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西

记下心的历程 纪录当下
个人资料
正文

满地可成了满地坑

(2018-04-30 07:18:26) 下一个

  中国古人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看来,西方也有类似的观念,Montreal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其得名则亦源于这个小岛上并不高的皇家山, 法文Mont Royal。皇家山,多么美丽的名字。这里既有欧洲大陆的人文风景,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特别到了深秋,漫山的枫叶确实“红于二月花”。所以,最初登陆于此的广东移民,根据粤语的发音,把她呼为“满地可”,亦不失其优美。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满地可,由于其街区道路的满地坑洼,被人戏称为“满地坑”。

  满地可,在北美可以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最初是法裔于1642年在这里建立起殖民地。从她的开埠至今,已有将近500年历史。去年她刚刚庆祝了建城375周年。后来英法战争,法国战败,整个魁北克也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精明的英裔人逐步将满地可打造成了一座国际大都市。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博会和夏季奥运会相继在此举行,她的发展可谓达到了顶峰。它的大量基础设施,都是完成在这个年代。之后,由于法裔民族主义高涨,大量英裔人士出走,它的发展日渐式微。

  现在,市政的财政时常捉襟见肘,维持正常运转都已困难,更不用说大兴土木了。今天我们使用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大多兴建于四五十年前,寿命已到,因资金缺乏,年久失修。即便偶尔有一点资金过来,也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要被贪腐之手拦截。所以,每逢市长选举,道路问题就成了双方互相指责的焦点。我还记得,当Trembley竞选连任时,竞争对手把满街道的坑称之为“Trembley之坑”。如今,Tremblay 、Coderre都已退休在家,Applebaum已被判监,作为戴着首任女市长光环的Plante女士已然登上历史舞台。但除了提高地税,到处是封路和改道的标志,弄到驾车一族怨声载道外,道路的坑洼依旧。

  本人升斗小民,只关心还房贷、车贷和子女上优质学校的问题,政治太高大上,乃肉食者谋之,至于独立问题更是避之不及。但道路问题,关系到我的出行,我也得在意。也就是这满地坑的道路,着实让我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二月中旬,本人驾车行驶在九圆大道上,由于想避开一个小坑,而陷进了大坑,损失了一个冬胎。于是,我不得不冒着违法的风险,提前三周换上夏胎。过了两个月的四月中旬,又是在九圆大道,我那提前服役的夏胎,又陷进了一个大坑,又一胎报废。前一次是白天,为了避小坑而陷进大坑,这一次是晚上,有光线不好的因素。在满市有15年驾龄的我,则可是第一次被“坑”害了,而且还是连续两次。有人建议我找市政府诉赔,但需报警、找证据,费时费力,小民只好出血了。

   钱是自掏腰包,但牢骚还是要发一下的。我想,要改变这种道路满地坑的状况,本可以通过改进市政冬天的撒盐工程来避免。但任何政党都有一己之私,现今的Plante女士也无例外,因为市政撒盐可以为后续的补路创造就业机会,买到选票。若撒沙,则断了补路者的财路。于是,只好市民的腰包再次被掏,车行的老板则笑弯了腰。只是满地可,依旧还是满地坑;惟请各位驾驶者小心为上,别重蹈我的覆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思壮思通 回复 悄悄话 你好柳兄。
满地坑这个词用的太恰当了。我当年在湖南差点儿送命,那时候京广高速还没修,当时好像是107,或者102? 反正是国道,过了衡阳吧,有个地方叫耒阳,我记得。那时候路上基本上没车,即使是白天也没有多少车。大概是上午,我开着车,跑到70公里左右的速度,就看到前面不远处黑乎乎的不大对劲,于是我就急刹车了。然后我下去看,我的车轮离那个大坑不到两米的距离,那个坑有多大呢?直径要有一米,神要超过60公分,想过没有,那不是毁车轮子,是要人命啊。命大,躲过一劫。
柳溪郎 回复 悄悄话 该文刊载在2018年5月25日第782期《蒙城华人报》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