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动的心

本来只是给国内亲友写点东西,不想屡屡被封,既然已写了,找个地方与同好同赏。
个人资料
正文

燕园忆旧之出国留学热

(2022-03-04 10:49:27) 下一个

90年代的时候出国留学很热,生物系之所以招生分数最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生物系的毕业生出国留学最容易。当时的自费留学和2010年左右开始的自费留学热潮不一样。2010年开始中国人变得富裕了,出国留学的花费有相当高比例的人群可以承受了,结果中国留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不仅是人数是第一,并且比留美人数国家2,3,4,5加起来还多,我想这也是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形。但90年代不一样,那时虽说是自费留学,但几乎没有几个中国家庭可以承受留学费用。所以必须拿到国外的奖学金才有机会园留学的梦,而生物系是最容易拿到国外奖学金的。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发放是有一定数量的,所以不论中国国内多热,每年能够去美国也就那么多人。

中国的自费出国留学热起源于80年代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就在北京玉泉路。改革开放后,一些有海外关系的开始出国留学,但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办理出国留学的手续。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一位外教教导学生如何申请外国大学,于是申请出国留学的方法就传开了。后来中国政府对留学海外开了一个门,但要求必须有海外关系的人才能申请自费留学。这一个海外关系就愁坏了不少人,现在在美国很多早期出来的留学生都是有真正的海外亲戚,或者拐弯抹角找来的亲戚。我认识北大生物系一来自西北的哥们,本来就是奔着北大生物系出国容易来的。结果在他上学期间,必须要有海外关系才能办理出国手续这一条让他无计可施。后来考虑再三,决定转系到东方语言文学系去学阿拉伯语,就为一个目的-出国。但在学期间,政策有了松动,不需要海外关系了,只要交清培养费就可以办理出国手续了。这哥们一看,还是生物系出国容易,并且去的是美国,比起东语系去阿拉伯国家强多了。于是又转回生物系来了,当然因为转系的缘故留了一年。并且因为89的缘故,新生要到军校受一年训,所以实际上耽误了两年,不过为了出国也就豁出去了。当然这位哥们最终心想事成来了美国,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现在是在美国还是海归了。

对于当时的学生出国潮,生物系的老教授们持有不同态度。生物物理的老教授们对于学生出国最为支持。学生考TOFEL, GRE之类的考试,导师可以给学生放几天假,让学生在考试前抓紧最后机会冲刺一下。有学生因为家境贫寒,申请国外大学时的申请费是一个大负担,这些老教授们甚至愿意借钱给学生。找老师写推荐信,生物物理那边的老师最爽快,并尽量说好话。但别的专业的教授们就没有这么支持,当然也不能公开阻拦。对于本科生这些老教授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最多在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时卡一下,当然对于已经拿到offer的学生也没有多大用处了。主要是盯紧研究生做实验,不让研究生花费太多时间准备考试之类的。

当时在翟中和院士的实验室有一位本科生在那里做毕业论文,因为考GRE耽误了点事。这可让老翟抓住小辫子了,正好想用这件事来杀杀出国歪风,所以在全系开会批判这位学生。我还记得开批判会时,我在下面嘀咕了两句,没想到坐在台上的老翟看见我的嘴动,便指着我说,这位同学是不是有话要说。我们师从李汝琪先生一脉的人普遍对老翟不太感冒,我自然也不会上去添油加醋,但也不敢公开怼老翟,所以只是摆摆手表示无话可说。本来批判完了也就算了吧,可老翟还对学生说,我没法带你这个学生了,你自己另外找个地方吧。大概老翟以为他是当时生物系唯一的院士,大概没人敢冒着得罪他的风险接受这个学生,到时候就可以随便捏这个学生了。这个学生无奈之下就去生物物理那边找人看有没有愿意接受他的,没想到那边的教授都欢迎他过去。这下可将了老翟一军,老翟这时坚决不放人,要让这叛逆小子在他掌控之下。所以这哥们最终还得忍辱负重在老翟实验室呆完了最后几个月。我曾与这位哥们聊过几句,有点无可奈何,但求顺顺当当毕业,到时顺利出国就行,不要节外生枝就好。

当时的生物系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各省高考的前几名,高考状元满地走,奥赛金牌得主也是一抓一大把。聪明人太多了, GRE考2200以下的人在生物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分数。如果在北大文科的考生中,2200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分数了,包括当年的新东方教父俞敏洪也就考了不到2000。我曾经问过生物系几位学生的GRE分数,都是2300左右。好像听说北大GRE考分最高的是数学系的一位奥赛数学金牌得主,考了2380,而扣掉的部分恰好是数学。

我还遇到一位当时在那里准备出国考G的哥们。这位哥们本来是北大生物系毕业,但毕业的时候没有准备出国,大概是因为那时需要海外关系。这位哥们自学了意大利语,然后在央视转播意甲联赛的时候经常出境,与张路一起解说,如果当时意甲的热心观众应该知道此人。当然,张路主要分析双方战术,这位哥们准备一些各队的相关资料。当年AC米兰访华的时候,这哥们还随队作翻译。这位哥们当时为了出国,在北大宿舍住了一年准备考试,颇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那一年也没有去央视解说意甲。当然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时互联网才刚刚在中国兴起,在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都要去图书馆查美国大学的地址和申请办公室的地址,以及大学申请的要求,然后按照需要准备材料。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不仅上网查东西比较困难,申请Email户头也有诸多限制,所以当时有多人合用一个Email与国外联系的事情。后来出了一个案件,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案。说的是北大两位女生,也许还有别人,共享一个Email与国外联系。有一位女生(A)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offer,但在A检查Email之前,另外一位女生(B)首先检查Email看到了这个消息,她也申请了同一所大学,但在waiting list上。B马上给对方回信拒绝了offer,还推荐了B自己顶替。后来A因为没有收到这所大学的消息,专门发信去问,对方告诉她自己拒绝了offer事情才暴露。后来A上海淀法院去起诉了B,二人对质法庭,当时的报纸报道了此案,并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案。

当时多数人上不了网,即使能上网找到相关信息,但所有的申请材料还是要去邮局寄到国外大学。准备出国当时算是一笔大花费,最多的是交给教委的培养费,还有考试费用,申请费,即使寄信到国外的邮票钱也得上千块钱。所以对家境比较困难的家庭这些费用都不是小数字。当时大学里还有人倒卖邮票,大概可以托关系从邮局批发出来,然后以稍微低于票面价值在大学里出售。虽然也省不了太多,但好歹可以节省一些,所以好多人都从这些人手上买邮票。鉴于当时出国者甚众,几位在校园倒卖邮票的也发了点小财。

当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拿到国外的offer时,可以说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汇报。当然最后还有签证关,不过拿到全奖的基本上可以说有9成以上把握了。还有更多的人辛苦了几年没有任何offer,或者是拿到了offer但完全自费,没有奖学金,这样的基本上没有希望拿到签证,基本就是失败了。失败者对那些成功者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所以不难理解上面提到的中国互联网第一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务实小民 回复 悄悄话 回头看也蛮有意思的。
pandax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很真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