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故居 - - 邬达克何许人也?
上海几个地标式建筑皆出自他手 - - 邬达克
百年沧桑的上海颜王,从“诺曼底”到“武康”
神秘的孙科别墅,邬达克最著名的私宅作品
上篇说到,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最著名的私宅作品孙科别墅,坐落在上海西南的哥伦比亚圈(现在的上生·新所)。除了孙科别墅外,上生·新所文创园区还有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这2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史的工业改造建筑。老建筑与新空间的碰撞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来,这里被誉为上海市中心最美后花园。我前两年春节回国时,曾慕名前去打过卡。
近100年前,这里是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欧美侨民的“休闲娱乐天堂”,平常百姓可望而不可及。近70年前,这里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人勿近的“科研实验区”,60多年谢绝普通访客。 回顾一下历史:1928年,邬达克担任哥伦比亚圈总规划师,几年后,他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花园别墅,这里也一度成为了上海时髦高雅的名流社交地。1943年的时候这里被日军占领,并把这里改名成了“沪西第四集中营”。到了1951年,这片区域被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接管征用,谢绝普通访客,变成了“科研实验区”。2018年,经过长宁区政府、业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实施方万科集团的共同努力,封闭多年的神秘之地终于揭开了面纱,上生·新所华丽转身,历史与现代的交融,高大上和烟火气的并存,成为了魔都最洋气的网红园区。
一)魔都最洋气的网红 - - 海军俱乐部
作为一个全上海十分罕见的“英制”露天泳池,(至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英制马赛克贴面泳池),泳池四周环以粗壮的混凝土柱廊,拼花马赛克外观纹样清晰且精美,保存的很好。这也是目前上海仅存的近代侨民总会露天游泳池。“白天,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池水随着微风,轻轻浮动。纯白柱廊倒映在池水中,让人沉浸在对称美学之中。夜晚,暖黄色的灯光又为泳池增添了静谧之美”。上海的冬天经常阴雨,我去的那天是多云,虽没看到上面描写的景色,但也为之心动。那时文创园区还没完工,游人很少。泳池的周边是20世纪80年代改建的二层配套用房现在也被改造成各种小资餐厅、咖啡店等店铺,应该可以坐下来,享受美食和美景带来的惬意时光。
90多年前,这里也是众多外籍侨民夏天最喜欢的地方。目前泳池已成为历史保护建筑,作为观赏用途对市民开放。很遗憾,现在不能游泳。
流连忘返~~你可以想象,如果天气好,这里的光影多么棒!怪不得很多影剧在这里取景。去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这个镜头一出现,我就认出了那里:
网上寻来两张老照片,当年的游泳池:
二)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成立于1917年,成立之初其位于东湖路50号一个租来的住所内。而到了1921年,会员已经超过了400人。但狭小的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如此多的会员,于是就需要寻找更大的场地来供会员活动。最终选择了如今位于延安西路上的这一地块作为俱乐部的新址。
1923年建成的美国乡村俱乐部,又称哥伦比亚俱乐部,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埃利奥特哈沙德设计。他出生在美国的南加州,其从小就熟悉一种叫西班牙传教风格。这种风格并非西班牙本土的风格,而是在南美的西班牙殖民者的一种风格。之后逐步的传到了北美,最后在美国的南加州区开始流行。这个有着高尔夫、游泳池、网球场、壁球场等诸多娱乐设施的俱乐部,不仅服务当时的在沪美国侨胞,也对旅居上海的各国侨民(shanghailanders)开放。现在,它的外立面以及入口处的门窗、地坪、楼梯、壁炉、螺旋柱、天花线脚和壁画装饰等都成为了历史保护部分。
去年底,上海首家茑屋书店入驻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上生·新所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将书店和老建筑结合,打造了一座可以阅读的“博物馆”!茑屋书店是日本知名的连锁书店,在书店品牌排名前列。
看介绍,这个书店完整保留了建筑物中原先的壁炉、柯林斯柱等特色部分,沉浸在古典建筑美学里阅读,让看书变得更有仪式感了~阅读空间占据两层楼,一楼书籍偏向人文自然、文学类,二楼主要是艺术书籍专区,画廊区域还有书画展览,在一个空间里,建筑、书籍、艺术得以交融,让书店的“美”不断生长~此外还有文创区、文具区、休息区、餐厅、咖啡厅甚至酒吧……有人说,茑屋书店更像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提案者,告诉你更多关于美好生活的可能,可以在那里享受到超越书籍的满足。下次回国,这里将是一个驻足点。
(历史资料摘编自网络文章)
每次回去都能听到一些未曾听说过的老地方,有些就在老家附近都不知道。
新春快乐!
亲爱的尼斯,看到你真高兴!到你家几次都不能留言,在这里预祝你阖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南京路淮海路外滩人比较多,也可以找到不少幽静的地方。
这两年新开放的老房子不少,我以前也不知道。
其实我是这几年回上海比较多,每次回去,朋友们都会介绍一些有历史有人物有故事的地方给我。很多地方都是出国前不知道或没去过的。
我也很喜欢Bath!特别幸运的是,在疫情开始的半年前,我们终于去了Bath,了了一个长久的心愿。
只是游记一直没时间写。
你住那附近啊!问好!我去时说孙科故居即将开放,也遗憾没能进去看看。
欢迎新朋友!
泰安路走过,兴国路去过,但没注意那栋楼。以后记得去看看。
问好梅华,祝安康!
记得小小在上海上学。这几年,上海相比别的地方,对老建筑的修复更加重视的。整修后开放给大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哈哈,这个泳池现在开放供观赏,不让游泳的。上次你回国,主要玩了人民广场附近,下次可以到西南角转转,很多精美建筑。
期待疫情过去,可以回国的时候!
呵呵,在《绿屋情缘》中,程乃珊就写了铜仁路那栋邬达克设计的老上海著名的绿房子。我前面博文中有提到。
我对上海认识不多,回国时才慢慢了解。你应该向你家领导学习(^D^),回国时多出去走走(包括在上海),就能看到很多老屋新修重新开放,学到老上海的典故和历史。
华东师大作家群很有名啊,不少知名作家。
问好公爵!我哪能做得了这种研究啊!丽娃河在华师大里,发小在那里上过学,听她提起多次,可是我没去过。
以后有机会要去看看,谢谢xiaxi图文并茂的好介绍:))
丽娃河这块地好像是荣毅仁捐出来的,最初的华师大(大夏大学?)只有现在的文史楼一块。
我这几年在你说的这个区域走访了不少老洋房和名人故居。
欢迎新朋友!你也对上海很了解!
碰碰肘,握握手!
现在这地方很火!
“优雅中透着历史的厚重“,非常同意阁阁!
以后有机会给点点做导游!
问好松松,现在在家“旅游”,翻出照片和大家分享。
太年轻了:)
欢迎“老上海”!你对那里很熟啊!
我也有这感觉。一方面也因为科技发达,从网上就可以了解很多事情。
鹿葱看问题很深刻。西人在中国盖房子从设计到选材都很严谨。
上次看你博文,就佩服你女儿中文那么好。我家孩子自己回去,我还会担心。
是的,长宁区。我本来以为是徐汇区,因为它的另一出口在番禺路。
我也是最近这几年在上海走的地方多一些,好些老建筑开放。
问好海兄!说到厦门的建筑,我也非常喜欢!
和一凡握握手!同喜欢有故事有历史的建筑!
我也是第一次去,在西南角。上次回去,我还专门去了杨树浦,想看一处英国传统城堡样式的建筑群。
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并不长,但也有着为数不少的著名的近代建筑。这几年不少老建筑整修后开放。
疫情过去后,可以回国了,就有机会去看看。
其实我在上海时没有在市内走很多地方。这几年回国,倒是兴趣浓浓,到处乱逛。
你老家那条路现在红的很,哪天写一篇我从北到南走完1千多米。
这个泳池确实罕见,那时看到照片,我就急于前去一睹为快:)
菲儿果酱,我就是好奇心比较强,喜欢四处逛逛。
其中,尤其是湖南路街道。
唉, 我都记不得了,老糊涂。
我女儿有一学期的coop去魔都待了四个月,特别喜欢那儿。
这些海派、洋派的建筑,和厦门的南洋老建筑,都很趣致。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