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真理“发生”的夏天

(2018-09-03 12:54:46) 下一个

 

一个真理“发生”的夏天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 吴少海博士

 

201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七月,持续的酷暑高温天,房间里虽凉风习习,我却想到了头顶骄阳的户外工作者们,想到了“墙内”和“墙外”,想到了“二八定律”。①

对我而言,这个七月,确实发生了很多事件。这里的“事件”,是后现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2004)说的,可以称得上“真理”的事件。关于“真理就是事件”这个说法,我还需要再解释一下。

假设我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我会说,“真理”不是别的,就是“命题为真”。如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倘若用更书卷气一点的说法,就是“陈述符合事实”。不过,2017年的上海,已不再是现代主义的营地,而是后现代主义的后花园了。“后现代”对“现代”的挑战,是必须的。看,德里达发言了:“真理”不是关于陈述的,甚至都不是一个名词。真理是动词。就这样,一个已经在人的常识中扎下根的现代观念----“名词真理”,被解构成了后现代酷炫的新观念----“动词真理”。德里达不愧是“解构主义”的魔幻大师!

可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夏天,我在另一本书《海德格尔》里,找到了一个更直截了当的表达:“真理”不是别的,而是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并向未来开放的“事件(event)”。注意了,在许多一本正经的哲学书里,这个朴素、贴近日常生活的词“事件event”,被汉译家翻译成哲学名词:“缘构”,或“缘构发生”。②

我在这里的有感而发,其实是来自夏天里一起值得一提的“事件”: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开了一门为期八天,16节课的暑期课程。这门课程有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名字——“思维力和创造力”。我的如意算盘是,没有被这个题目吓住的学生,大概会是我喜欢、并愿意教的。

班上来了22人,大多数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很好,正是我所希望的,事实也证明了我是对的。这些学生虽然多少在开始时,被另类的授课方式,和高度浓缩的授课内容,震慑住了。但在一两堂课以后,一个个都慢慢地缓过气来了。所幸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我坦承,这门课的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过去我曾在不同时间和场合里的五场演讲的内容提炼而成。我不喜欢炒冷饭,所以这次特别注意在表达方式上有创新尝试。课堂里许多随机发生的对话、题目和小包袱,纯属灵机一动。这里列举部分课堂的题目③:

1,形成初步观点三步骤

2,创造力的矢量链模型

3,西博士(CEIBS)读书动力模型

4,泛读与精读,以及三部件(眼睛,脑,心)的应用

5,两种学习理论:白板理论(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与模糊原点理论(勒内·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6,定义法与要素法

6,创造力五要素

7,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概念

8,问号与句号;苏格拉底与孔子

9,原点对象第三者模型

10,创造力公式:C=StEP

11,知识四要素

12,效用功能与心智功能

13,意向性的两类迷失

14,知识是第三者

15,意识的反思性结构

16,笛卡尔恶魔

17,“我思故我在”与主体性

18,笛卡尔思维(创造力)五原则

19,第一性思维与第二性思维

20,创造力就是看见力

21,一个侦破案例分析:谁是“伪批判性思维”?

22,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批判与自我警惕

23,17627三性学习理论

24,学会欣赏第三者——知识

最后一堂课上,我用“N的平方根”定律,作为整个课程的落笔。这是“二八定律”的统计热力学基础。我的意思是,当N趋向一个大数时,2/8所对应的比例,就会趋向很小。一个顺理成章的推论是:以“2”为代表的精英,对以“8”为代表的芸芸众生,肩负的责任会更大。这是一个陈述性的真理,还是“事件性”的真理?可以继续讨论。

七月结束,我回到美国。回忆起来,今年夏天的授课经历,让我第一次体会了,后现代主义真理观所要表达的意思:真理不是别的,就是一些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并对未来开放的事件。在这些事件里,一些“东西”发生了,发生在所有参与者的身上。但愿这些发生在我与我的22个学生身上的“东西”,犹如播下的一颗“知性和创造力”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静处潜伏,不时蠢蠢欲动,萌发新芽,奋力生长,并在适当的时间里,勇敢地显露于世。

 

① 注1:二八定律——“在一个群体的社会实践中,总是20%的人做80%的事情(或者效益),而另外80%的人只产生20%的效益。由于同样的原因,20%的人也往往享受80%的财富(包括资源、注意力、机遇),另外80%的人只享受20%的财富。”

② 注2:“缘构”/“缘构发生”——原词在德语中为Ereignis,寻常义是“发生的[不寻常]事情” 。海德格尔在延用这个寻常意思的同时,还按其一贯的“形式显示”或语境缘起的风格,对这个词做了字面游戏化的处理,即将它看作由两部分 ——前面的“ er ?”和后面的“ eig ?”——的共谋而生成的一个字谜。第二部分( eignis )主要取“ eigen (或 eignen )”的含义,即“自己的、特有的、独自的(为……所特有),切合自身的”,因而大致意味着“独特的自身存在”、“自己的身份”或“独自具有的东西”。第一 部分的“ er ”就像英文的“ en ”,是个促动词,有“使受到”、“使产生”、“发动”等意思。两边合在一起,这“ Er ? eignis ”的第一层或浅层的谜底就是“使之获得自己身份的过程”;再结合这个词的寻常义“发生”或“发生的不寻常事情”,它在海德格尔语境中的比较完整的字面含义就是:“使某某得到自己身份的发生过程或事件”。——《海德格尔》译者之一:张祥龙

③ 注3:更多《创造力》内容请关注Beacon Light杂志-Creativity专栏连载

《思维力与创造力》课堂——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的学生在《思维力与创造力》课堂上
《思维力与创造力》课堂——上海交通大学
(美)约翰·卡普托 / 贝小戎 / 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个周六的上午,我在衡山路的一家书店里,买了一本小册子,封面就是“真理”二字,我很喜欢。
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 / 张祥龙、林丹、朱刚 / 中华书局 / 2014-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