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伦敦的最后一天。
早上所有的博物馆都没有开门时,我们来到议会大厦(House of Parliament )附近看看外景。
3月份定的飞往伦敦的机票。定了机票的第二天,也可能是第三天,2017年3月22日,伦敦,具体地说就是这里,就发生了恐怖事件。一个人开着车在西敏桥冲上人行路,横冲直闯,开到议会大厦时,车撞到大厦的围栏,恐怖分子拿着两把刀下车就跑,被带枪的警卫击毙。整个事件不到两分钟,最后造成5人死亡(包括一名议会大厦的警卫和恐怖分子),50多人受伤。死者中有一个人来自美国犹他州。他和夫人来到欧洲庆祝结婚25年。那天是他们行程的最后一天。
西敏桥(Westminster Bridge)上的扶栏非常低,人行路和汽车路面的落差非常小,汽车很容易就会开到人行路上。走在桥上我家LD立刻想到两个月前的恐怖事件,告诉我,如果他们开车来了,我们只能从这跳下去。
幸亏这件事没有在当时当地发生,但是10天后的6月3日(我们离开伦敦10小时之后),几乎同样的事情在伦敦桥发生了。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惧怕恐怖活动而失去生活的乐趣。只是需要更加小心。
泰晤士河在这儿是南北向的。
议会大厦在河的北岸(在这个位置也可以说是西面)。我在写这篇游记时才发现议会大厦(House of Parliament )也叫西敏宫(Palace of Westminster )。
原来的议会大厦曾经被一把火烧光。目前的议会大厦是1858年在原址重建的。
议会大厦分下议院和上议院两部分。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是民选的,在北面,也就是大笨钟那面。上议院(House of Lords)在南面,维多利亚塔楼那面。上议院一部分人是世袭的,一部分是总理推荐,女王任命的。
钟楼(Clock Tower),俗称大笨钟(Big Ben )。2012年庆祝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年时,这个钟楼改名为伊丽莎白塔楼(Elizebeth Tower)。
钟楼的照片是我们在伦敦的第二天拍的。
这个塔楼也是伦敦的地标之一。高320英尺。四面墙上各有一面巨大的钟。时针长9英尺。分针14英尺。
每十五分钟,几个小钟(bell) 会敲响。每一个小时,时钟会敲响。这个14吨重的时钟(bell)才是真正的大笨钟。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伦敦不是"看"它,而是"听"它。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个塔楼、包括四面大表统称"大笨钟"。
真正的大笨钟也是在议会大厦重建时,也就是1858年重新浇铸的。当时的价钱是2400英镑,减掉回收旧钟的材料费,最后付了572英镑,相当现在的50万美金。14吨重的大笨钟用了16匹马拉到钟楼,又用了34小时才安放在目前300英尺高的位置。
大笨(大本)的名字来自于当时的著名拳击手本杰明·考特(Benjamin Count)。他比赛时用的名字就是大本(笨?)。六英尺四英寸的身高,在维多利亚的时代也是一个巨人了。
街拍。
虽然路灯拍歪了,议会大厦也在装修之中。还是喜欢这个色彩。
路灯的灯柱非常讲究而且也是有历史的。
看见没有?1870年!
议会大厦南面的小公园,维多利亚塔楼公园(Victoria Tower Gardens)。
从小公园看议会大厦。高的塔楼就是维多利亚塔(Victoria Tower),Wiki说这个塔楼里面保存了许多重要档案,有关美国独立、英国妇女的选举权,伊丽莎白女王伯伯的退位(因为要娶一个离了两次婚的女人)等文件,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而且这里许多古老的文件都是书写在羊皮上的。
议会大厦的东面有一座罗丹的"加莱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下一张可以看得清楚些。
2016年参观巴黎的罗丹博物馆时,觉得这组雕像非常震撼。回美国后还特意百度了一下。现在把上次的百度结果再贴一次: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维多利亚塔楼下面的大门。
门的上方
伊丽莎白女王每年造访议会大厦一次。她会经这扇门进入上议院。然后全部下议院的人也会到上议院来聆听女王的讲演。
1642年查理斯一世(Charles I)闯入议会要抓五个人,被拒绝。不知道是不是由此引发了英国将近10年的内战。这场内战以查理斯一世被俘宣告国王的失败。经过短暂的审判查理斯一世被判有罪。
1649年1月30日,查理斯一世在公园里最后一次熘了他的狗,然后被带入刑场(就在议会大厦附近)。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是刽子手害怕了:这可是他的国王啊!他拒绝向国王挥下斧头。第二个刽子手说,我可以执行任务但是有一个条件:带上面具。因为他不想让老百姓知道国王死在他的手上。
1658年,英国议会觉得还是需要一个国王。于是他们把查理斯一世的儿子从流亡到法国的儿子查理斯二世请回来。1660年,查理斯二世登基。国王、议会又共生存了。但是从那以后大约就有了这样的条款:君主不得进入下议院。
议会大厦的西面
这是西敏寺(Westminster Abby )的最东端。是西敏寺离议会大厦最近的一个部分。
快到上午10点了。我们坐地铁去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注:2022年1月上旬,突然发现以前从美篇拷贝到文学城博客里的照片全部丢失。这篇文章的照片是 1/28/2022 重新上传的。非常感谢文学城里几位朋友的帮助。
———————————
涨姿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