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土包子的东风来说说包子往事
土包子这个词前一阵子很火,火遍了宝岛台湾。顶了一头虱子的民进党还嫌事儿不够多,嫌秃子威力不够大,非要送个土包子过去,结果就很不幸地搬起包子砸了自己的脚。张嘴骂人土包子的那一刻,自己的教养就被狗当包子吃掉了。
我打小就爱吃包子,什么馅儿的都爱吃,也吃过很多不同馅儿的包子,但始终爱吃的还是北方口味的包子。现在家里的小霸王也爱吃包子,基本上每周都得做一顿包子吃,全家做包子的水平也算过得去。但说起来,琢磨做包子,也很花了些功夫。十多年前就开始琢磨做包子,做法什么都懂,不难,但就有一个问题,怎么都解决不了,那就是蒸出锅的包子皮总是被烫成死面皮一样了,用我们那儿的方言说,就是“馏掉了”,包子皮在锅里还很好,一出锅就迅速抽抽了成硬片儿了。
上网查了各种对策,请教了父母大人,牺牲了无数锅包子,前后攻关好几年,愣是没解决这个问题。最奇特的是父母在我这里做包子也是一样的问题,回他们那儿去做就没问题了,你说奇怪不?后来的后来,在山穷水尽的某一天,牛顿的苹果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头上...电光石火之间,我意识到自己擀的包子皮太薄了。我一直是把包子皮擀得几乎和饺子皮一样薄的,而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包子终于白白胖胖了(孩儿她妈一直认为是她发面是加了泡打粉的功劳,但是擀皮儿的是我啊,咱心里有数就好,不争论)。
巧的是,今年奥斯卡奖获奖的一部片子是讲包子的,看来今年是包子年。这部片子讲的是华人过度爱护孩子的问题,捧在手里含在嘴里最终却彻底失去了孩子。这个怎么说呢,我的感觉是三三制,三分之一的家长是爱得正好:适度保护,适时放手;三分之一确实是爱的过头,就像电影里一样;但是社会普遍忽视的是另外三分之一,就是变态的爱。很多家长是把生孩子作为生命的一个默认程序,不生就觉得生命不完整,生了以后呢,又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对待,通过控制孩子满足自己变态的控制欲,然后还给自己树个爱子女的牌坊,说什么好呢?牌坊树起来的瞬间,人性就被狗吃了。老子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老子几千年前就看透这些烂人的无耻嘴脸了。
当个幸福的土包子吧,也让你的子女做个快乐的土包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也 (题外话,刘备虽然出身寒微,但这名字起得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