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村子傍着一条小河。用一句诗来描述就是“绿树村边合,清泉石上流”。
春天到来的时候,河水蓝蓝的,清清的。河里有鱼虾也有螃蟹,有螺蛳也有蝌蚪。河边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蜻蜓。小河南岸边的杨柳树垂下长长的柔软的柳枝,枝条上吐出嫩绿的新芽,随风摇曳。不远处是层层叠叠碧绿如茵的小麦地,麦苗绿油油,就像用绿色画笔涂过似的。北岸的地里种植着密密的油菜,一眼望去, 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格外美丽。麦田和油菜地里有弯曲的小路,可以通到村子里。
村中心连接小河南北两岸的是一条由两块三尺宽的大木板做成的马家桥, 水面离桥面不高,也就三/四米的距离。小船过桥时,有时还需要有人把桥板抬起来, 船才能经过。在桥两边是用石条或者大石板垒成的水栈,那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那时侯河水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村民喝的水,大多用木桶从水栈提到家里的水缸里,加明矾淀清。水栈上有人在淘米洗菜、洗碗刷锅的时候,少量食物会引来一大群小鱼在被河水浸漫的小腿间穿梭、翻滚缠绕,给人痒痒的感觉。窜条鱼和鳑鲏鱼在水面来回游动,它们贪吃着水中散开的食物,而河虾、螃蟹和螺蛳则贴着河岸慢行。这时你把一只竹篮或者筛子沉到水面下再用力拉起就可以逮获许多小鱼和虾子。手伸到石板下摸摸,就可以轻易的抓到螃蟹和螺蛳。
闲暇的时候,村里的女人们三三两两地端着洗衣盆,从蜿蜒的小路上穿过,说说笑笑来到清凉的小河边洗衣服。女人们一来,小河边就热闹起来。红红绿绿的衣服在盆子里被揉搓的哗哗作响。女人们一边洗,一边闲聊,有时爱唱的姑娘们再来上一段山歌。歌声欢声顺着河水,流向远方。
小一点的孩子们还不能帮着大人干活,就跟着妈妈们来到河边玩。淘气的孩子们从别处找来瓦片,憋足一口气,侧斜着腰把胳膊抡出一个弧度,再转身把瓦片扔出。瓦片从水面上入水又飞出、再入水再飞出连续几次“嚓嚓嚓”激出一串串整齐的水花最后飞到好远的地方沉入河底。女孩子们折来几枝小柳条编成一个花篮,戴在头上,互相看着对方笑着问“漂亮吗?”。大胆一点的男孩子会从河里逮几个小蝌蚪回家放到盆里养着。蝌蚪长着长长的尾巴,在盆里游来游去,多快乐啊!还有的孩子在河边试着用小网兜套蜻蜓。那一只只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漂亮蜻蜓在河边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飞来飞去。薄如蝉翼的翅膀,在阳光下发着亮光,吸引着孩子们。蜻蜓飞得低的时候,尾巴轻轻地触一下水面。然后,很快地飞离水面。然后,又触一下水面,又快速地飞起来。像淘气的孩子一样蜻蜓乐此不彼地玩着,一会儿飞累了,就落在低矮的枝条上打个盹。待孩子们拿着网兜去套时,它们又扇动一下翅膀,忽地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再也看不见。看着蜻蜓飞走,孩子们虽然有些失望但并不气馁,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大一点的男孩子则在长竹竿上绕一段细线再在鱼线的一端栓上一个用针弯成的鱼钩,串上半截红蚯蚓,抛到河中去钓鱼。这常常能钓上几条贪吃的鳗鱼,只是这鳗鱼上了钩就浑身打转,拼命挣扎,把线儿缠绕在一起,形成一团乱麻,这时候还得请大人来帮忙才能把鱼线分开。偶尔也能钓上一条大鲤鱼或者一只甲鱼,碰到这种时候,孩子们满是喜悦,欢呼声整个村子都能听见。
唐朝诗人胡令能曾有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我离开故乡以后,每读到这首诗时,常常会想起故乡村前的那条河,以及那小河带给我们的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