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阅读人生

读书,看剧,工作,学习, 生活
正文

永远的简·奥斯丁

(2020-04-06 19:10:58) 下一个

大学时代上《外国文学》课,知道了简·奥斯丁,并试着读了中文版《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那时受不了她的这种文风,表达委婉显冗长, ,且说教居多,其实光看书名就会吓跑很多人,以为是探讨思想的哲学书呢。前段时间找书看,想到了《傲慢与偏见》。原汁原味的英文版《Pride and Prejudice》让我爱不释手,且不说从书中又重温了久未谋面的很多GRE词汇。于是,一本接一本,把奥斯丁的六部大作都过了一遍。

《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Mansfield Park》(1814)

《Emma》(1816)

《Northanger Abbey》(1818)

《Persuasion》(1818)

最喜欢前四部作品。读书固然有读书的乐趣,但是电影也让你能“耳闻目睹”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尤其她的所有作品都算是经典传世之作,所以出版后在不同的年代甚至不同的国家,都改编后多次拍摄成电影,版本很多。我最欣赏BBC拍的所有系列,但我也想强调李安拍的《Sense and Sensibility》, 极好。

简·奥斯丁生活在十八始末到十九世纪初,她的作品反映的主要是她那个时代英国中上层家庭的女儿们在爱情方面的追求,这往往又紧密关联着她们的成长环境以及当时社会对年轻女性的约束。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女主人公们会经过思想的挣扎,会有生活挑战,但最后都收获了甜美的爱情,而且是让俊男美女们极其艳羡的理想爱情。男女主人公的地位财富往往是悬殊的,女主充当着灰姑娘的角色,男主绝对是贵族且富豪级别的。女主是非常理性的,思想独立积极向上的,男主也是极其正派的,可能性格表现不同。大家说琼瑶是编写爱情故事的高手,那简·奥斯丁是她的祖师爷,当然她们也绝不是同一类的,在思想和社会深度的表现不是同一等级的。

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令人回味无穷,但吸引我的是她的作品里展现的英国中上层社会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看到了很多庄园,像富丽堂皇的Mansfield Park,里面住着位高权重多金的英国贵族们。家里的小姐少爷们悠闲地生活着,读书,作画,弹琴唱歌,参加舞会去社交,从而认识门当户对的结婚对象。这样人家的女孩子必然是要好好培养的,女孩儿从小是要有家庭女教师教导的,书是要多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Emma》中,每一次Jane的姨妈和Emma分享Jane的来信,都是谈Jane又读了多少本书。骑马在那个时代是那么普遍,男人骑马狩猎娱乐,女人骑马是是日常体育活动。在《Mansfield Park》中,作为寄养在姨妈家的贫穷女孩儿Fanny是富裕的姨妈家里的小佣人的角色,但还是可以拥有一匹自己的小灰马驹,当她的小马驹死了,疼爱她的二表哥不顾管家大姨妈的反对,用自己的一匹马给表妹换来一匹适合她骑的马,这样表妹就可以有正常的锻炼身体的活动。那时候的小姐们在社交场合,除了热衷跳舞以外,还会秀自己弹钢琴的水平,或者唱歌。晚上有客人来,用过晚餐,一群人就会聚集在drawing room,或其中一人朗读诗歌,或段落,或听人弹钢琴。

那个时代的英国,大庄园主拥有大片的土地并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甚至还附带有自己的教堂。但是好不容易拥有了这么多地产(estate)的先祖往往已经通过法律形式对后世的继承权作出规定,只有家里的男性也就是儿子可以继承,这样可以保证这个家族的姓和这份地产永远相关联。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子,那也不能平分,平分的话祖业也就慢慢分散尽了。平常由大儿子继承,二儿子另谋职业,做牧师,律师什么的。大儿子如果没有儿子,就给自己弟弟的儿子。在《Mansfield Park》里,哪怕作为长子的Tom多么浪荡不羁,这么大的地产还是他的,作为二儿子的Edmund是牛津大学毕业的,要去做牧师。在《Sense and Sensibility》中,Dashwood三姐妹和父母住在Norland Park 庄园,拥有众多仆人,过着富裕的生活。当年老的父亲去世,留下寡母和三个女儿,她们马上面临的困境是无处可住,因为丈夫一死,相当于他们家的居住权就到期了,这个地产自然就到了丈夫前妻生的儿子手里了。老父亲是知道这点的,临死前把大儿子紧急喊到床边,说这大房产是你的了,但是希望你看在我的份上,承诺在我死后照看我的妻女,别让她们无处可住,衣食无落。承诺归承诺,尽管这位儿子心里还有一点点怜惜之情,但终究拗不过自己精明贪婪的妻子,最后那母女四人只得搬家寄宿到妈妈表兄家的一处空置的屋子,生活窘迫,一切花销都得精打细算,和以前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在《Pride and Prejudice》中,Bennet家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她们的房屋土地包括厨柜里的银器餐具是不归他们所有的,因为受限于Entail法律,所有这些是要这个家族的男性继承的。所以一旦她们的父亲过世,她们和母亲就一无所有了。在电影开头,Collins先生来拜访她们同时来宣告自己对这份产业的继承权,哪怕他都不姓Bennet,是Bennet先生的远房表弟,估计他的家族男丁是稀缺,连不是同姓的但有点血缘关系的Collins先生都有优先权。在奥斯丁写的《Persuasion》中,Anne的父亲Elliot先生因为债务关系要从大豪宅搬出去,换一个小点的住所。当他最后从自己的豪宅中走出来的时候,不无伤感地说,要是我有一个儿子的话,所有的这些将来就是他的了。所以在那个年代男性和女性在继承权方面的这种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那时的社会家族和这种庄园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上层社会女性的这种对家族地产的无继承权导致她们的婚姻观有一定的趋向性。她们要去积极地参加社交舞会,在舞会上认识那些有身家的男神。积极的不仅仅是她们,更是她们的妈妈,就像在《Pride and Prejudice》中,Bennet 家美貌的大小姐似乎很受多金的年轻人Bingley先生的青睐,Bennet夫人在舞会上看着大女儿被Bingley先生频频邀请跳舞,虽然八字根本还没一撇,她已经忍不住炫耀失态,似乎婚礼马上就要举行一样。还有在《Sense and Sensibility》中,极爱管媒的Jennings夫人是Dashwood夫人的远房堂兄的岳母,她不迟劳苦地带着Dashwood 家的两个大的女儿去伦敦住下来走访亲友,参加社交舞会,探听各家俊男美女的嫁娶走向。其实,那个年代不仅仅是女方希望找到优秀且多金的男性,年经的男性哪怕多金,家里还是期望他们也找到嫁妆丰厚的女性。《Pride and Prejudice》中,Willoughby先生是他的富有的姨妈指定的财产继承人,但是当自己曾勾引少女并致怀孕的丑闻被姨妈得知后,丧失了继承权,最后不顾自己对Dashwood家二小姐的许诺,在伦敦和有丰厚嫁妆的富家小姐订婚。奥斯丁的小说中,并没有对和金钱无关的爱情的向往,男人的地位财富好多都是继承下来的,几部小说的美满爱情的结局都是财富丰厚的男子爱上了只有微薄嫁妆的正派女子。显而易见,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名声都是很多人重视或珍惜的。在《Mansfield Park》中,Fanny的姨父出于慈善救助的心理,愿意让她来家同住同吃,但是也很郑重地向Fanny的另一个姨妈说出他的担忧,不希望会有儿子和Fanny产生爱恋关系,希望Fanny明白自己的卑微地位,能意识到自己和这些表姐妹的尊卑差别。Fanny的漂亮的大表姐嫁给了长相才能都极平庸但很富有的Rushworth先生,最终她出轨了婚前就稍有勾结的Crawford少爷。从而名声大坏,从此就得在她的社交圈中消失了。在《Sense and Sensibility》中,Dashwood家的二小姐和Willoughby少爷热恋,并痴心于他。 后来分别后,苦等不到他的消息,直到在伦敦的一场社交舞会上偶然地发现了他的身影,失态地喊了他的名字,但被对方不屑一顾,甚至否认认识她,导致她几乎当场要晕倒。那时候人们也纷纷议论,觉得她的清白声誉已经受害。当然幸运的是,她有年长她很多并一直倾心于她的Brandon上校接手,Dashwood家的二小姐最终是很圆满的。上层社会的社交活动是富丽堂皇的,但是细枝末节又是极讲究的。其中在那儿走动着的名片是你的地位,你的财富和你的长相,还有你的名声。

在欣赏英国十九世纪初的这种特定阶层的生活情形的同时,我也在想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情况,和中国的文学作品。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清朝时期,那时候乾隆已经谢世,是他的儿子嘉庆帝和他的孙子道光帝统治期间。乾隆盛世如过往烟云,清朝此时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同世界列强的差距在各方面越来越大。 稍微回顾一下,英国1640开始了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到十八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稳定发展,圈地运动以及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等,为英国积累了很多财富。在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厂手工业。凭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最先进的也是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与此同时,思想文化方面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洗礼。最初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14到16世纪),鼓吹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进取以及科学求知,接下来的宗教改革(16世纪)以及在18世纪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事和物。所以尽管奥斯丁的作品基本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但是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又有很多理性的思维,对人性的探讨,这也是她的作品能流传下来,经久不衰的原因。在同时期的中国,有一些女性诗词作家,但是能这样大胆探究爱情的主题好像那时候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纵观近现代,描述中国上层家庭社会的作品也不是很多,《红楼梦》算是,但不是专注于爱情主题的,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出身算显贵,但她的语调是灰色的,人物多是性格扭曲的,结局多是以悲剧告终的。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比较写实,有对自由和爱情等的探讨,但相比奥斯丁的作品,两者已经间隔100多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