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国见闻:过犹不及

(2025-10-28 20:20:36) 下一个

这次回国,最直观的变化之一,便是无处不在的反诈氛围。不知何时,小区住户们都被拉进了一个群,片警每天都会在群里发布反诈通报。那些案例密集得仿佛每天都有人中招,真假难辨,却实实在在地将“警惕”二字刻进了每个人的日常。

这种警惕像一阵风,吹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也吹得人心惶惶,草木皆兵。

善意的“夸张”与警惕的常态

一次在路上,我遇到一位弯腰驼背的老妇人。她刚在附近牙科医院拔了牙,年老眼花,找不到回家的公交站。我不过是用手机查了下,告诉她车站就在马路对面,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换来了她近乎夸张的感谢。她反复说着“你真是菩萨心肠”,那语气仿佛我救了她的命。

回家和家人提起,他们却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善意太少见,才显得格外珍贵。我听着,心里只剩一阵莫名的悲哀。

类似的事还有一次。一位看着像收废品的老大爷,约莫八十岁,站在小区门口打听某小区的位置。我恰好路过,也不清楚,便拿出手机,对着他浓重的口音辨认着查了查,结果发现他就站在要找的小区门口。我指给他看后,大爷也是千恩万谢地离开。

可身边的家人立刻提醒我:“以后别随便和陌生人说话。”我不解,一个看着毫无攻击性的老人,能图我什么?我又站的离他远远的,因为我也不是完全傻白甜,没听过‘碰瓷’这种事情。但家人的担忧并非个例,这似乎已成了大家默认的生存准则——不和陌生人说话。

就连面对邻居,这份警惕也未曾松懈。刚回国时,我在电梯里遇到邻居还会笑着打招呼,可每次都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我也只好收起笑容,学着和大家一样沉默。

还有一次,我家单元门的对讲机坏了,进不了楼。我只好向楼下一位住户求助,让他帮忙开个门。话音刚落,对方瞬间警惕起来,浑身紧绷着追问我“你是谁”。那种被当成潜在坏人的审视,让人浑身不自在。在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仿佛形成了一种默认的相处模式:先把对方当成坏人,再慢慢确认是否可以放下戒备。

无处不在的“坑”与防备的心

警惕并非空穴来风,国内确实藏着不少让人防不胜防的“坑”。旅游景区便是重灾区,刚进景点大门,还没缓过神,就会被人突然抓拍。直到出景区时才发现,自己的照片早已被打印出来摆在出口,工作人员会问你要不要买,不买便当场销毁。虽没有强买强卖,却总让人心里堵得慌,而这种操作,在很多景区已成常态。

也难怪大家都练就了“八百个心眼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少一点防备,就可能掉进坑里。

 偶然的温暖瞬间

不过,并非所有相遇都被警惕裹挟。有一次等红灯,我骑着共享单车,旁边是一位骑摩托的快递小哥,他车上放的歌很好听。我忍不住问了句“你放的是什么歌”,小哥明显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会有陌生人主动搭话。但他很快反应过来,开心地告诉了我歌名,语气里满是被认可的喜悦。

那一瞬间,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一首好听的歌产生了短暂的共鸣。没有防备,没有猜忌,只是纯粹地分享一份微小的美好。我多希望,这样的瞬间能多一些,让人与人之间的坚冰,能悄悄融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二胡一刀 回复 悄悄话 你太敏感了,美国很多景点比如迪斯尼也会给游客拍照,你出门的时候看中了就买回去。
PrimeryColor 回复 悄悄话 聖人卻說人之初,性本善。
一颗开着花的树 回复 悄悄话 感谢博主非常有意思的分享
wumiao 回复 悄悄话 还有什么行走的50万,怕外人偷拍他们的航母。
allweiss 回复 悄悄话 我每年都回国,并没有注意到你所说的这种情况
randomspot 回复 悄悄话 基本客观。
这就跟国内的人到美国来旅行, 要处处防着车子被砸, 路上被抢被偷, 夜里必须在旅馆老实呆着一样的心情
世界在我心中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太好了,防字当头,已成习惯。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相当客观地报道。
新中美 回复 悄悄话 国外的景区也有照相的,连销不销毁都不知道
把酒论思 回复 悄悄话 盛世如愿。
明了的土垚 回复 悄悄话 反诈,的确无处不在,所以警惕防备意识也非常必要,一声叹息,呵呵
ytwadk 回复 悄悄话 在国内人们会很容易从你的着装,鞋子和面容识别出你是住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在海外的人因为环境污染没国内那么严重,面容会显白皙,面色会更显红润,和国内的人比,常住海外的人如果回去的衣服,鞋子都不是当地的流行式样。这样的人遇到国内的好人会更快地得到对方的信任,对于骗子来说这样的人更容易被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