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码头
莫笑【原创】
菲莎河(Fraser River)是BC省的最大河流,从洛基山和黑岩山发源,浩浩荡荡,裹泥带沙,逶迤1300多公里,在西入太平洋时,形成了一个由冰川淤泥沉积物组成的岛屿,芦芦岛(Lulu Island),即烈治文市 (Richmond)所在地。烈治文的斯第文森(Steveston),位于烈治文西南端的菲莎河的入海口处,原是渔村,应该也有过雨恨云愁,波浩烟渺,“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景象。
菲莎河浩浩荡荡而来
菲莎河作为渔村的历史十分久远。很早的时候,每年夏天,原住民就宿营在此,沿着河流捕鱼。他们捕的多是三文鱼(Salmon), 鲟鱼(Sturgeon),也有其它鱼类。欧洲人来后,见这里土地平坦肥沃、鱼类丰富,建了许多农场和罐头厂,最多的时候,这里曾有49个罐头厂。昔日原住民用独木舟捕鱼的景象不在。但原住民仍在,他们已受雇于这里日益兴盛的捕鱼和鱼类加工业。
日本人是19世纪末期来的。因为日本是岛国,日本人很擅长捕鱼和鱼类加工,同时也善于制造简易适用的渔船,至1919年,菲莎河的三分之二的捕鱼执照为日裔人所拥有。
长期以来妇女和儿童为这里的鱼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多在罐头厂工作,清洗鱼和装罐头。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妇女代替当兵的男人工作,生产廉价的鱼罐头为联军和市民提供健康必需的蛋白质。
斯第文森的这一入海口处,现在是大温哥华地区著名的渔人码头(Fisherman’s wharf)。
11月11日,天气很好,为看在此作短暂停留的侯岛雪雁 (Snow Geese),我们步行了9公里长的海堤,不仅对雁群的休憩和飞翔作了仔细的观察,也有暇观赏了渔人码头。
现在的渔人码头,虽然仍有不少渔船,但不再是帆樯云集;仍有几个罐头厂,但规模都很小;建于1894年曾显赫一时的乔治亚湾罐头厂现在已成为国家历史基地,展示始于渔村的烈治文的历史和当年罐头制作的过程。两年前我曾与朋友参观过。
渔人码头通过栈桥与岸相连,是一浮台,呈L形,出售新鲜海产品。步道两边都是商贩,各据一船,卖各种鱼、虾、螃蟹,甚至海胆,明码标价,价格还可以,但与10年前相比则大不一样了。记得那时一条10多磅的三文鱼才10多元钱,将鱼身最好的部分切下来做生鱼片,4、5个人能吃得很痛快。现在这样的鱼至少也要60多元了。这里的商贩,也保持了当年的传统,是多族裔的,多是越南人和原住民,也有西人。他们的生意很不错,11月天已转冷,人仍络绎不绝。我们也买了些。不时也会有海鸥等鸟类光临。
岸上餐馆比邻而立,全是木质结构的房宇,保持了当年的风貌,显得古朴,但色彩鲜艳,与陈旧的原木步道相衬映。这里的炸鱼和薯条很有名,各个餐馆的都很好吃。我每次来都在这吃一顿,这次我们也没例外。与其相连的几条小街,都是色彩明丽的小屋,不是餐馆就是工艺品店,招徕慕名而来的游客。
走在渔人码头上,阳光、海风、海鸟、鱼香、近处是船桅高耸,远处是海天一色,感觉很好。
让我感觉更好的是新近出现的壁画。这些壁画很逼真,细细地述说着过去,轻松地展开了历史的画卷。
现在的渔人码头,已经是一个集鱼业、餐饮、旅游、历史教育于一身的处所。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来温哥华的必到之处。
一个能守护住历史并有所创新的地方,应该有很好的未来。
我们沿途看到的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