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罗马

意大利游记。工作生活感慨
正文

罗马的一家联合国机构

(2018-11-18 02:17:39) 下一个

       联合国是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内部体系复杂,人浮于事,人人都自以为是甚至到了钢笔自用的地步。有些员工从实习生开始就在联合国的某个机构干,可以一辈子不出去,在不同的机构转。联合国是个大的关系网,因为人员流动的关系,很容易建立庞大关系,可以互相罩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罗马有三个联合国的特别机构,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他们的小兄弟农发基金。三家中地理位置最好的是粮农,首先地铁就在自家楼底下,不到一分钟的距离;其次,地处城里,周围有无数百看不厌的景点。过了马路就是circo massimo (circus maximum,或者大竞技场 ),据说长621米,宽118米,喜欢在室外跑步的员工工作累了、郁闷需要发泄了可以随时出去跑几圈。步行不到10分钟可以到真理之嘴,斗兽场,卡拉卡拉浴场、马耳他军团之眼,等等。地理位置最差的是粮食计划署,坐落在去大机场的路上,附近有个卖当劳。农发基金在叫EUR的新区,离地铁站有15分钟的步行距离,早晚上下班有班车,附近有一些大公司,比如联合力华,所以有一些还不错的饭馆和咖啡馆,也还算是方便;要是中间想进城又没有车,就靠11路或者公交车了,死等。

        在业务上粮食计划署比较独特,哪里有灾难就带着吃的到哪里去,所以他们不仅机构庞大,人员流动性大,以临时工和consultants为主, 而且总是处于救急状况。用曾经在那里工作的同事的话,大的都不行了,总部的人事部才不give a xxxx about your question or problem。粮农和农发比较相近,但是农发打着联合国和国际金融机构混合体的旗号,让自己显得比较特别,成了一个既是联合国又不是联合国机构的机构,可以随时应景地两边倒。农发基金也是这三家里最小的,600多正式员工,估计加上来来往往的临时工、实习生、咨询师和其他机构派来的,也得有1500左右了。

       这三家机构都是面向全球招人,因此员工来自世界各地。当然在意大利地盘,以意大利人为主,有很多非意大利国籍的员工有可能是意大利的后裔、或者有各种关系。有的纯非意大利的员工在本地呆久了,不光说流利的意语,在当地买房置业,行为举止变得比当地人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是让人敬佩到了极点。就农发基金来说,因为机构过小,基本上谁都认识谁,最大的特点就是嚼老婆舌头,张家长李家短的,谁家的那点破事只要告诉了一个同事就等于告诉了全单位。Confidentiality 就不在这个机构的字典上。正好我看了油管的一个介绍意大利的节目,说在意语 里就没有privacy这个词,他们直接用了英语的,唯一的改变就把其中的r卷了一下舌。意大利人以家庭为重,这点和祖国以及其他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一样,所以你的事也是我们大家的事,没关系了,你奶奶100多了,大家都应该知道。记得在非洲时,有个同事重病住院了,行长发了一封给全行的邮件,告诉大家这哥们中风了,让大家为他祈祷,一时间成了全行的讨论话题。这里基本也同样,虽然没有公开的邮件,但是食堂和走廊的广播也同样有效,经常是被别人告知:“咱俩之间关上门说哈”,但转身别人就会告诉你同样的内容,也是关门的秘密。我经常告诉我的秘密听众,别重复我说的话哈,要是别人问我,我会否认的。不知道用真是假来假亦真来形容是否确切。

       更可怕的是,在招聘人员过程中,我这负责招聘的还没有安排面试,全机构基本都知道谁会得到那个位置,最神奇的是这种谣言经常被证实是真的。我经常是惊讶地合不上嘴,本来极其小的眼睛也不由得变大了许多,但同时额头上的皱纹也增加了许多,不知道更喜欢大眼睛多一些还是光滑的额头多一些。

        我们这些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意大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是出现了不同的大小隐形‘mafia'。本土的不提了,不是大哥大就是大姐大,就连意语也成为本机构除了英语之外的第二用语,渗透了办公楼里每个角落。他们人多是公开的秘密,但是不能说破。初来乍到的我不知深浅地说了句:好多意大利人耶,立马被同事嘘了。其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个国家,成为一个共同体,抗争着其他所有人,和他们说话要加着小心,否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种族歧视,这也反映到各各方面,比如面试,晋升,工作安排。拉美帮明目张胆地壮大自己的力量,从招聘新人到晋升旧人,最不忌讳。东亚帮似乎比较弱势,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大家根本不团结,各玩各的。在非洲工作时,起码东亚三国还在一起过个春节之类的,在这里却是互相避让。其次东亚文化太特别了,稍微不一样的言谈举止,就被别人视为好奇怪呀。世界其他各地的人对东亚文化了解太少。最后,是我们自己的孤傲,不屑解释,觉得时间会证明一切。No, no, no。 等时间证明了一切时,别人恍然大悟时,机会已经过去了。所以古人说得好时不待我。

       祖国帮由弱小变得稍微有点强大,因为来了个级别高的当领导;虽然如此,人似乎越来越少,有个绞尽脑汁要离开的;有个哭着喊着要去别的机构,哪怕是在非洲也去。相当初我是气急败坏地想脱非入欧,她现在是绞尽脑汁地想走出农发,人各有志呀。的确不能怪他们。虽然是个联合国机构,但是资金来源全靠别人的mercy,你的工资和未来全靠成员国的捐赠,和一般的NGO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我刚加入时,和家里的领导吵了一架,主要他说我们机构是个fund,最不济是个NGO,我气急败坏,告诉他我们是国际金融机构;另外,我刚从非洲坐飞机来到罗马,他指着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满眼的垃圾,笑着告诉我:哈哈,这就是一非洲。我立即警告他要再这么说,不让他来了。哦,跑题了。言归正传,当一个年轻的你每天和一群在井底呆了千年之久、自我感觉极好的蛙们在一起,必须树雄心立大指,争取早日出井。举个例子,前些天有个空缺是关于change, innovation的,这个人将领导单位的变革和革新。据说是给一个在单位的一只老青蛙,大家拭目以待,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单位,也不了解项目的运行。

       虽然说了一些诋毁单位的话,但是平心而论,这是个不错的单位,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极其适合50岁以上的员工,有压力,但是没有大到让人彻夜不眠的地步;有老青蛙,但是也有老且与时具进的;有坏领导和同事,但是更多的好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田间地垄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看有联合国机构的员工的亲身经历,谢谢好文!看来川普动不动就要退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