国战区派遣美军,无疑是个重大错误!”※原文

 

106)     媾和风险

5月28日,史迪威乘坐B-25,从新德里飞重庆。

不久,蒋接受了他在印度装备和训练军队的计划,甚至答应:向印度空运5万部队。※史实

史迪威一再向国内催问援华的项目和数量,以至于马歇尔都有些不耐烦。来电批评他:过于急躁!

宋子文也打电报给史迪威~劝他不要火急火燎地催促美国陆军部,因为对华运输实在太过艰难:租借物资从美国东海岸装船,过大西洋、印度洋两万公里的海运,从卡拉奇上岸,经2500公里铁路,运抵加尔各答;再经孟加拉至阿萨姆的窄轨铁路,运到空运司令部的各机场;最后飞越“驼峰航线”到达昆明。

尤其最后一段“驼峰空运”,艰险异常。而眼下该航线运输机只有区区28架,离总统承诺的100架还差得远。宋子文随后的电报也指出:援华物资迟迟不能到位的原因,一多半是美国的眼睛仍然盯住欧洲以及俄国、坚持“先欧后亚”方针。

7月初,史迪威80岁的母亲去世的消息和黄疸病的双重痛苦,袭击着他虚弱的身体,但仍未拖跨这个顽强的老头。

“36小时内,接连服用8种药物,病终于好起来。”他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秉承着父亲的教诲:“男人不工作就是罪过”,他在病中不停地撰写各种备忘录、形势分析、整编方案、训练计划……

他决定“用文件轰炸”委员长。

这期间,蒋大元帅和他这位美国参谋长之间的矛盾,经历过一次爆发和平息。蒋7月初曾致电宋子文,要求转告美国政府,将史迪威“自动召回”。罗斯福为此派出他的顾问劳克林·柯里博士再次访华,几番斡旋,使双方言归于好。

这次,史迪威在日记中,给柯里取的绰号是“梳子柯里”。※

老蒋还发出“美国若不能满足援助中国的承诺,就请取消中国战区。我们另作安排”的威胁。重庆也频频传出“日本和南京代表,来渝洽谈~媾和条件”的谣言。史迪威没把谣言放在心上:

“中国同日本媾和?有百害而无一利!”

高思大使同意这个看法,并告知华盛顿:中国在“吓唬人”。虽然也是真的需要支援。

6月,史迪威的政治代表、使馆一等秘书戴维斯,受权秘密拜访了周恩来。周说:根本不存在中日媾和危险。相反“国府把抗战变成一桩好买卖,可捞取援助。蒋引为得意的是:会施展外交手腕,会利用美国人的神经质。他们在上海同日本保持接触,为的是引起美国担心”。※史迪威对此观点很是认同。周还同戴维斯谈到:

如果蒋允许,他本人“愿率领部分共军,参加收复缅甸的作战。并接受史迪威将军指挥”。※

史迪威把这些话写入了日记。赴印度之前,委员长夫妇在重庆黄山别墅官邸举行家宴,为之饯行。这次宋氏三姐妹也难得地一起出席了宴会。※均引自《史迪威文件》。白修德,1948年

1942年8月15日,史迪威把新德里司令部积压的文件处理完毕,便赶往蓝姆迦训练中心。

机要副官,交给他1份来自“埃文思弟弟”的电报。

看到“S&L药物效果不错,可帮你分担费用”这句时,史迪威这才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107)     又起争执

延安。杨家岭。正在进行中的整风讨论会,被一个小小意外所打断。

朱德看了电报闷闷不乐。转手交给发言结束的毛泽东。毛仔细看完,不由得一掌拍向方桌:“这么搞,还讲什么国际主义?”

王稼祥一怔,拿起电报。是徐向前打来:

中央及军委:据我驻赤塔物资监管组报告,近日多次发生苏方扣押和截留我方物资事件。美方第二期发来数十门高射炮、反坦克炮及弹药,和几百辆卡车、油料等均被截留。理由是苏德前线吃紧。我方据理力争,但未奏效。卡尔迅上校已赶赴赤塔,交涉此事。特此报告,请示:我方原则立场和处理方针。

沉默有顷,与会者纷纷议论起来。毛泽东绷紧了嘴唇:

“抗议。必须严肃抗议!”

“老毛同志!冷静一点嘛。”角落里尚未发言的共产国际书记、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明开了腔。“抗议什么?我们是共产党。能眼看着共产主义堡垒陷落于法西斯么?紧急时刻,我们不能直接援助,还不能间接做点贡献么?”

“他紧急?我们不紧急喽?”

“我们没什么危险嘛。可以坐下来‘整风’,开一些与战争无关的文艺座谈会。可苏联分分钟在流血!”

“我们血流得少啰?同样是抗击法西斯、保家卫国,谁个比谁个更重要?何况,他自己还有生产能力咧。根本就是自我中心!几年了,给过我们甚么实际支持?”

“难道没有么?我们多数药品从哪里来?理论著作从那里来?大批干部谁培养的?提醒你毛同志!对待苏联的态度,就是检验真假马列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马列主义,首先也要吃饭、要生存!这是起码的唯物主义。大敌当前,从弱小同盟军手里,抢走人家的讨饭碗和打狗棍,还有理了?这算是哪家子的马列主义?”

“你这是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嘛。更是典型的农民意识!现在是酷烈的国际阶级斗争,也是考验忠诚的时刻!苏联安危,关系着整个共产主义事业之成败!”

“如果这个成败,就寄托在那么几十门大炮、几百辆卡车身上,恐怕它也太脆弱了一点吧!”

“毛同志,说话要负责任!你是懂军事、打过仗的。关键时刻,就是几十门大炮决定胜负!”

“不要危言耸听啰。去年,没有这些美国大炮,苏联不是也把希特勒顶在了莫斯科城下么?说心里话,若是去年那情况,我都不会争哩。现在远非它最危急时刻。他们熬过来了!他们是在谋求更大的胜利~可难道我们不需要胜利?”

“如果我们的胜利,结果是和资本主义绑在一起,这胜利的价值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你王明同志不要主义、主义的喊得凶。挂羊头买狗肉的事情,我们领教过不少!我们通过艰苦战斗得来的胜利,首先是人民的胜利!打问号?你想打什么问号?”

“人民?是划分为阶级的!无原则的所谓人民胜利,不是我们共产党人之奋斗目的!”王明在党内一向以口齿伶俐、辩才无碍、词汇丰富著称,也喜欢炫耀这份才干。

“莫吵哎,莫吵。”朱德起身,摆摆双手。“我提议,政治局和军委开个会,就此进行表决。”

王明哼了一声:“想靠人数来压制不同意见?党内对苏维埃政权有清醒认识的同志才有多少?真理,经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那你说,咋个办?”朱德问。

“今天,无条件支援苏联,将来苏联会无条件支援我们!”

毛不屑地起身,心说,作梦去吧。然后宣布:

“这件事是军事问题,由军委研究处理。现在,散会!”

※据王明回忆录载:他多次和毛争论,每每不可开交,吵到饭时。这时已成为毛妻子的江青会站出来说:“这两只老公鸡真是厉害,一见面就斗,斗起来就没完。”然后和王明妻子孟庆树,分别叫上各人丈夫回家吃饭。

会议结束。矮个子王明面带愤懑鄙夷,走下山坡。

身材长大的中央保卫部长~罗瑞卿随后跟上来。

“王明同志!中央党校办了个理论学习班,需要有人主持一下哟。组织上要我陪你去噻。”

 

108)     艰难使命

1942年8月12日,丘吉尔及其一行飞越开罗、德黑兰、里海,到达莫斯科访问。这之前苏联报纸公开抨击英国:停止护航运输,是为了占取理应属于苏联的物资。

《真理报》甚至刊登漫画,谴责英国:同纳粹合作。

丘吉尔首相事后,认真回顾了那4天的旅行:

我反复思量着我到这个惨淡的布尔什维克国家去的使命。它诞生之初,我曾一度力图扼杀。希特勒出现以前,我认为它就是文明自由的死敌。现在,要我说些什么,才算尽到此行的责任呢?那位具有文学癖好的韦维尔将军,已把我要说的话归纳成一首十四行诗。诗分成几节,每节末尾都是一句‘1942年不开辟第二战场’……这等于向俄国人去浇一瓢冷水。难啊,艰难的使命!※引自《丘吉尔回忆录》

接下来,首相与斯大林元帅的会谈是“在阴森而沉闷的气氛中开始”。而中间几天,经历了“冰块融化、通人情的接触逐步建立起来”的阶段。

4天后,被斯大林称为“那匹老战马”的首相,竟在大元帅私宅的家庭酒会中,畅饮到凌晨2:30分。拂晓才飞离苏联。

与此同时,8月19日,蒙巴顿中将指挥英加部队6000余人在法国北部港口迪厄普,进行了代号为【庆典行动】的登陆袭击战。却遭到德军反击,以2/3伤亡或被俘的惨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被视为“开辟第二战场”的尝试。

同日。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装甲兵上将,正式下达了“向斯大林格勒进击!”的命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