夵园随笔

从小喜欢写点东西,飘在异乡日久,常想提笔,无处可寄。放文学城博客,算是给自己的记忆找个安放处吧。
正文

一首只有三句的四言绝句

(2018-08-23 10:43:55) 下一个

(前记:昨天开博首篇居然有数千阅读,大大出乎意料之外,更有数位热情博友留言鼓励,深受鼓舞。前几篇都是抽屉旧文,翻出整理更新较快。存货用尽,更新肯定会慢很多,望见谅。另:图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告知博主删去!)

大家都喜欢谈苏东坡,除了他独领风骚的才情,更多的在于他性情洒脱,任性而忠于自我。这篇要谈到的这首诗,也算是他任性洒脱的体现。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四言绝句特别就在他实际上只有三句,一四句在字面上是一模一样的,够任性吧?敢如此标新立异,为常人所不敢为,这是相当的苏东坡了。我偶尔也与人玩笑,我说学作诗词效法苏轼容易吧,别人冥思苦想四句你只要凑够三句就可以了。

玩笑归玩笑,这首诗禅意深远,包含了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后对人生况味的豁达。庐山烟雨浙江潮,表面上看似写世间至美之景色,从求不得到得后释然的心路历程。实际上美景应该只是借代而已。苏轼一生喜欢纵情山水,又屡遭贬谪,从北到南,或主动或被动游历过很多的名川大山。所谓见多识广,庐山烟雨,浙江海潮,固然值得一看,还不至于让他魂牵梦萦到千般恨不消的地步。而文采风流,他早已独立潮头,领袖文坛,骄傲如他恐怕对天下文宗的地位早已却之不恭了。唯一能让他至死仍抱憾的恐怕只有他一直未能施展的政治抱负了吧。

中国古代文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终极追求的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纵观其一生,立德他爱憎分明,有仁爱之心,上忠君父,下恤黎民;立言他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诗也是领袖两宋,词是一代豪放派词宗;书法亦被尊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寒食帖》更被公推为天下行书第三。唯有立功方面,居朝堂之高时,陷于党争,时运不济,空有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处江湖之远时,虽也尽心竭力,理政牧民,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然而相较他经天纬地的抱负,可以说是大才小用。没有在权力的中枢运筹帷幄,立不世之功,恐怕才是他一生颠沛流离后仍念念不忘的吧。

这首诗据说是他的小儿子外放某地为官,临行前他写的一首诗,不久他就驾鹤西归,也算是父子间的诀别诗吧。他本来就性情通达,历经一生宦海浮沉,荣华落寞之后,对死生成败已经看的比湖光潋滟的西湖还要通透。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即将开启仕途的儿子循循善诱:有些东西你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其实都不用放在心上。因为得到之后你会发现不过如此而已。人生何尝不像这庐山烟雨浙江海潮不过是一时一刻的世事浮华。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文比起给弟弟苏辙的诗文来要少的多。现在流传下来的故事,多是他父亲母亲甚至他妻子是如何教育影响他的人生轨迹,让他最终成为一代大儒。而关于他本人如何教育儿子的,线索故事好像不多。大概苏轼比照自己,知道要成就如他,除了天纵其才,还要有特别的人生境遇。所以他对待自己的儿子们,并没有过多的期许,始终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有诗为证: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他的儿子们当然不至于愚且鲁,但人生的境遇虽不像他这么跌宕,好像也平顺不到哪去,更别提登堂入室,高居庙堂了。

为人父母者皆所望也,其情可悯,其情可悯。某日早饭时分,看着儿子一手拿着馒头啃的津津有味,突然就想到了这首诗。不管吃馒头还是吃米饭,终归他是会长大的,我是该盼他聪明呢还聪明呢?一时有感,模仿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寨一首词,算夹带私货吧。

放眼望神州,遍地食客赛貔貅。饱食三餐何为首?馒头!一日之计此中筹。

年少盼王侯,古来富贵险中求。终其一生何所有?无忧!为父当如苏徐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