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乎舞雩

有智慧的生活才有意义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别难过, 孩子, 你慢慢讲!

(2020-04-27 11:17:18) 下一个

                                                 别难过, 孩子, 你慢慢讲!

  • 情绪管理的能力来自于父母的养育

现代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 依附理论, 有时翻译成依恋理论, 将人成年之后很多行为的原因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 这个理论是7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约翰·巴比(John Bowlby)设想出來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S·安斯沃思(Mary S. Ainsworth)以科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 在过去50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先天条件、父母养育、后天努力都与一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 我们固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父母, 但是情绪管理这事, 还真是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2017年1月9日纽约时报上刊登了凯特.墨菲的一篇文章: 【缺乏安全感吗? 这真的要怪你的父母!】

一个健康正常的家庭应该在两个层面上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避风港 (Safe Haven) 和成长基地 (Secure Base)。

孩子有了心事, 伤心、烦恼、不快乐, 他/她回来跟父母讲, 父母的反应通常有这几种:

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 “你怎么有闲工夫想这些事儿? 作业做完了吗? 后天就期末考试了。 怪不得你这学期成绩下降得厉害, 把心思都花在这些上面了!”  “老师做得没错啊, 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 明天去向老师道歉, 否则暑假不带你去上海玩了!”  “你越大越让人操心了。 这有什么可难过的。 说明你自己没努力!”

要么就是漠然, 置之不理。 父母自己还忙得不可开交, 工作、收入、应酬,  一大堆愁事, 孩子嘛, 有衣穿, 有饭吃, 还要怎样? “去去去, 找你妈妈!” “宝贝, 下周在奶奶家住吧, 爸爸要出差。”

还有的孩子从小在父母眼中就很乖巧、听话, 所以从来报喜不报忧,宁愿自己消化, 也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二个层面叫成长基地。 如果家长不仅能在孩子烦恼伤心的时候即时反应, 给予安慰, 还能够赋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权, 让他/她自己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他们平等地谈论情绪/情感上的各种需求, 而不随便指责和干涉, 孩子就会更成熟而自信。

相反,很多的父母, 不要说第二层面了, 甚至第一层面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 常常有以下两种处理情绪的方式: (其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一种叫做消极反应 (Deactivation)。 这样的人会压抑、忽略自己的情绪/情感需求, 不去碰触它,否认自己的脆弱。 因为他们习惯了自己的情绪/情感不被认可, 他们害怕被研判, 被批评。 虽然他们不轻易爆发, 但是所有的负面情绪会堆积在心里,久而久之, 会对自己人际关系或婚姻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另一种叫做过激反应 (Hyperactivation)。 这样的人会过分渲染自己的情绪,一点小事就会被无限放大、升级, 自己可怜自己, 因为他们不愿意总是被忽略, 害怕被抛弃, 他们要“作”, 才能被重视, 获得他们想要的爱。

所以,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 貌似父母满足了孩子生活上的一切需求, 给他们提供了幸福的家, 良好的家庭条件; 但是, 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和滋养, 会为他们成人以后的情绪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