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十月中下旬的巴黎艺博会一直是我的心愿。与此同时,我对大皇宫这座建筑也充满好奇。我提前在网上订了票,抵达巴黎后,休息了半天,第二天一早便乘地铁来到香榭丽舍站——出地铁口时,大皇宫的宏伟建筑就静静地映入眼帘。大皇宫位于塞纳河的右岸,站在大皇宫的门前可以看到塞纳河边亚历山大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的金光。
艺博会11点开门,然而入口处早已人潮涌动。各种语言在空气中交织——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当然,最多的还是英语与法语。有的可能是艺术家群体。进门很快,几乎每个人都用手机显示电子票。
大皇宫外。
大皇宫内
进入展厅的那一刻,我只想说——非常,非常震撼!
震撼之感,难以言表。此刻唯有用心与双眼去体会。来自世界42个国家260多个画廊参加了巴黎艺博会。只见到处穿梭着穿着各异的艺术家,画廊老板,艺术评论家,媒体记者,艺术爱好者们。英文,法文,德文,是我听到的说得最多的语言。展区中陈列的作品涵盖了当代艺术的多种风格-唯独没有纯写实的作品。我不得不承认纽约和巴黎是世界当代艺术的中心。纽约的画廊占据了相当多的地盘。但是与欧洲当代艺术不同之处是,来自纽约艺术家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美国文化印记。

这幅画表现的是美国黑人的历史。很震撼,不是吗?
在展厅的一角,我停在一幅巨大的画作前。画面上,剪影般的人物在色彩的漩涡中起舞、挣扎,仿佛在演绎一段关于记忆与命运的史诗。那种力量让我久久不能移开视线。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让观者去感受——去感受压迫与抗争,痛苦与尊严并存的那种张力。
2024年我去纽约会议中心观摩了一个当代艺术展,观众中可以明显见到一些染蓝色,红色头发,穿古怪服装的艺术家们。可是这里没有。无论时装设计如何,黑色-最古典的颜色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同样是当代艺术,却映出两种气质——一个外放、炽烈;一个内敛、冷静。
走累了,我点了一杯奇贵无比的冰咖啡。
阳光从穹顶玻璃洒下,映在冰块上,也照进那幅画留下的余韵。我突然明白,所谓“看艺术”,并不是在看别人创造了什么,而是在看自己能感受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