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自乐

记忆不再可靠,于是开始网络日记。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盲人药材专家童琅三

(2019-10-16 05:32:06) 下一个

大约20年前,在母亲寄给我的信里夹了一张报纸的复印件,就是这篇文章,记录了母亲的爷爷童琅三的故事。

我把这篇文章转帖到这里。

盲人药材专家童琅三

解放前,汉口中药材很兴旺。光是咸宁人经营的药材店就有40多家,称为咸宁药材帮。做过药材行业的老一辈人,都知道有个双目失明的药材专家童琅三。

童琅三(1861 - 1927)名王于(是一个字),号竹峰,道号慎衷。原籍咸宁麻塘乡石头童村。天资颖悟,好学精思。他只读过几年私塾,十三岁便到汉口徐公兴药材店当学徒。十七八岁时,在父亲童万泰与同乡王叔谋合资经营的汉口万泰公药材店工作。后来随父亲在汉口大夹街九如桥开设童万泰药材店。从当学徒起,他就以十分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药材。对多种中药材的产地,特征,品质都细心观察,了解的一清二楚。

二十岁左右,童琅三不幸与一夜之间双目失明,百般医治无效。这对一个年方寇冠的青年人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被命运击败,而是重新振作起来。利用药材店的条件和原来的感性知识继续刻苦钻研,成天摆弄抚摸各种药材,终于成为鉴定中药材的盲人专家。

他虽然失去了视觉,但通过味觉,嗅觉和触觉,就能准确地判定药材的产地,质量及生长期长短。例如:他拿到党参,用口咬一咬,尝一尝,看有没有渣,就知道是产自四川还是山西潞安州。再用手摸摸根部的老嫩,就知道生长期长短。又如白术他通过口尝鼻闻,凭其或甜或辣,香与不香,便知道产自浙江或安徽。麻城罗田出产的茯苓,在市上素称佳品,也是用手一摸,就能根据其皮质的松紧和是否贴肉判定等级。

每逢与客商恰谈生意,都能按质议价,史对方心服口服。在当时汉口经营药材的同行中,对盲人童琅三鉴定药材的技术水平无不叹服,一直传为佳话。享誉武汉教坛的一代名师;博物学家刘向山先生听他谈及药材鉴定方面的知识如数家珍,使人忘倦,也称他"真了不起"。

辛亥革命前,童琅三在父亲去世后开始主持店务。他凭着丰富的药材知识和经营经验,得心应手,信誉卓著,生意兴隆。1920年后,童万泰药材店资金达5万银元,店内近30人,在新宁药材帮40多家药材店中名列第四。

双目失明的童琅三还有一奇,就是自己进行房屋建筑设计。辛亥(1911)年童万泰药材店不幸毁于兵焚。他毫不气馁,立即规划重新建店房,并亲自设计。他的设计当然不是绘图,而是先把细竹按不同尺寸截断,然后用细绳扎成房屋的模型。纵进三重,前两重为三层楼房,后一重为五层楼房,尺寸比例分毫不差。

占地二百多平方米的店房,就是按扎成的模型修建的,其中铺面,帐房,库房,卧室,厨房,客厅都根据实用需要,布置的井井有条。

童万泰经营有方,善于聚财但不吝财,生平热心慈善事业和地方公益。对当时武汉的圣化堂,敦实堂,育英堂,复善堂等慈善单位时有捐赠。咸宁南乡,南城,鳖山等小学兴建时,他都曾慷慨解囊。对修桥补路,恤寡怜孤,也都乐善好施。

1927年农历十月童琅三在汉口病故,享年66岁。

作者:吴陪根

录自《长江日报》1996年12月17日下午版

 

 

没有找到童琅三的照片。这是童琅三的儿子、我的姥爷(童戒之,母亲那一辈人称他七爹,因为是家族排行老七), 姥姥(卢安莲)及两个舅舅。右边的是母亲的弟弟童秉润。左边的那个是母亲的表弟、六爹的儿子家生,也是童琅三的孙子。

武汉的童万泰解放后被公私合营,改名为"出开堂"。就在武汉地铁"六渡桥"站边上。

这是"出开堂"现在的样子。

 

这是店前的雕像。

几张彩照是在武汉的表妹提供的。

注:这是2018年5月发在美篇的文章。

注:2022年1月上旬,突然发现以前从美篇拷贝到文学城博客里的照片全部丢失。这篇文章的照片是 1/21/2022 重新上传的。非常感谢文学城里几位朋友的帮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