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重读孟郊的《游子吟》
真不记我得第一次接触孟郊的《游子吟》是在什么时候,反正应该是自己学会的才是。因为我们上学那阵,尽管这首诗不属于“毒草”遭到批判,但也不像张俞的《蚕妇》那样具有鲜明的阶级观,从而可以作为“香花”而被选入教材。孟郊的《游子吟》是我的最爱,它抒尽了人世间的母子情。千百年来,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如果这首诗称第二的话,那没有其他的作品敢称第一。上大学进行书法比赛时,我书写的内容就是孟郊这首诗。每次离家去上学或上班,与母亲辞别时,我心里总是默默地念诵这首诗。每次念到它,我的意念都不一样,都会有新的感悟,常读常新。今天,年过半百,身处异国的我再次重读这首诗,彷佛就像第一次读到它那样心潮起伏。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山东德州临邑县)。他一生坎坷,两试进士不第,46岁时三试才考中进士。历经艰难高中进士的孟郊,当时可谓欣喜若狂,写下了著名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达他激动的心情。但由于他钟情于写诗和饮酒,所以后来在仕途上也不得志,只作过县尉这样的小官,最后承蒙郑余庆招他为兴元府任参军,也因此客死赴任途中。所以,他不可能得到朝廷的谥号,而是张籍私谥他为“贞曜先生”。
孟郊生于盛世,却没有感受到盛世的最后一抹余晖。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三子尽丧,人生的悲惨事全被他遇上了。这些惊天的磨难对诗人本人是不幸,但对于诗坛可是幸事,孟郊因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来反映世态炎凉和民间疾苦。因而,孟郊的诗又以苦寒著名,他本人有了“诗囚”之称,他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但今天,他的名气远比贾岛大。
孟郊十岁时,父亲不幸早逝,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他和弟弟俩抚养成人,所以他同他母亲感情特别深厚。在做溧阳县尉期间,虽然薪水不是特别高,但他还是将他母亲接到了身边孝敬。迎接母亲的前夜,无限往事涌上心头,孟郊辗转反侧,一夜未眠。天刚蒙蒙亮,恍恍惚惚中,他见到屋里泛出灯光。于是走过去,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手上拿着一件新缝制的衣服,衣服上密密麻麻的针脚线清晰可见。这灯光下的一幕,便通过孟郊的笔,成了永久的雕塑,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用朴素的语言,用饱含的深情,写出了那份浓浓的母爱。读到这首诗,苏轼感叹“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刷爆朋友圈,而且千百年来,人们只要读到它,无不为那份深深的母爱而潸然泪下。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在诗坛上熠熠生辉。
孟郊写母亲的诗除了以上《游子吟》外,著名的还有一首《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同样表达了他母亲对远行去求学、求官儿子的眷念之情。虽然历史文献中没有留下有关孟郊母亲的任何信息,但人们通过读这些诗,都可以充分地想象出自己心目中孟母的形象,就像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所以,尽管孟郊一生命运坎坷,穷困潦倒,未能在物质上很好地报答母亲,但他通过他的笔、他的诗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不朽的母亲的形象,他就像小草一样,很好地报得了三春晖。
相关阅读:
而那些从心往外写出来的诗文才会让世人记住吧,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怎会不理解写诗文的人的情怀呢?
溪郎博主博学多才,一篇诗文就有这样的深刻的心得,谢谢分享啦!
写的真好!可见你和你母亲的深切母子情,因为你写了好几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思念亲人,感恩情怀也是一种深情吧。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很深吧,不孝顺的孩子怎会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亲情也是首先感受人间之爱的最初之爱,有了母亲家人的爱护和教导,下一代的身心才成长的更健康和对未来的目标会更加明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