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转载:《文革洞因》八一(崇新岳 百思峰 )

(2020-06-18 11:22:09) 下一个

评解之十一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文革

  (1)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从小历史的角度去看,旨在搞清历史事件的细节和经过;另一种是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旨在研究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

  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文革,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所谓“纵向”,就是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文革所发生的背景和所产生的影响;所谓“横向”,就是站在世界历史格局中,来看文革所发生的背景和所产生的影响。因为从世界历史来看,文革是作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个事件,它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从“纵向”来看文革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华文明已经有五千年历史,但具有强烈中国特征的中国式“国体”,则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建立的。中华传统国体的“特征”,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秦始皇建立起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独裁体制,软件则是汉武帝建立起来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后来这种儒家思想也被称之为“中华思想”。

  秦始皇能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独裁的体制,并不稀奇,因为外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中央集权的独裁国家。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相辅佐,高度中央集权的独裁体制是难于维持长久的。“秦朝二世而亡”这件事本身也证明,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如果没有一种恰当的政治思想来辅佐,是难于维持长久的。

  孔子生于东周春秋末期。当时中国的国体,并不是高度中央集权体制,而是公元前11世纪左右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周公建立起来的分封制。周朝的周王是天下之主,把国土分为百余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具有独立的行政、司法权力,也有独立的军队。但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号令,向周王缴纳一定的贡品,还有担负保卫周王的军事责任。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后,各诸侯国开始不听周王的号令。虽说周王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但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争霸,天下大乱的时代到来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242年间,这段时间称为“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下大乱时期。据史书记载,在春秋242年间,发生大小战事480多起,平均每年发生2起战争,可谓战火纷飞,连绵不断。

  孔子就是诞生在这种战争连年不断的天下大乱时代。因此孔子和当时的人们一样,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停止战争,渴望和平。怎样才能停止战争呢?孔子首先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的原因。孔子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人们“有野心”、“不安分”,做臣子的不安分,想篡夺国君之位,下级有野心,想要夺上级之权。这就是造成天下大乱、战争不断的“人性”方面的原因。

  (2)

  孔子的想法是有根据的,在他生活的春秋时期,有43名诸侯国的国君被臣下杀死,被下级官员杀死的上级官员,那就不计其数了。这些似乎都证明,孔子提出的“人性引发战争”学说,是有道理。为此,孔子也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应理论,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和“克己复礼”。

  所谓“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是一种社会规范。臣子要无条件地服从君主,妻子要无条件地服从丈夫,儿子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孔子认为,如果人们都按照“三纲”的社会规范做事,那么天下就会太平,战争就会结束了。

  有人疑问说:“难道君主犯了错误,臣子也要无条件服从吗?”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孔子认为,假如臣子把君主“犯错”作为理由,把他杀掉或者罢黜,那么你今天杀君篡位之后,明天就会有别人把你杀掉,夺掉你的位置,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误。这样一来,今天你篡位,明天他篡位,天下就永无宁日。所以臣子无条件地服从君主,从整体上来看,是有利于促进天下和平的。

  但人们总会有野心,有贪欲,要想让臣子放弃篡位的野心,就必须对人进行“思想改造”。孔子提出的思想改造方法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克制自己,一切符合“礼”的规范。所谓“礼”,就是“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当然,这种思想改造并不容易,因此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克制自己的野心和贪欲,去符合“礼”的天理。

  孔子这一套儒家学说,确实对稳定社会有较大的作用。但孔子的学说也有较大的副作用,就是一旦人们放弃野心,失去贪欲,那么也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人们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一切知足,不思发展,那么社会的发展也就停滞了。西方近代的大发展,就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基础上,鼓励人们为了金钱、地位而奋斗拼搏。

  由于孔子学说有这个巨大的副作用,所以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说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当时各个诸侯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也就是“富国强兵”,否则就要被别的国家吞并掉。春秋战国时代“法家”学说流行,是因为法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富国强兵的学说,所以得到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青睐。而儒家学说相反是阻碍富国强兵的学说,所以没有一个国家采纳孔子的儒家学说。

  然而到了西汉,社会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下已经统一,不再有被别国吞并的危险了。这时候对于统治集团来说,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变成了稳定权力,而不是富国强兵了。因此,具有强大稳定社会作用的儒家学说,开始被统治集团青睐,把儒家学说捧为独一无二的思想。

  正因为采用了儒家学说,中国的封建王朝维持了两千年。但到了近代,在西洋列强的冲击下,儒家学说阻碍富国强兵的副作用开始明显暴露出来,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一败再败,割地赔款,受尽屈辱。此时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孔子的儒家学说,是不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呢?

  (3)

  此后,一股反孔的浪潮开始在中国兴起。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人们公然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等文人更是把儒家斥为“吃人”的学说。在这个大环境下,毛泽东也成为激进的反孔派。1919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毛泽东,在他发表的《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中指出:二十年来,湖南省虽然在政治上排满,但在思想上仍以“孔子为中心”、对于孔老爹,仍不敢说出半个“非”字,而今则到了一改旧观的时候了。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更是把“批孔”作为文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早在1966年12月,毛泽东对一位外宾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消除孔夫子在各方面的影响。孔夫子在大学文科的影响,如哲学、历史、美术等方面存在着。他们灌输帝王将相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这些都同孔夫子影响联系着,要在教育方面进行革命。

  毛泽东后来发起的“批林批孔”运动,更掀起了批判孔子的高潮。从中国历史来看,在秦朝之后的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是尊孔的。凡是反孔的王朝,一般都是短命的。比如秦始皇是完全否定孔子的,是彻底的法家,但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在他死后就很快灭亡了。

  在至今未止的中国历史上,毛泽东是秦始皇之后,两千年来第一位持“反孔”态度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文革后建立的新政府,也是秦始皇的秦朝之后,第一个明确提倡“反孔”的国家政府。这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文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尽管“反孔”不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但过去“反孔”的都是鲁迅等不掌权的文人。掌权的政治家,如袁世凯、蒋介石等,都是“尊孔”的。比如1934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发起以儒家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新生活运动”,但遭到不少人的批评和质疑。张申府发表质问南京政府的文章《尊孔救得了中国吗?》,他在文中指出:“以国家祀孔的方式恢复民族自信也未尝不可,但从现在尊孔的动因来看,是倒退的多,而前进的少。这种情形之下的尊孔,对于救济中国的危亡,如何会有多大益处?”

  鲁迅更是犀利地批判说:“诚然,每一个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可是一副寂寞的冷落的样子,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他们要去,则是去佛寺,或者是神庙。若向老百姓们问孔夫子是什么人?他们自然回答是“圣人”,然而这不过是权势者的留声机。”

  毛泽东建立一个“反孔”精神的政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特异的。如果追溯毛泽东“反孔”的动机,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对中国未来的设计

  (4)

  前面提到,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也就是传统的“中华国体”,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硬件的“中央集权制”和软件的“孔子儒家思想”。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中华国体,就是“由一群用孔子思想武装起来人,来运行中央集权制。”

  两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中华国体”有两个重大缺陷:第一个缺陷是经不起外族侵略。中国自从宋朝以来,对外战争是屡战屡败,对于汉族来说,更是经历过元朝和清朝的两次“亡国”。近代在西洋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再次差点亡国,沦为半殖民地。

  “中华国体”的第二个缺陷是“历史周期率”。所谓“周期率”,是旧王朝从清廉走向腐败,新王朝推翻旧王朝,新王朝再从清廉走向腐败,如此往复。中国两千来采用“中华国体”的王朝,都无法逃脱“历史周期率”的厄运。

  既然“中华国体”有这样重大的缺陷,当然很多人呼吁要对“中华国体”进行改革,而改革方案无非有三种。第一种方案是:改变硬件,不动软件,即用西方式的“三权分立”分权制来代替中央集权制,保持孔子儒家思想。简单地说,就是“由一群用孔子思想武装起来人,来运行‘三权分立’的分权制”。

  第二种方案是:改变软件,不动硬件,即用新的政治思想来代替孔子儒家思想,保持中央集权制。简单地说,就是“由一群用新的政治思想武装起来人,来运行中央集权制”。

  第三种方案是:硬件、软件都改变。这种方案显然难度最大。

  中国第一次改变中华国体的尝试,是1912年的辛亥革命。当时人们在西洋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面前,感到过去的“中华国体”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革命后的中国不能再走老路,必须抛弃中华国体“走新路”。当时人们选择的是第一种方案:改变硬件,不动软件,也就是“由一群用孔子思想武装起来人,来运行西方式‘三权分立’的分权制”。

  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采用西洋式的“三权分立”分权体制。权力不再集中到中央政府,政府不像过去那样“一切说了算”,而是受到议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国家领导人总统也不能“一手遮天”,权力要在议会和宪法的限制之下。

  (5)

  北洋政府的“三权分立”政体,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体,突破了“中央政府集权”的模式,可是北洋政府的政治体制改革却是完全失败的。人们普遍感到,新政府还不如过去的大清王朝,谁说了也不算,什么事情也决定不下来。而且“三权分立”造成中央政府的弱体化,进一步引发群雄割据,内战不断。因此,北洋政府的这场政治体制改革尝试,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

  政治体制改革失败了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回到老路上,复辟过去的那一套。192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推翻北洋政府,建立新的国民政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民党政府是一种复辟。因为国民党政府退回到过去的“中央政府集权”模式,由国民党一党独裁。不仅如此,国民党政府还继续用“孔子思想”来治国,退回和复辟到“由一群用孔子思想武装起来人,来运行中央集权制”的中华国体。

  面对国民党政府复辟中华国体,国民党内部出现过一个以陈公博等人为代表的“改组派”,反对蒋介石搞复辟,提出要重新革命。后来蒋介石把这个“改组派”镇压下去了。

  既然国民党政府退回到传统的中华国体,那么也就无法避免中华国体的两个缺陷:“经不起外族侵略”和“周期率”。在日本侵略面前,国民党一退再退,再现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

  同时,“周期率”在国民党政府里发展极快。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国民党就从孙中山创建的清廉革命党,蜕变为腐败横行的执政党。如果国民党不是那么腐败,也不至于那么快亡国。因此,国民党的这次“复辟”中华国体,也是失败的。

  1949年新中国建国时,毛泽东眼前有两个失败的历史经验:北洋政府“改革”的失败,国民党政府“复辟”的失败。那么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共怎么设计新中国呢?

  鉴于北洋政府的失败,第一种“改变硬件,不动软件”方案,大家都感到风险太大。因为北洋政府正是学西方搞“三权分立”的分权制,犯了大错误,栽了大跟头。所以学西方搞“三权分立”的风险极大,谁能保证毛泽东他们当时搞“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就会比北洋政府搞得更好呢?

  现在有人批评说:毛泽东在建国时,应该学西方搞议会制。但这些人忘了,北洋政府就是学西方搞议会制,而犯了大错误,栽了大跟头。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样惨痛的经验教训,难道还不够吗?

  (6)

  刘少奇为代表的不少高官认为,新中国还是应该学国民党搞“复辟”,继续走中华国体的老路,这样风险最小,最为稳妥。这是因为1949年时的国际环境,与1927年时有了极大的变化。在新中国建立之时,西洋列强的武力侵略危险基本消失,各个殖民地纷纷独立,中国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性不大。

  至于“历史周期率”问题,刘少奇等人认为,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出大问题。即使出问题,那也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眼下这几十年还是可以保证稳定的,他们可以安安稳稳地做几十年大官,坐享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江山。

  而毛泽东却不愿意这么安安稳稳地坐江山,他要冒险为中国开创一条新路,试图让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是毛泽东所谓的“继续革命”。

  在这方面,毛泽东与刘少奇等人分歧很大。刘少奇主张走老路,也就是继续由一群用孔子思想武装起来人,来运行中央集权制。刘少奇的代表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其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孔子的思想。刘少奇认为这样最为稳妥,而且大家都可以太太平平地坐享江山,何乐而不为呢?刘少奇等人“走老路”的主张,被毛泽东批评为“复辟倒退”,毛泽东坚持要“走新路”,要“继续革命”,这就导致文革的爆发。

  毛泽东搞文革的根本着眼点,是试图跳出“中华国体”的老框框,走一条新路。既然北洋政府搞“改变硬件,不动软件”的第一种方案失败,毛泽东就选择了“改变软件,不动硬件”的第二种方案,也就是“由一群用新的政治思想武装起来人,来运行中央集权制”。

  毛泽东认为,“中华国体”总是跳不出“历史周期率”,是因为运行中央集权体制的人,一直是一批用孔子思想武装起来人。毛泽东看来,只要改变人们的政治思想,用“共产主义思想”代替“孔子思想”,由一批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起来人,来运行中央集权体制,就不会出现贪污腐败,就可以跳出“历史周期率”。

  因此,毛泽东搞文革就着眼于“思想革命”,不仅要树立人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还要彻底批判和抛弃孔子的思想。毛泽东旨在培养一批与孔子思想彻底“决裂”的共产主义新人,由他们来运行中央集权体制,就能使中国告别“历史周期率”,跨入新的时代。

  (7)

  有人评价文革,说文革给很多人造成伤害,死了不少人,因此作结论说“文革是十年浩劫不应该搞”。这是典型地从小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而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不是这样的。

  比如秦始皇武力统一中国这件事,秦始皇发动这场统一战争,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如果从“对人造成伤害”的角度去评判,那么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肯定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中国还是保持分裂状态好。所以,这种从“对人造成伤害”的小历史角度,去评判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件大事,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今天不会这样评判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因为它已经是久远的历史,所以能够跳出小历史的局限性,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一千年后人们评论文革,肯定也会像我们今天评判秦始皇一样,可以跳出小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应该跳出小历史的局限性,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评判文革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文革发生的历史背景,从“纵向”看是起因于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中华国体”,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横向”看是起因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路线和体制,遭到人们的质疑。这里先从“纵向”看。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华国体”的黄金时代是唐朝,到了宋朝,“中华国体”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中国也因此走向衰落。有人因此提出:如果中国从宋朝就改革“中华国体”,中国的发展就可能不会落后于欧洲。其实,有人已经在北宋时就提出要变法改革了,他就是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

  1068年,王安石在宋神宗赵顼(xù 原为古帝颛顼的省称)支持下,面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发起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运动。必然地,王安石的变法遭到大部分高官们的强烈反对,因为这场变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向皇帝告状王安石,罪名是“侵官、生事、致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责王安石“瞎折腾”,要求废弃王安石的新法,恢复旧制。结果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于是司马光向皇帝辞职,回老家撰写《资治通鉴》去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不怕得罪人,继续坚持搞变法改革。

  可是1086年宋神宗逝世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回朝执政,全部废除王安石的新法,一切回归过去的旧法。一切回到过去,不再“瞎折腾”了,高官们大为满意,但这样并不能挽救大宋王朝的命运。1126年,也就王安石变法失败后40年,北宋王朝灭亡。

  (8)

  所谓“变法”,是指由国家领导者主动发起的、至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它与自下而上的“革命”完全不同。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变法:先秦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戊戌变法。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1966年这次文革,可是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变法”。

  先秦的商鞅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是国家面临存亡的关键时刻,迫不得已而为之。而北宋王安石变法,则是在国家处于和平环境下,主动发起的一场政治体制改革,因此王安石被一些人斥为“瞎折腾”。但在近代,人们开始高度评价王安石变法。梁启超说: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堪称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王安石变法是在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现代史学家黄仁宇也认为: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所谓的“新法”,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在公元11世纪北宋时已经在某些方面感受需要“现代化”的压力。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现代化,也都经过如此的阶段。

  涉猎于大历史,我们也觉得王安石的故事深有耐人寻味之处:试想900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作现代性的改革,而当时的欧洲,尚停滞于中世纪的黑洞内。这和本世纪两方的悬殊相比,前后相差何远!那么王安石岂不是独具慧眼,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要是王安石真能把中国历史提前900年到1000年的话,则我们这样一个大历史的观念都不能存在了。

  文革时期,王安石变法被高度赞扬,这也是因为王安石变法与文革有相当类似之处。他们不是等到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才开始搞变法,找出路,而是在国家尚处于比较良好的情况时,居安思危,提前搞改革。这种未雨绸缪的大手笔,在当时是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往往是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改革者的高瞻远瞩。在北宋的时候,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过是“瞎折腾”胡闹,而今天人们却对王安石变法予以高度的评价。或许人们对毛泽东和文革的评价,也会有同样的命运。

  (9)

  中华国体能延续两千年,肯定是有很多优点,否则不可能延续这么长时间。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动挨打,丧权辱国,人们不得不认为曾经辉煌过的“中华国体”,已经过时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人们不得不开始找新的出路。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尝试照搬西方议会体制失败后,蒋介石政府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再次回到中国传统的旧体制。毛泽东率领中共推翻蒋介石政权,成立新中国。不过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间,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私有制改成公有制,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本质上与旧中国依然差不多。1974年毛泽东对外宾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对新中国有一个很大的担心,担心它走上“历史周期率”的老路上,他多次说过:“我们不当李自成。”毛泽东用来防止中国回头“走老路”的措施,就是对人民进行广泛普及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毛泽东认为,只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代替孔子思想,培养一批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人,铲除人们心目中孔子思想的影响,这样就可以铲除中国“走老路”的思想根源。

  因此毛泽东在建国后,大张旗鼓地大搞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可是教育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的。建国17年来,虽然孔子不再被当作“圣人先师”被人们顶礼膜拜,但孔子思想还是主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共产主义教育的效果不大。这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认为,这是由于刘少奇把持的文化教育界,不重视宣传马克思、列宁思想,而是继续宣传“封、资、修”的黑货,所以称之为“17年教育黑线”。毛泽东认为,新中国17年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效果不大,就是因为刘少奇“教育黑线”的干扰。所以毛泽东要发动文化大革命,铲除刘少奇的“教育黑线”,改革教育体制,重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有人认为毛泽东在建国时,应该学习西方搞民主议会体制。但这种说法,忽略了当时的时代局限性。第一个局限性是中共受到苏联老大哥的影响,不得不学苏联经验;第二个局限性是过去北洋政府搞民主体制失败的经验,不得不让人谨慎。

  (10)

  其实蒋介石也一直反对搞民主体制,就是败退台湾之后,蒋介石也一直坚持独裁体制,这点也应该是来自过去北洋政府失败的经验教训。

  现在人们批评北洋政府“软弱”,导致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其实北洋政府的“软弱”,正是民主体制下中央政府的特征。西方民主体制的特征是“三权分立、地方自治”,中央政府都是比较软弱的,因为这样称之为民主政府。如果中央政府十分强悍,那就是独裁政府了。

  西方国家搞“三权分立、地方自治”的民主体制,为什么没有导致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呢?这是因为这些搞民主体制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信仰基督教,这些国家是靠基督教来凝聚人心。发达的西方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非基督教国家只有日本比较成功,而日本有神道教,有天皇来凝聚人心,所以他们搞地方自治也不至于出现国家分裂。

  中国人没有宗教来凝聚人心,就像孙中山说的那样“一盘散沙”,过去中国都是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凝聚人心的。一旦中央政府软弱,很快就会出现地方割据,进一步发展下去就是分裂。因此,中国学西方搞民主体制,建立一个软弱的中央政府,那么结果很可能是悲剧性的。北洋政府搞民主体制试验失败,也用事实证明中国照搬西方民主体制的危险性。蒋介石、毛泽东这些人,正是看到中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所以没有盲目照搬西方的民主体制。

  毛泽东不搞民主体制的第三个局限性,是来自中共本身。民主选举是一种“文斗”,政治家靠“三寸不烂之舌”的口才来竞选,这对于“能说会道”的知识分子当然比较有利,而文化程度低的大老粗工农兵,在竞选中基本上没什么在当选的指望。

  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本身是一个大老粗的工农兵集团,他们长于搞“武斗”,而不善于搞“文斗”,事实上中共也是靠“武斗”上台掌权。如果当时中国搞选举制,毛泽东等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高官能当选,而中共大部分的工农兵干部,大老粗干部,口才都非常差。彭德怀这样的粗人,说不过就要骂娘;许世友这样的粗人,说不过就要动枪。让他们去跟知识分子竞选,肯定输得一败涂地。

  因此,毛泽东如果在当时的新中国搞民选制,就等于是让工农兵大老粗组成的中共集团,把他们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给知识分子们。这些大老粗们能答应吗?

  出于上述三个局限性,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毛泽东不搞民选制,不仅是有道理的,也是历史不允许的。

  (11)

  再从国际形势来看产生文革的背景。从18世纪开始,欧洲出现殖民主义,各列强国仗着“船坚炮利”优势,武力侵略海外的弱小国家,抢占殖民地。到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被欧美列强瓜分完毕,唯一剩下一块“大肥肉”就是中国。看看1921年的世界地图,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亚洲,那时只有两个独立国家:中国和日本,其他国家全部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尼是荷兰的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朝鲜是日本的殖民地……。

  在这样险恶的国际形势下,当时中国面临最大的危机就是“亡国灭种”,已经到了被欧美列强瓜分的亡国边缘。所以那时中国人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救中国”,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救亡”。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说:诸君:我们大家是中国的人。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我们的文明进步,在各国之先。当中国顶强盛的时代,正所谓千邦进贡,万国来朝。那个时候,中国的文明在世界上是第一的,中国是世界上头一等强国。到了现在怎么样呢?

  现在的时代,我们的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能看得起中国人的。所以现在世界上的列强,对于中国都有瓜分中国的念头,也就是近来各国有共管中国的意思。为什么我们从前顶强的国家,现在变成这个地步呢?

  这就是中国我们近几百年来文明退步,政治堕落,变成现在不得了的局面。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样来挽救,那么我们中国还可以有的救。不然,中国就要成为一个亡国灭种的地位。

  在西方列强的枪炮面前,“救中国”的唯一办法只有尽快自强,实现“富国强兵”,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们都在谈论“富国强兵”之道。第一种富国强兵之道,是清廷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道路。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保留中华国体,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兵工厂,购置新式武器,新式军舰。洋务派从1860年左右开始推行以“中体西用”为主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但1895年甲午战争中,作为洋务运动最大成果的北洋水师,居然在刚刚兴起的日本海军面前全军覆没。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大败,不得不割地赔款的屈辱事实,使人们意识到“中体西用”的道路不能“救中国”,也意识到传统的中华国体是中国实现富国强兵的巨大障碍,必须变法,改革中华国体。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无奈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洋务,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12)

  “中体西用”的道路走不通,康有为等人提出大胆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变法维新”道路。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康有为等“新党”开始推行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新政”,试图对“中华国体”进行全面的改革。然而这样的改革,触犯到大量高官的利益,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旧党”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只搞了一百天就失败了。

  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的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廷再次大败,不仅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还承认外国军队在首都北京有驻军权。这次大败,清廷再也没有理由不改革了,于是在1902年重新开始搞“新政”,并声称在不久的将来实施“君主立宪”体制。可是清廷的实权还是掌握在保守派手中,他们对改革没有诚意,一拖再拖,终于引发辛亥革命,清廷垮台。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国民国政府,采用了西方式的议会共和国体,有总统,有议会,都是选举产生。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1912年中华民国所采用的国体也是很“先进”的。当时人们以为中国采用这种“先进”的国体,一定会很快富强起来。但事实却与人们的期待相反,中国民国不仅没有富强起来,反而陷入地方割据,全国内战的内乱,甚至比清王朝时代还要贫弱。

  这时人们对中国采用的议会共和制,及所谓的“民主体制”,开始失望了,人们又开始探索新的政治思想和体制来“救中国”,于是各种西方政治思想涌入中国: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人们热烈讨论这些“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不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欢迎,当时中国人思想的主流还是倾向于西方的“民主体制”。但1919年的“五四”运动,改变了这种情况。

  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对德、奥宣战,并向欧洲派出10万劳工,做战地后勤支援。德国投降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本应接受德国在中国占据的胶东半岛。可是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无理地把胶东半岛转交给日本,这是对中国露骨的欺辱,引发中国人民的义愤,爆发“五四”运动,各地人民抗议示威,要求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说:1918年11月11日欧战结束,中国似乎也是一个对德宣战的战胜国。当时各战胜国大事宣传说这是“公理战胜强权”。北京也在庆祝战争胜利,并将克林德碑拆毁,移置中央公园,改为“公理战胜碑”。我们曾参加这一庆祝大会和奠基典礼,也曾为之兴奋。“公理战胜强权”,中国将因此有转弱为强的机会。

  (13)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可是消息传来,巴黎和会的情形是一天一天的不利于中国。中国以参战国的资格提出了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七个条件,巴黎和会根本不加考虑。4月中旬由《和平条约》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掠夺物,完全转让于日本。这些事使北京的学生们为之大哗,我们充满了失望与愤慨的情绪,美梦方觉,一致认为:“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公理?”

  巴黎和会使中国人对西方的“民主体制”大大失望了,很多人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出向苏联学习,“走苏俄的道路”。因此,中国走上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西方列强“逼”出来的。其实当时中国人是相当迷信西方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巴黎和会上露骨地欺压中国,中国未必会走上苏俄的道路。

  不过很多中国人对“走苏俄的路”,是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不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论什么“主义”,只要能够“救中国”就是好主义。所以当时很多人拥护共产党,并不一定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可以“救中国”,可以让中国人“站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的这个宣告,意味着“救中国”的任务已经完成,中国已经完全摆脱“亡国灭种”危机,进入一个新时代。

  这时候,抱着“救中国”的实用思想加入中共的党员,就与毛泽东这样虔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共党员,发生分歧了。他们认为既然“救中国”的任务已经完成,中国就不一定非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走下去,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地修改和修正中国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修正主义”。

  毛泽东发动文革的远因,就是因为中共有一批党员,不是坚定信奉马克思主义,而是出于实用的“救中国”目的跟随。因此,他们不是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旦走社会主义道路遇到什么挫折曲折,就想到修正,就想到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去走别的道路。

  如果毛泽东也是持灵活应变的修正主义态度,事情就简单了。可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原则上,偏偏非常固执,非常较真,一点也灵活不得。这样一来,毛泽东就与以刘少奇为首的“修正主义”矛盾激化,终于导致文革的爆发。

  (14)

  毛泽东对“救中国”的看法,又有更深入的一层。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第一种可能是被外国强行瓜分而导致亡国,第二种可能则是因为“历史周期率”,因为自己内部的贪污腐败而导致亡国。毛泽东领导中共建立起一个军事上强大的新中国,使中国不再有被外国入侵而导致亡国的危险,在对外方面完成了“救中国”的任务。

  但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只是战胜了外部的敌人。而战胜了外部的敌人,并不等于战胜内部的敌人,今后中国面临的主要危险是来自内部的敌人,来自贪污腐败的蜕化变质分子。这个更深一层的“救中国”任务,就是使中国摆脱“历史周期率”。

  为什么两千年来,中国总是走不出“历史周期率”呢?毛泽东认为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是造成中国“历史周期率”的思想根源,只有“反孔”,才能使中国走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敢于提出“反孔”,是要有相当胆魄的。因为在过去的中国历史上,凡是“反孔”的人都被认为是历史的罪人。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被文人们骂为“暴君”,成为历史罪人的典型。

  其实孔子的学说,在他活着的时候并不走红,被认为是迂腐无用的东西。直到500年后,孔子的思想才开始被人们理解,孔子也被捧得越来越高,成为中国上独一无二的“圣人”。过去中国各地都建有大大小小奉祀孔子的孔庙,每年举行奉祀奠礼,由当地的行政长官亲自主祭。在首都北京也建有孔庙,规模仅次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的孔庙。清朝时每年举行一次皇帝亲自参加的祭孔大典,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也照旧每年举行祭孔大典;1927年国民党北伐胜利,中国首都从北京迁到南京,国民党在南京继续举行祭孔大典;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也依旧在台湾每年举行祭孔大典,并且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制定台湾的“教师节”。

  孔子自从西汉后的两千年来,在中国享尽人间烟火,可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子突然被冷落了,祭孔活动被取消,孔庙也被废置或改为其他用途,到文革时,更出现史无前例的砸孔庙。1966年11月,红卫兵成立“彻底捣毁孔家店革命造反联络站”,在曲阜召开了“彻底捣毁孔家店大会”,然后就开始砸孔庙。孔子像被捣烂,一些古画古书被当场烧毁,还砸毁了不少石碑等各种文物,甚至还把孔林内许多孔氏后代的坟墓刨平。

  (15)

  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在遭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事隔两千多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再次遭遇厄运。对此毛泽东说:我准备在历史上担骂名。文人杜撰一个孟姜女,秦始皇就被骂了两千年。无非骂我是秦始皇,秦始皇算什么?秦始皇不过坑了72个儒,我们比秦始皇厉害一百倍!

  文人郭沫若曾经撰文《十批判书》大骂秦始皇,于是毛泽东写给郭沫若一首七律诗《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搞“批孔反孔”这件事,对还是不对,应由后人来评判,我们现在评判为时过早。但不管怎么说,孔子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是继承还是抛弃?是将来政治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今后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建设“物质文明”,即实现富国强兵;二是建设“精神文明”,即治理贪污腐败。孔子的“仁”、“礼”那一套政治思想,对建设“物质文明”,即实现富国强兵一点儿作用也没有,这是谁都承认的。那么孔子思想对建设“精神文明”,对治理贪污腐败起作用吗?

  谁都知道,中国的贪污腐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老传统、老毛病了。两千年来历朝历代都尊奉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学说,但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贪污腐败的问题。令人寻味的是:“反孔”的毛泽东时代,贪污腐败的问题却很少。当然我们不能说,“反孔”有助于解决贪污腐败问题,但可以结论说: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学说,对于治理贪污腐败是没有作用的。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孔子思想,因为它对我们未来的任务一点作用也不起。毛泽东说: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孔子的一部分思想和学说还是有价值的,但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早在民国年间,熊十力、梁漱溟等人就提出“新儒家”,主张重新建立一种经过改良的儒家思想。现在“新儒家”有相当的市场和支持者,他们用现代的观点和思想来诠释孔子思想,形成一股风潮。

  中国今后是尊孔还是批孔,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未来的中国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6)

  中华文明在北宋时到达顶点,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北宋以前完成的,北宋以后就再无发明。现在不少学者说在北宋时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可惜北宋王朝信奉“独尊儒术”,不允许其他新思想的出现,遏制了中国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思想思潮,被称为“百家争鸣”时代。可惜西汉“独尊儒术”之后,不允许儒学以外的新思想出现,以至于两千多年来,偌大的中华大地,只有儒家一种思想、一种学说,这是十分不正常的,必然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思想障碍。

  欧洲14世纪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各种思想学说源源不断地产生,推动欧洲进入一个新时代。英国人托马斯写了《乌托邦》一书,被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此后社会主义思潮出现各种不同的流派,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的流派。

  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不开的。16世纪以后,西欧国家的新生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或非暴力的资产阶级革命,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采用民主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打倒了旧社会的王公贵族,建立了万民“身份平等”的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虽然解决了人民的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的平等问题,但仍未能解决人类社会的“经济不平等”。在19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初始阶段中,社会的贫富不均现象十分严重。有些人辛勤劳动,所得报酬却非常少,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寒生活;而另一些人却不劳而获、靠欺诈和投机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

  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写道:我们再拿伦敦时装商店的例子来做证明。这些商店雇用了很多年轻的女孩子,这些女孩子大部分来自农村,她们食宿都在老板那里,因而成了老板十足的奴隶。大多数商店的工作时间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女孩子们即使不是通宵工作,一昼夜也得工作19小时到22小时,一直到疲惫得实在连针都拿不住的时候,她们的漫长的工作才算到了尽头。还有这样的事情:这些可怜的人一连9天都没有脱过衣服,只是抽空在垫子上躺一下;给她们的食物都切成小块,好让她们尽快地吞下去。

  (17)

  社会主义思潮就是在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背景下产生的。不管什么社会主义流派,它们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认为民主资本主义国家中,在名义上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但悬殊的贫富差距又导致了新的社会不平等,造成人类社会各种不平等的最大根源,就在于财产私有制。因此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提出要限制和消灭私有制。

  19世纪中期,西方学者中展开了一场“为人类寻找一种公平、完美、道德的理想社会体制”的大讨论,这时马克思的学说脱颖而出,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大特征:一

、暴力革命论;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的崭新思想很快就横扫全球,19世纪末期成立了全世界各国无产者的“共产国际”组织,并规定5月1日为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国际歌》为全世界劳动者的圣歌。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共产主义是一种究极公正和人道的最高理想社会,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各种共产主义组织和共产主义运动,试图使“共产主义”这个人类最高的理想社会变为现实。

  苏联建立了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次大战之后,世界上出现共产主义运动高潮。当时除了苏联和东欧各国之外,亚洲有中国、朝鲜、越南、柬埔寨等国,美洲有古巴,在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

  但这个好景并不长,1991年苏联的解体,宣告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也宣告这场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如果探讨这场共产主义运动的原因,不能不说毛泽东有先见之明。1960年代中苏两国发生关于“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争执,中方发表了《九评》,批评苏联领导集体搞修正主义,也就是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路线,即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赫鲁晓夫针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显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暴力革命论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摆脱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才能获得解放。”列宁遵循马克思主义,通过暴力革命夺权,建立起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领导中共武装夺权,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论。

  (18)

  赫鲁晓夫对此解释说: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观点,在那个时期是正确的,而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基础,因此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两条路:要么和平共处,要么发动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不存在的。

  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是认为在出现原子弹的情况下,发动战争就意味着双方都毁灭,所以不能打仗了,要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1957年苏联举行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毛泽东亲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会上,毛泽东公开提出反对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坚持马克思列宁的暴力革命论。

  据赫鲁晓夫回忆说:八十多个党的使者前来莫斯科,我们讨论了国际局势,以及防止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核战争是这种会议的主题,一旦爆发世界大战,我不知道交战各方能否坚持使用常规武器,是否将演变为一场导弹核战争。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就战争问题发言,他的讲话内容大致是这样:“不要怕战争。既不要怕原子弹,也不要怕武器。无论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都一定会取胜。”

  具体谈到中国时,毛泽东声称:“如果帝国主义把战争强加给我们,而我们现在6亿人,即使我们损失其中的3亿又怎么样?战争嘛,若干年之后,我们培育出新人,就会使人口得到恢复。”

  他发言之后,会场上是一片坟墓般沉默。对于如此对待世界战争的态度,任何人都没有思想准备。正相反,大家都在思考寻求什么样的办法防止世界大战,反对世界战争、争取和平共处是首要主题。可是毛泽东突然提出了“不怕战争”的口号,说战争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即使有损失又何妨!

  有一次在游泳池旁,毛泽东又挑起这个话题,说:“赫鲁晓夫同志,我们来算算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吧。我搞了个计算,算出的结果是:中国拥有将近7亿人口,所以它可以组建多少个陆军师。苏联拥有2亿人口,它能够组建多少个师。”

  是的,军队有兵员定额,毛泽东的计算大致是正确的。他用常规的方法估算了一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让多少人去当兵,然后又计算美、英、法等北大西洋公约国家能够组建多少个师。他说:“瞧,力量对比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还怕什么?”

  (19)

  这番议论很符合毛泽东1957年在兄弟党国际会议上发表的那个观点,毛泽东不是把“和平共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把“准备战争”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准备战争的目的,就是利用战争打败敌人,而无论战争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

  我对他说:“毛泽东同志,您计算出的数据,人们都知道。但是还必须考虑到,只有当我们生活在另一个时代,当人们用肉搏方式或者用诸如标枪和刺刀等冷兵器作战时,算术学统计结果才是合理的。从前就是这样,谁的棍棒多,谁就占上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不同了,战胜者不再是拥有更多人口的一方,而是拥有良好军事工业和能够充分供给自己新式武器的一方。一枚导弹可歼灭几个师,可见师的数量多寡。现在不再是实力的标志。说句粗话,那不过是一堆炮灰。”

  毛泽东说:“不,我还是认为您错了。在力量对比上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口的数量。”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用任何手段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他发表了他的观点,我发表了我的观点。

  毛泽东还谈及另一个问题。当时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发表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声明,声明的主旨是:“警告帝国主义阵营,如果他们侵犯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会保持中立,而是将动用我国军队所拥有的一切可能手段,给侵略者以还击。”

  毛泽东指着这个声明说:“这个声明是错误的。”

  我问他:“为什么?”

  毛泽东说:“不对,这不对头。”于是毛泽东开始展开地谈他的观点,其观点可归纳如下:“如果有人侵犯中国,你们不要卷入战争。我们将自己打,打10年,打20年也行。我们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如果敌人硬要跟我们打,他们绝没有好下场。我们自己应付得了,我们一定打败他们,没有一个国家能战胜我们。日本人跟中国打了好多年仗,他们的侵略下场如何呢?敌人会破坏我们的经济,让他们破坏好了,最重要的是要保住苏联。只要苏联还在,还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向前发展,以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中国打败了敌人,将在你们的援助下恢复自己的经济。因此,根本不要让苏联去冒与资本主义阵营打仗的危险。”

  (20)

  瞧他就是这样偷梁换柱的:倒好像中国为了确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生存,而甘愿牺牲自己。我说:“如果我们这样对待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只让每个国家自力更生,那么敌人就会把我们各个击败。这种立场是鼓励侵略,而不是遏制侵略。因此我们在自己的政策上恪守这个声明。”

  后来,我曾反复琢磨,毛泽东的那些观点有什么依据呢?我不知道该如何给这种观点和议论下评语,我很奇怪毛泽东怎么可能这样思考,我无法给自己找出答案。如果他自己认为他那些关于军事策略的论断是合理的,那么就很难想象一个聪明人竟然会如此思考,对我来说直到现在这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我一直不清楚:“这到底是思维力缺欠还是挑衅?”然而这样一场谈话的确是进行了,而且我完全保证我准确地转述了毛泽东的讲话和我的回答,既不夸大其词也不断章取义。

  不但赫鲁晓夫不理解,就是当时的很多人也不理解。可是时间过去50多年之后,在苏联这个国家解体之后,毛泽东上述令人不解的话,就开始变得可以理解了。如果站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这也是毛泽东的立场,那么今天的事实证明,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完全失败了。

  第一、赫鲁晓夫提倡的“和平共处”,并没有实现。美苏始终处于冷战状态,就是今天的俄罗斯,与美国之间也是半冷战的关系,谈不上“和平共处”,只能说双方没有发生直接的战争而已。

  按照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论,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战争和暴力胜资本主义。像毛泽东说的那样,社会主义国家拼着死几亿人,与资本主义国家来一场核大战,用这样的暴力来战胜资本主义。当然不少人可能会批评毛泽东的观点“残酷”,不过毛泽东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就是主张暴力革命论,既然是暴力革命,那肯定免不了死人。至于可以死多少人,马克思并没有说,所以毛泽东提出打“核大战”消灭资本主义的想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另外,赫鲁晓夫发表声明:声称苏联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一旦别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侵略时,苏联将参战,而不会中立。毛泽东批评赫鲁晓夫这个声明是“错误”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观点。几年之后美国入侵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时,苏联并没有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苏军并没有出兵越南参战。

  (21)

  毛泽东看出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的胆怯,他们提出“和平共处”,本身就是不敢打仗,又怎么敢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呢?赫鲁晓夫的“声明”只是用来吓唬人的,真的打起来,苏联是不敢出兵的。

  越南战争中苏联的表现,正像毛泽东说的那样:美国侵犯越南时,苏联没有卷入战争,而是让越南自己打,打10年,打20年也行。敌人会破坏越南的经济,让他们破坏好了,最重要的是保住苏联。只要苏联还在,以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因此,苏联不必去冒险与美国打仗。

  第二、赫鲁晓夫提出“和平竞赛”,而苏联在“和平竞赛”中的彻底失败。其实在“和平竞赛”中苏联将输给美国,是可以预见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公平”,而不注重“效率”

  发展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因为社会主义在“效率”方面的先天缺陷,必然在发展经济的“和平竞赛”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是不可能赛赢资本主义的。所以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竞赛”,苏联是必然失败的。

  但社会主义制度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在发展军事方面。因为搞军事是不讲经济效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优势,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很快在军事上取得大发展,在军事上胜过资本主义。事实上,苏联、中国、朝鲜、越南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很快把自己建成军事强国。而且苏联最大的优势也是在军事方面,军事力量发展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水平,而在民用生产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就很大。

  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的经济竞争中,没有一个胜过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在战争这种军事竞争中,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社会主义一方获胜。因此,如果苏联与美国搞经济竞赛,比必输无疑;但如果来一个军事竞赛,倒不一定谁赢谁输了。毛泽东始终主张与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军事竞赛,也就是“准备打仗”,这就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分歧。

  第三、赫鲁晓夫针提出“和平过渡”,也就是不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了,这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和平过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毛泽东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主要动机,也是发动文革的主要动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