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帝国(克丘亚语:Tawantinsuyu)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位于南美洲的古老帝国,亦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帝国,[1]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位于今日秘鲁的库斯科。印加帝国的重心区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上,其主体民族印加人也是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文明的缔造者。
在城中心的武器广场正中,秘鲁民族英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全身雕像耸立在那里,广场四周则环绕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广场东北是建在高耸的金字塔顶的太阳庙、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左右对峙的蛇神殿和太阳女神大厦的墙壁遗迹位于广场东南。为迎接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欢庆广场坐落在武器广场的西南,当地人把欢庆广场称为“库西帕塔”。
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故都的废墟上建立起今天的库斯科城。广场北侧的库斯科大教堂始建于1560年,前后花费了100年才建成。这座教堂融会了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其顶端的福音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重达130吨的巨钟,据说它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教堂内有高大的镀银祭坛和雕刻精美的布道坛。
广场东侧的拉孔帕尼亚教堂建成于1668年,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教堂墙壁饰有绚丽多彩的绘画,还有精雕细刻的祭坛。然而,它是在印加人建造的太阳神庙的基础上建造的。当库斯科还未被西班牙摧毁之前,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座极为富丽堂皇的神庙,神庙里供奉的是创造印加民族的太阳神维拉科查。那尊用大理石雕凿而成的维拉科查塑像,就矗立在太阳神庙的内殿。因此,这座神庙也成了印加人心目中的圣地。据说,当年的整栋庙宇覆盖着700多片黄金(每片重达2公斤),宽阔的庭院栽种着好几畦黄金打造的玉米。
庫斯科(西班牙文:Cuzco),又译作科斯科(蓋丘亞語:Qusqu;发音[?qo?s.qo]),是秘魯東南方的城市,人口約有30萬人,座落在Huatanay谷中(Huatanay有神聖的意思),被安地斯山脈環繞,是古老的印加帝國的搖籃。庫斯科是库斯科大区及庫斯科省的首府。
库斯科全城鸟瞰。机场在左手边。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鲁的高原地区,后来他们迁徙到库斯科,建立了库斯科王国,这个国家在1438年发展为印加帝国。印加帝国在1438年到1533年间,运用了从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种方法,使得印加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地跨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南美洲印第安人帝国。
太阳神殿(克丘亚语Coricancha)[1]是库斯科和整个印加帝国最受尊敬的寺庙,供奉太阳神印地。
其墙壁和地板曾经覆盖纯金,相邻的庭院充满金色的雕像。西班牙人报告说“难以置信的美妙”。西班牙人勒索阿塔瓦尔帕的赎金,大部分的黄金都来自太阳神殿[2]。
西班牙殖民者拆毁寺庙,在其遗址上利用其基础建立圣多明哥修道院和教堂。大地震严重破坏了教堂,但巨大又紧密相扣的石块建成的印加石墙仍然屹立。附近有一个地下考古博物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包括木乃伊、纺织品和偶像[1]。
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是西班牙殖民美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1532年,169个由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士兵和土著盟邦士兵在经过数年准备和作战后,在卡哈马卡战役中俘虏了萨帕·印卡阿塔瓦尔帕。印加帝国灭亡后,另外一场为期数十年的战役随即展开,最终西班牙人在战役中取得胜利,建立秘鲁总督区,新印加王国灭亡。战役结束后,西班牙人在今日的智利和哥伦比亚展开另外两场后继战役,并且向亚马逊盆地发展。
印加人(Inca),或译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克丘亚语。“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阳的子孙”。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中段,中心在秘鲁的库斯科城。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讲克丘亚语。
库斯科兵器广场(Plaza de Armas del Cuzco)曾经是沼泽[1],在印加帝国时期被排干,成为首都库斯科的行政,宗教和文化中心,在此举行各种典礼以及印加军队的凯旋仪式[2]。
西班牙人征服以后,在广场周围印加宫殿的遗址上,建起了教堂和大厦,环绕广场建立了石拱廊。
这个广场是该市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的发生地点,如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宣布对库斯科的征服。1781年,土著抵抗运动领袖图帕克·阿马鲁在此被处决。今天,兵器广场是现代库斯科的核心,周围环绕的拱廊开辟为旅游餐馆,珠宝店,旅行社,征服时期留下的库斯科主教座堂和耶稣会教堂都面向广场。
萨克塞瓦曼(西班牙语:Sacsayhuamán,奇楚瓦語:Saksaq Waman,另外亦中譯成薩克薩瓦曼),是一座印加的石墙建筑,離秘魯古城库斯科約2公里,海拔为3701米。和其他印加石头建筑一样,如何建成依旧是谜。很多石头中间连一张纸都难以插入。这种精确度,以及石灰石块的圆角、石块连接形状的多样性以及墙体向内倾斜,使遗址的局部在库斯科毁灭性地震中得以幸存。現時,萨克塞瓦曼成為旅遊及秘魯節慶的重要地點。
阿尔帕卡又称秘鲁羊驼,可分为两个品种:一种是霍加耶(Huacayo或Huacaya),体形较大,与骆马外形相似,其毛呈银光,产量较高,约占秘鲁羊驼的85%左右。另一种是苏力(Suri),体形较小,纤维顺直,毛细密而光滑,与安哥拉山羊相似,具有马海毛般的光泽。阿尔帕卡毛是羊驼毛中最主要的一种,毛质柔软,长度长,有白色、灰色、黑色和褐色,光泽介于马海毛和驼毛之间,属混合毛类型。绒毛细度约为15—20um,刚毛粗而少。绒毛无髓长度为8~12cm,刚毛有髓长度可达30cm。
薩克塞瓦曼原是古代阿亞爾馬卡人(Ayarmaca)的集落,除了一些並不顯眼的建築外,周圍還遍佈沼澤及燈心草。[2] 到印加王帕查庫特克擊退昌卡人(Chancas)後,便開始在此處修築碉堡,以貯存武器、衣物、珠寶、金、銀等物件。[3]
現時,當地人會按照印加帝國的傳統習俗,重現古時節日慶典的盛況。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每年6月24日舉行的「因蒂·拉伊米」(或稱「因蒂普·拉伊米」)慶典,以重現昔日印加人祭祀太陽神的情形。[11] 另外,還會舉行稱為「瓦拉庫」(Huaracu)的成人禮。此項典禮原是古代印加王考察王子的典禮,現時則由庫斯科的中小學生參與表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