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随笔

理工科,文史爱好者,职业IT人,为子女喝彩的啦啦队长
个人资料
正文

有关上海的速写

(2025-10-15 17:46:30) 下一个

上海开埠时间短,城市里的真正本地人很少。郊县本地人多。本地人讲话,“我”字的读音可分。 

上海居民分区基本是,市民:石库门房子,大学职工宿舍,棚户区,工人新村。少数49年上了当的资本家后代,挤在被72家房客分掉的洋房一间里。上海市民喜欢用上只角,下只角来区分。实际上上只角里也有棚户区。喝过洋墨水的文化人,可能保住了住在公寓房子的权利,比如和平公寓,常德公寓,克莱门公寓等等。不过这些公寓中原来下人住的小宿舍,后来也是一家家的烟火。

来上海的江浙人多,多是早年来上海做小生意的。宁波人和苏州人,保留各自讲话的风格。宁波人家教甚严,特别是做事方式。同事里有做事清清爽爽,说家里从小训练如是。宁波人喉咙响,讲话如吵架,苏州话软糯,吵架如讲话。

上海广东人也不少,主要是生意人的后代,小广东是常常听得到的外号。文革时,不少黑五类,被遣返广东。

苏北人被看不起是因为几次大灾荒,逃难到上海,建立棚户区。棚户区内的通用语言就是苏北话。殃及了非逃难来的苏北人。

其他地区来上海的人,人数不多形不成气候。比如南下干部以山东人居多,他们有些后代说着是一种很特别的上普(上海普通话)既不是上海话也不是普通话,也不会讲山东话,算是个小型的大院生活后遗症。

徐家汇历史悠久,徐光启的后人,包括宋家三姐妹。这就是为啥我们历史书上说宋庆龄是海南人,她一开口,是上普。宋美龄英文那么典型美国南方口音,国语一讲,是比伊拉姐姐还要上普的上普。

解放前,来上海的人,都是慢慢融入上海,说上海话,包括鲁迅,沈从文,还包括我自己的父母。后来曾经居住在上海去了台湾的文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喜欢在文章中写上海话,比如白先勇和李敖。

改开后来上海的沪漂,读了研究生,留了上海,做了干部,开始打击上海话。比如在小学语文书中,用姥姥作为外婆的的正式用语替代。本分的上海人发出了抗议的呼声,于是“硬盘”这个词在网上流行。 来由是,当“外地人“禁用后,用WD来代表,当WD也禁用后,用WD= Western Digital 生产硬盘的厂家,于是”硬盘“被用来形容外地人。

曾经上海人心中最好的学校不是北大清华,而是上工大,上科大,无他,本地分配。这俩所大学现在名字都掉了,被合并到上海大学去了。

写改开前的上海,我最喜欢的是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那就是讲住在上只角石库门房子里的中产上海女人的一生。她模仿悲惨世界的写作方式,每篇正文有大段大段的城市素描。没有人比她更能写出1940 - 1980 年的上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加州lali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潇潇' 的评论 : 谢谢潇潇。我常常看你的文章,写得很好。
x潇潇 回复 悄悄话 很亲切的文章,简练又周到。每一个角落都熟悉。
小时候说“上海普通话”,对正宗上海话还带一点小市民的歧视。
现在听听林宝唱的“上海瑶”,还找出她的上海口音失误。她唱的第二段“石库门里生小孩”的“孩”字不正宗。她唱“艾”,应该唱是“外”。
加州lali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岸-影' 的评论 : 上海有很多一流大学,全国招生的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上外,上音,一医,本地招生的上工大,上科大,二医,财经学院,上师大,华东政法学院,外贸学院。 当年考大学,专业大于学校的选择。我同学为了做外贸,放弃了复旦国政专业,读外贸学院日语(英语还轮不上)。
加州lali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灵动的双子' 的评论 : 上工大曾经吸引考生,除了本地分配,还有钱伟长做校长,老校址在延长路。
加州lali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oBucks!' 的评论 : 广州保护自己语言的意愿比较强,上海现在的小孩子,好多只会听上海话,讲不了上海话了。
加州lali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风淡云清2' 的评论 : 报考复旦交大都要出国的。当年复旦生物系算是掐尖招生啊,大多数都留美了。
加州lali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硬盘是网路兴起,伴随着禁忌词管理而形成的。洋盘是老上海传下来的俚语。上海出了很多优秀的女作家,但是影响力不大,是比不上张爱玲。程乃珊后来去了香港,我也喜欢她的文章,很细腻。
西岸-影 回复 悄悄话 上海人不愿意离开上海是当时很普遍的现象,八十年代我父亲负责过清华在上海的招生,两次,说不拿第一轮档案,因为第一轮不会报清华。
但在不久后的出国潮时,清华的学生相对容易来美国,也容易国际化。
上海当时的优势是有秩序,公共汽车站那些带着红袖标维持秩序的人很醒目,似乎人们也听话。当时北京是上下车挤的一塌糊涂,乱糟糟的。
灵动的双子 回复 悄悄话 俞正声是打击上海沪语的开始。上工大在哪里?交大复旦同济是三大名校。王安忆的把长恨歌的故事写坏了,应该由程乃珊写,王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不敢恭维。
GoBucks! 回复 悄悄话 大量的外地人涌入上海是上海话消失的主要原因,广州也一样。过去城市无法吸收,涌入的规模有限,现在不一样了。
风淡云清2 回复 悄悄话 上海人心目中最好的大学还是复旦交大,当年投考北大清华的大多是二流的学生。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硬盘”第一次知道,但或许是为了对应原来的“洋盘”,后者是小时候常听大人讲的词。
《长恨歌》的每章开始大段描写,初读是觉得很洋化,被你提及《悲惨世界》,倒是真的。
陈丹燕、唐颖、蒋丽萍等上海女作家在八九十年代都很贴近上海生活。程乃珊有时流露比较刻意的上层意识,反而显得有些“小市民”腔调,但她的《蓝屋》在我初中生读文学杂志读到后,难以忘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