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云端网课 我之浅见

(2021-12-28 16:14:43) 下一个

 

云端网课    我之浅见

白继周

 

    早想总结一下自己站过几十年讲台的收获,顺便找找“孩子王”的职业价值,没想到新冠病毒对地球家园的突袭,倒是推了把顺水之舟。

 

    拜新冠病毒所赐,瞬间停滞的人际关系都改用云端网课来代替,什么“歌咏班”、“舞蹈班”、“摄影课”、“书法课”、“美食秀”、“园艺秀”等等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大大丰富了我们退休者的抗“疫”生活。


    站在学生的角度,联系我多年的讲坛实践,发现这些课程的授课理念和听众的期望值存在差距。


    信手拈来几个例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拍照留影凝固记忆人人都能完成,但要想升华到摄影的境界,奉献过目不忘的美照,必须遵循规律、勤学苦练。


    讲授这样广泛受众的课程,最好由“点”推“面”,随机选听众亮出一张个人原作,介绍拍照故事,聚拢众人兴趣。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先引导启发大家观察欣赏,继而评头品足。尤其是总结时,老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肯定成绩,用平等的语言总结不足,把“黄金分割、主体位置”、“观察、构图、用光”等理论巧妙穿插,才能成就一堂人人都喜欢的摄影课。


    反之,如果老师冒然引进某行业大咖的经典佳作,继而大谈摄影学的清规戒律,再操“舍我其谁”的调子,好多听众就会茫然无措或反感,对课堂丧失兴趣。因为一般人拍照的条件、器材、毅力等离大师实在太远,跳起来也够不着的果子,再诱人也难产生欲望。


    再比如书法课。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与方块字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如果开课伊始,老师居高临下,一头扎进书法的历史、意义,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书法知识倒是大水漫灌了,但产生兴趣的听众能有几何就难说了,因为书法是写字的规矩,练字犹如人生,必须从一笔一划中勤学苦练,只能在日积月累中孕育成长。


    如果授课者能换一种思路——从小处入手,精选某一汉字为突破口,分析它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审美要诀,适时穿插笔墨纸砚、渊源流派的相关知识,让其慢慢欣赏、逐步提高,可能就有人愿意执笔,与你一路同行。


    再比如唱歌课。


    唱歌虽然比拍照更具群众基础,但它却分“会不会唱”和“好不好听”两个层次。所以,老师必须清楚定位,究竟是培养众人的业余爱好,还是助推少数为歌唱家。继而决定是以“音准”和“节奏”为重点,先突破识谱瓶颈;还是侧重“音色”指导,“气息”“归韵”等齐头并进。


    事实证明,本末倒置的老师不在少数。在许多学生连简谱都认不全的情况下,却盲目要求“发声位置”“定调音高”,看似暖壶上飞机(水平高),实则拔苗助长。


    所以,教唱歌必先从基础入手,先攻克识谱难关:什么音符、时值多少、速度快慢、附点切分等,在音准和节奏上一一攻克。换句话说,合格的老师应先将学生“领进门”,解决“会不会唱”的问题。至于“好不好听”的后续——“再提高”,可以适时穿插,但绝不能作为重点,免落对牛弹琴、曲高和寡的俗套。


    更发现一些自诩的“老师”,本身水平就有待提高,唱一些民族调式都难免跑调,竟录什么“某某老师教唱歌”视频上传云端,不但丢人现眼到了国外,更将善良无辜的追梦者引入歧途,实在误人不浅。


    再就是“茶艺课”。


    窃以为,老师最好是手持香气四溢的茶杯进入观众的视野,沿着饮品的颜色、味道、产地、炮制、储存等等线索逐步展开,从家常茶叶推进到香茗分类,从茶马古道演绎往茶圣《茶经》......若能随时穿插一些名人雅士的轶事趣闻,或者随机设置些问答或抢答等方式活跃气氛,众人对这样的课程应该是乐此不疲的。


    本人也是教师出身,深知把同行按水平划分三六九等不够厚道,但作为本文结论,我不得不公布个人拙见:居高临下的照本宣科是最不受欢迎的老师,以讨论为主的各抒己见是最受青睐的课堂,启发诱导的总结和提高方显老师的水平,深入浅出、点石成金才是真正的大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