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国” 杂谈

(2019-06-08 21:58:24) 下一个

今天一早把老婆和儿子送上了“回国”的飞机。她们娘俩开始一个月的探亲和旅游。美其名曰“探亲”,实属“游山玩水”。这是典型的探亲驱动下的旅游,始于探亲,终于旅游。反正二者兼顾了。

儿子前天毕业典礼刚完,今天就跟着他妈上了去中国的飞机。老婆心里既惦记着双方的父母家人,更惦记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各种美食。老婆尤其希望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儿子跟中华文化来一次亲密而深入的接触。

跟老一辈“祖国已多年未亲近”不一样,我们最近这些年回国次数不少,老婆大人几乎每年都回。

儿子也回去过好几次了,只是每次都有尽义务的感觉。我们不能怪他,毕竟那里只是他父母的祖国,是他父母的故乡。他的生活在美国。他只是被动地被带去“寻根”而已。希望他这次能有新的收获。

我用了“回国”这个词。华人在海外,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份、地位,好像都习惯自然地使用这个词,而且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

这里透着一丝“温暖”…其实,是一丝“余温”。“国”是“回”不去了。“回去”只是旅行。即使回去了,我们大多都是过客而已。“故土”被“故乡的云”遮着,看不清了。

“祖国”也逐渐成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称呼。我们之于“祖国”,不过是飘零海外的陌生人;“祖国”之于我们,更多的是遥远的记忆。对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来说,“祖国母亲”的声音只是在记忆的黑洞里面模糊不清的回响。心里或许还有残存着一丝丝的钝痛,从来不愿意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或者反过来。

但是,我们仍然带着孩子“回国”了。正如被母亲宣布断绝母女关系的女儿,不管怎样,仍然带着孩子回来了。很多华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几个星期前,一个年轻的华裔同事就跟着她的父母转了小半个中国。说“血浓于水”有点太沉重和“矫情”。可是心里仍然是种种不舍和牵挂,还有那种莫名其妙的执着。有点喜悦,也有点伤感,大多数时候可能只是自作多情。

然而,此时此刻,我却对儿子隐隐有点担心。

首先,我担心他是否开心。儿子是一个典型的“网虫”, 为了上网可以废寝忘食。前两年我对他上网时间管的比较紧,他悄悄地在他的朋友圈给俺起了个绰号“伟大的中国防火墙”。我昨天晚上才知道。儿子就要面对真正的“伟大的中国防火墙”了。那些他每天把自己挂在上面的网站可能跟他要分别一段不短的时间。他昨晚开始研究怎么从中国“翻墙”。如果到了国内他无法“翻墙”,我真担心他这一个月对他来说,不是开心之旅。他对以前的多次旅行都没有什么印象了。这次是他成年之前在中国的最重要的旅行,不知他父母的”祖国“,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二,我有点担心他的安全。他这次跟他母亲要横跨大半个中国,我怕他一张嘴就“暴露”其美国人的身份,被国内的“反美人士”敌视、蔑视,甚至有意无意的人身攻击。虽然我相信我的同胞大多数仍然是善良的、友好的、宽容的,但是在国内目前高涨的反美情绪下,世事难以逆料!

我也担心他在马路上的安全。他当然知道过马路前会要左看看右看看,确认安全后才会通过。但是,他不会想到某辆车会突然从某个地方窜出来。他会明白有很多车辆不受红绿灯和交警管辖吗?

第三,我担心他对文化冲击的承受能力。他习惯了排队,面对插队时,他是否会显得无助和无奈?他对物质要求很少、很低,对钱没概念、无欲望,他是否能明白为什么大城市纸醉金迷而父亲的老家却一片荒凉沧桑?在旅游景点,他还会碰到随地吐痰的人群吗?

…等等。但是,不管怎样,好的,差点和丑陋的,他都应该见识。

最后说说“寻根”

我们的“根”到底在哪里?是什么?

是逝去的故乡的泥土的芬芳吗?
是被砸烂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吗?
是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和奉献吗?
是魔都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还是老家的断壁残桓?

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根“?
在我们后代的眼里,我们心心念念的“根”又是一个什么存在?

 

本文原载于海外华人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