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依之地》因得奖无数, 又成为今年奧斯卡的大热门引起极大关注,而导演的华人身份则让海外同胞尤其感興趣。不过也总有人问,这个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确实我们很难用习惯思维去评说其主题。这部电影拍得非常克制、简介,节奏和感情很丰富却很内敛,这就为观众提供了“意会”和思考空间。现实无奈与自我选择、失落与追寻、困顿与坚守、哀伤与浪漫、内审与外放、细腻与粗旷、离别和相逢、边缘与主流、个人悲剧与家国变迁都有着自己的话语。而我的脑际却浮现出一句歌词:我该如何存在?
佛恩(Fern)失去丈夫、失去工作和家园,在一个叫帝国Empire(有点象征意味)的小镇无法立足,但又不忍离开,在路上徘徊,要给一辈子什么都没留下的丈夫一个存在的印记;失去爱子的鲍勃(Bob)只有找一个不一样的存在念想才能继续走下去;身患绝症的斯旺姬(Swankie)要在所剩无多的时日中,继续曾经的美好,让生命最后的存在更有诗意;在经济衰退中失业,工作一辈子仍无法以社保福利为生的琳达-梅(Linda May),在纠结中抛开了自杀念头,选择了以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 ….. 他们就这样开始以车为家的游牧生活,在广袤的大自然和同道的慰籍中前行。远望着他们,似乎也给人浪漫的想象,然而走近了看,其实是陷入困顿的游牧人的艰难的自我救赎。他们以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游离的、间接的拒绝和反抗,找寻自我的精神家园和归路;在不被主流社会认同时,认同自己;在一个没有合适位置的世界里实现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用如今人们常用的一句话说,在薄情的世界中深情地活着,这些都非常令人思索和感动。
电影镜头上是游牧一族,但击中的是所有人类的问题,尤其在这历时一年多还反反复复的新冠疫情之下。人一辈子总也要遭遇挫败,总会陷入看不到光明的幽暗时刻,要为失去而悲伤、为孤寂而忧郁、为存在而焦虑;我们也常无奈地面对另一种抉择,承担另一种责任。当生活背离我们的期望时,我们该做何选择?社会给我们定了太多规则,我们如何与之和解?世事纷扰中,我们如何不让噪音淹没内心安静的声音?陷入日常平静的绝望时,如何找到重燃热情的存在?人生的剧本演到最后一页,我们又该怎样体面地谢幕?
相对于影片中的男男女女,我们又何曾不是城市游牧人、精神游牧人,今生我们与多少人匆匆相遇又永别,可是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在每个个体的现实生存过程来实现的。人生的每一个艰难过程,坚持了大都总能挺过来,犹如跑马拉松的极限时刻,咬咬牙挺过去就能坚持好一阵,。如果我们认真活过,体验过很多美好的事物,就可以如电影中的Swankie一样坦然面对未来,“我经历得够多了,我的人生已经完整了,如果在那一刻死去,对我来说完全没有问题”。而Bob则用另一种态度说, “我们路上遇见几百人,我从没说过永别,我都是说,我们路上再见” 。这些鲜活的灵魂和独立的个体,勇敢真实、坚守本真、不亢不卑,值得被尊重。
赵婷的电影中,东方人还可能从画面中看出禅意,看出东方灵魂和叙事风格。但导演似乎刻意要和东方文化保持距离。她一开始就进入美国腹地,用最大的善意和诗意讲述美国本土普通人的故事。她也曾提到给她影响最大的是泰伦斯·马利克(Terrence Malick)。马里克是导演中很有哲学思想的一位,有评论家称他是在成为哲学家路上的导演,总是在寻找关乎生命存在意义的东西,他用电影语言超越了海德格尔。如此说来,赵婷的东方意识可能存在于她的基因中,而她淡然悠远的视角思考思着存在与生死的关系,碰触着独特的心灵和生命方式。Fern看上去一无所有,却依然保存对诗的喜爱、对美的感受。若能在困顿中坚持自己,我们的存在便是有意义的。人生的失去是必然的,但总有一种东西会引导我们,让个体的存在不被洗去,少留遗憾,直到世界的尽头。
…在薄情的世界中深情地活着,……
很棒的评论。
谢谢分享您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