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转载:《文革洞因》六八(崇新岳 百思峰 )

(2020-06-18 10:46:35) 下一个

第24节   邓小平的第二起(上)

  (1)

  人们常用“三落三起”来形容邓小平的人生。对于一般人来说,在“落”了一次之后,能够再起的就很少了,能够“落”三次,又再起三次,这就是一个传奇故事了。邓小平能“三落三起”,除了本人的意志和才能之外,运气的作用也很重要。古人常用“天数”来形容伟大人物的运势,从“天数”来看,邓小平的确遇到很多“天公作美”好的运气。

  在中共早期的队伍中,邓小平并不十分突出。1945年的“七大”上,选出5位中央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8位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邓小平当时只是普通的中央委员,还没有进入中央高层,比起陈云、康生、高岗、彭真、彭德怀这些人,邓小平还略逊一筹——差了一级。

  虽说邓小平当时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但当时与邓小平有同级的军队高官也很多,如林彪、刘伯承、陈毅、贺龙、罗荣桓、高岗、聂荣臻、徐向前等人。另外,邓小平的军功也不是特别突出。如果毛泽东是一位保守型的领导人,按照论资排辈、论功行赏来封官的话,邓小平是根本没有希望的。因此,遇到毛泽东这么一位敢于打破陈规套矩,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领导,是邓小平的幸运。

  新中国建国之前,毛泽东最为信任和重用的人是刘少奇,而新中国建国之后,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有所疏远,开始重用高岗,这以至于高岗误以为毛泽东要用他取代刘少奇,四处开展“倒刘”活动,结果遭到批判,自杀身亡。1955年的七届五中全会上,因任弼时病逝,高岗自杀,政治局委员缺了两人,于是林彪和邓小平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是邓小平起飞的第一步,他与彭德怀、康生、彭真等人平级了,超过了刘伯承、陈毅、贺龙等人。

  历史上的悲剧和喜剧总是同台亮相,在某个人“倒霉”下台的同时,另一个人就“走运”上台了。高岗的自杀,不仅给邓小平空出一个政治局委员的位子,而且使邓小平永久地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高岗的年龄比邓小平小一岁,身体也不错,如果高岗不自杀,那么毛泽东在文革后期再次启用的人物,很可能会是高岗,而不是邓小平。据说毛泽东晚年曾多次说过:“高岗要是活着就好了。”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邓小平起飞的第二步,这次他又超过了林彪、彭德怀、康生、彭真等人,成为6名政治局常委之一,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层。邓小平能够一跃进入中央最高层,这主要是靠毛泽东的扶持。否则按照论资排辈、或论功行赏,那是轮不到邓小平的。但两年后1958年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增补进入政治局常委,并排名在邓小平之前。林彪比邓小平年龄小3岁,成为邓小平的强力竞争对手。

  (2)

  1966年文革开始,邓小平第二次倒台,被撤销一切职务。不过在毛泽东的特别关照下,邓小平只是下放到基层“劳动”,没有像彭真等人那样,被关进秦城监狱。如果没有发生1971年的林彪事件,那么接班人也肯定轮不到邓小平的。林彪的自爆又使邓小平永久地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

  从年龄、资历、才能等各方面的因素来看,邓小平的最大竞争对手是高岗和林彪。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个人都是死于非命,这就在客观上为邓小平的接班,排除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另外,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以及彭德怀的“身体竞赛”,也是有利于邓小平。在毛泽东身后,只要周恩来活着,接班就轮不到邓小平;即使是朱德或者彭德怀还活着,邓小平的接班也会遇到很大麻烦。这些人都在毛泽东之前去世了,就造成了毛泽东之后,邓小平一人独大的局面。虽说毛泽东之后陈云、彭真、张闻天等元老还在,但这些元老在军队中都没有什么影响力,无法与邓小平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如果邓小平在1966年被打倒之后,没有在1975年被毛泽东第二次“起用”,那么在毛泽东去世之后,邓小平要想再起也很不容易。这次又是毛泽东助了邓小平一臂之力,让他成为毛泽东的第四个接班人。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1975年1号文件《关于邓小平同志任职的通知》:       

   毛主席、党中央决定:

  一、任命邓小平同志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二、任命张春桥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1975年1月17日,中共召开十届二中全会,该会议公报写道:会议选举邓小平同志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上述两个人事安排,正式把邓小平推上的接班人位子。在王洪文第二次向毛泽东“告状”之后,毛泽东觉得王洪文已经不可救药,转而把接力棒交到邓小平手里。毛泽东为什么交给邓小平呢?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出于“安定团结”的考虑,希望自己死后能“和平地交班”。

  王洪文的表现,使毛泽东对文革中造反起家的造反派彻底失望了,这些人没有一个能扶上墙的。本来毛泽东期待造反派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年轻人,就像他们早年在井冈山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那样。可是事实却让毛泽东大为失望,造反派中居然找不到一个人具有接班人的资质,使毛泽东不得不放弃让造反派接班的初衷,转而从“久经考验”的老干部当中考虑现实的接班人。

  从“安定团结”和“和平交班”的角度来看,邓小平无疑是最理想的人物,他在党政军各方面都干过,工作经验比较全面,也有一定的威信和威望,比叶剑英等人强不少,可以挑得起接班人的担子。而毛泽东对邓小平最大的担心,就是担心邓小平在他死后,会对文革翻案。

  (3)

  为了防止邓小平的翻案,毛泽东对邓小平是恩威并重。一方面对邓小平施恩,希望这样使邓小平感恩戴德,放弃翻案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对邓小平施威,事先作出阻止邓小平翻案的布置。毛泽东阻止邓小平翻案的布置,就是1973年中央发出的14号文件。

  1973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14号文件《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决定》,1973年14号文件还有两个附件:一、邓小平写给毛泽东的信;二、邓小平写的《我的自述》(摘录)。1973年14号文件和两个附件,被印发至县团级干部,一般群众也基本上都知道了。

  1973年14号文件写道:文化大革命中,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多次指出,邓小平同志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与刘少奇是有区别的。1972年8月14日,在邓小平同志写给主席的一封信(见附件一)上,毛主席又作了重要批示。

  邓小平同志从全国解放以来,特别是在他担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期间,所犯的错误是严重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揭发批判是正确的、必要的。经过毛主席、党中央的耐心教育和广大革命群众的揭发批判,邓小平同志对自己的错误作了认真的检查,有了悔改的表现(见附件二)。我们对他的进步应当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他在实践中继续改正自己的错误。

  毛主席的批示,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总是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全面地、历史地评价他们的功过,认真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遵照毛主席批示的精神,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恢复他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由国务院分配他担任适当工作。

  毛泽东试图用发这个中央文件,来堵死邓小平将来试图翻案。在林彪事件之后,有大批老干部复出,复出的理由有两种:第一种理由是“错案”,当事人受林彪的迫害,受到了错误的处分,所以平反复出。属于这种情况的有罗瑞卿,杨成武等人。复出的第二种理由是“悔改”。这种情况不是错案,对当事人的处分也没有错,只是由于当事人表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所以让他复出工作。

  第一种理由复出是“无罪复出”,而第二种理由复出是“戴罪复出”。1973年14号文件,明确把邓小平定位于第二种理由。该文件首先说:“邓小平所犯的错误是严重的,文化大革命中对邓小平的揭发批判是正确的、必要的。”这里声明当初批判邓小平,不是搞错了,而是正确必要的。这也就是说,邓小平不是“无罪复出”,而是“戴罪复出”。

  (4)

  该文件又说:“经过毛主席、党中央的耐心教育,邓小平对自己的错误作了认真的检查,有了悔改的表现。我们对他的进步应当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他在实践中继续改正自己的错误。”这里进一步说明邓小平自己也承认,当初对他的批判没有错,并且承认自己犯了严重错误,还承认自己将来还需要继续改正错误。

  邓小平还这样给毛泽东写信:关于我自己的错误和罪过,在1968年6、7月间写的《我的自述》中,就我自己认识到的,作了检讨。到现在,我仍然承认我所检讨的全部内容,并且再次肯定我对中央的保证,永不翻案。

  我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是在1931年初不应该离开红七军,尽管这个行为在组织上是合法的,但在政治上是极端错误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基本上执行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当然也犯过一些个别的错误。

  我另一个最大的错误,是在到北京工作以后,特别是在我担任党中央总书记之后,犯了一系列的错误,一直发展到同刘少奇一块推行了一条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揭露我和批判我,是完全应该的,它对于我本人也是一个挽救。我完全拥护主席的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

  我总想有一个机会,从工作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回到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来。我完全知道,像我这样一个犯了很大错误和罪过的人,在社会上批臭了的人,不可能再得到群众的信任,不可能再作什么重要的工作。但是,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虽然已经68岁了,还可以作些技术性质的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作七、八年的工作,以求补过于万一。我没有别的要求,我静候主席和中央的指示。

  衷心地敬祝主席万寿无疆!邓小平,1972年8月3日

  毛泽东把这个中央文件和邓小平的信,印发至县团级,就是要让人们都知道,批判邓小平没有批错,邓小平的复出,并不是对邓小平的“平反”,而是因为他表示悔过自新,愿意重新做人。邓小平的信也明确表示,邓小平自己也承认文革中批判他没有错,而且承认文革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这样一来,邓小平要想对文革翻案,就相当困难了。

  毛泽东当时设想,有了这个文件,邓小平即使想翻案,也很难向全党全国人民交待,以为这样就可以阻止邓小平的翻案企图。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才把接班人的接力棒交给邓小平。

  (5)

  如果说1973年“十大”的明星是王洪文,那么1975年“四届人大”的明星则是邓小平。1975年1月8日,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除了讨论四届人大的各项准备工作,最瞩目的是人事变动,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同时批准李德生辞去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李德生是中共建国后,第一个通过辞职而“安全降落”的中央副主席级别的高官。李德生辞职后,仍然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并且当沈阳军区司令员长达10年,直到1985年才离任。

  1975年1月10日周恩来主持十届二中全会闭幕式,周恩来致闭幕词说:二中全会闭幕前,我请示毛主席有什么话要说,主席讲了八个字:“还是安定团结为好。”最后,我也还是说主席的话,“还是安定团结为好”。1975年是安定团结的一年,是争取跃进胜利的一年。我相信,在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下,安定团结,一定会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周恩来在短短的几句闭幕词中,四次提到“安定团结”,可见他非常期待1975年成为安定团结的一年。“安定”就是不搞政治运动,“团结”就是不搞政治批判,这些都是周恩来所期待的。不过1975年这一年,后来并没有像周恩来期待的那样“安定团结”,而又是充满风风雨雨和激烈斗争的一年。

  四届人大有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政府工作报告》,另一个是《修改宪法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理所当然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做,而《修改宪法报告》却是由张春桥来作,这显示出毛泽东对张春桥的信任。毛泽东在让邓小平接班的同时,又把张春桥提拔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树立张春桥的威信,试图把张春桥培养为制衡邓小平的一个棋子。

  “九大”和“十大”的《政治报告》,都是由张春桥牵头主持起草的,而“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毛泽东没有让张春桥起草,而是让邓小平来起草。邓小平起草《政治报告》时,以周恩来的意见为主,写入了周恩来想要写的东西,这就是“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是整个《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它一改文革以来强调政治的风潮,转而强调生产建设的重要性。这似乎预示着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后要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到物质建设方面。“四届人大”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口号,成为后来邓小平搞“全面整顿”的重要理论根据。

  据参加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顾明回忆说:1974年冬,小平同志受毛主席委托,代恩来同志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并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考虑照顾恩来同志病体的承受能力,要求我们草拟一个三千字左右的《报告》稿。小平同志与‘四人帮’坚决斗争,排除种种干扰,确定了总纲和方针。经过大家反复思考,把恩来同志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贯思想作为重点来写,与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相衔接。1975年1月13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恩来同志以无比顽强的意志,战胜病痛,激昂有力地向大会作《报告》。全场振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6)

  1975年1月13日晚8时,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大厅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毛泽东没有出席,完全由周恩来主持。当周恩来走上大会主席台时,台下爆发出长时间、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掌声雷动的情景,不亚于毛泽东出场时的场面。周恩来坐在主席台中央主持人的席位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毛泽东没有参加的大会,周恩来成为这次大会的主角。当时一家外国报刊评论说:“这次人民代表大会是周恩来毕生奋斗的顶点。”

  周恩来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1964年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四届人大上,选举89岁的朱德为全国人大委员长,董必武、宋庆龄、康生、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陈云、谭震林等人为副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华国锋、陈永贵、王震、余秋里等人为副总理。

  各主要部委的人事安排是:国防部部长叶剑英;公安部部长华国锋;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财政部部长张劲夫;文化部部长于会泳;教育部部长周荣鑫;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国家体委主任庄则栋。

  这次江青集团得到的位子不多,只有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体委等部门,其他实权部门均被老干部们掌握。这些部门中,最烫手的是两个控制“上层建筑”的文化部和教育部,其中江青集团得到了文化部,而教育部部长则由周恩来的亲信周荣鑫担任。周荣鑫在文革前是国务院秘书长,是周恩来最重要的助手之一。文革后不久周荣鑫被下放,直到1972年才恢复工作。1975年由周恩来提名,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

  文化部长于会泳,以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闻名,成为江青集团的红人。粉碎“四人帮”后,于会泳被撤职审查,1977年8月于会泳自杀身亡。在此之前,周荣鑫于1976年4月“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被批判时当场心脏病发作去世)。文化部和教育部的两个部长都死于非命。

  卫生部部长刘湘屏是谢富治的妻子,粉碎“四人帮”后也被撤职,体委主任庄则栋也作为“四人帮”成员被审查多年。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原来是周恩来的亲信,但后来和“四人帮”走得很近,曾带头批判周恩来的外交路线。“四人帮”倒台后不久,乔冠华就被隔离审查,乔冠华的事以后还要提到。

  国务院各部之中,重中之重是国防部和公安部。公安部部长华国锋,这是毛泽东信任的人,但并不属于江青集团。叶剑英任国防部长,则意味着他的军职比总参谋长邓小平高一级。文革前林彪任国防部长,罗瑞卿任总参谋长,罗瑞卿在林彪的领导下。

  毛泽东这样安排是大有深意的。在党内,邓小平和叶剑英都是中央副主席,但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比叶剑英略高一级;在军内,邓小平和叶剑英都是中央军委副主席,但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又是国防部长,比邓小平又略高一级。这样一来,邓小平和叶剑英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

  (7)

  叶剑英在新中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的重要人物,可以说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叶剑英1897年生,比周恩来大1岁,比毛泽东小4岁,但叶剑英身体很好,高寿89岁,一直活到1986年去世。

  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中学毕业后曾到马来西亚“闯南洋”,后回国考入云南讲武堂。1919年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回到广东,参加孙中山麾下的粤军。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非常政府,自任非常大总统,叶剑英在孙中山的卫队中任海军陆战队营长。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于1924年在广州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叶剑英被任命为教授部副主任。

  1926年7月,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率领下开始北伐,叶剑英任第四军参谋长。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叶剑英坚决反蒋,于1927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叶剑英与张太雷、叶挺等人发动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叶剑英回国,来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的红军任参谋部长。红军长征中,叶剑英任前敌指挥部参谋长。

  叶剑英长征中的最大“功绩”,是把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密电偷偷拿给毛泽东看。据说张国焘在一份密电中,命令他的部队对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进行“武力解决”。毛泽东看到这封密电后,立即命令红一方面军,抛开红四方面军单独北上,避免了“武力解决”事件的发生。这样一来,叶剑英就成为在关键时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关于叶剑英“偷密电”之事,有些研究者予以否认,认为根本就没有“密电”,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共领导人,都提到叶剑英“偷密电”之事。据中央文献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在1937年延安批判张国焘时,毛泽东说:“张国焘在分裂红军问题上做出了最大的污点和罪恶。左路军和右路军的时候,叶剑英把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时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会打起来的。”

  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怀念叶剑英》中说:“1950年代中期,毛主席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说: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毛主席边说边摸脑袋)。他救了党,救了我们这些人。”

  (8)

  196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了叶剑英,说:“叶剑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大家都知道,是诸葛亮;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说这个人大事不糊涂。”

  1971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长沙与丁盛、韦国清等人谈话时,重提1935年的电报一事,明确说:“叶剑英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

  1960年朱德谈到张国焘时,也说:“到阿坝,张国焘变了,不要北上,要全部南下,发电报要北上的部队调回,我不同意,反对张国焘,没有签字。后来电报由叶剑英同志截住,告诉毛主席,没向下面讲,中央就马上决定北上了。如果调转,中央是很危险的。”

  1972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也说:“剑英同志将密电报告了毛主席,因而使中央脱离危险,立了大功。没有剑英同志立这个功,那个局势就很坏了。古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嘛。”

  叶剑英虽然长期在军队中任职,但他一直是担任参谋长这种高级幕僚的职务,从未直接指挥过军队作战。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1947年国共内战爆发后,叶剑英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曾短期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1953年调回北京工作,任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十大元帅的最后一名。

  叶剑英成为元帅,主要是根据他在军队中的资历,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独立指挥过军队作战的幕僚型元帅。不过叶剑英没有独立指挥军队作战的经验,这在后来反而成为他迅速崛起的优势。

  在文革前,叶剑英一直没有受到特别的重用,只是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主要负责军队的教育训练工作。如果没有文革,叶剑英的一生将是很平淡的,可以说叶剑英是文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1965年底罗瑞卿倒台,罗瑞卿兼任的两个重要职务:中央军委秘书长和总参谋长,分别由叶剑英和杨成武接任。1966年叶剑英又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军委秘书长。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是林彪,但林彪身体不好,军委的实际工作由叶剑英负责,这是叶剑英第一次成为掌握军队实权的人物。

  然而在不到一年之后,中央又成立了一个“军委办事组”的新组织,负责处理军队的日常事务,取代了原来的中央军委。这样一来,叶剑英这个军委秘书长也自然成为有名无实的人物,军队的实权完全被林彪控制的军委办事组所掌握。

  (9)

  1971年林彪事件之后,军委办事组撤销,重新成立军委办公会议,由叶剑英主持,负责处理军队的日常工作,这是叶剑英第二次成为掌握军队实权的人物。1975年叶剑英又接替林彪担任国防部长,同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为什么毛泽东两次让叶剑英掌握军队的实权,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叶剑英在长征中救过毛泽东,这个看法显然不合理。如果毛泽东真的非常看中叶剑英在长征中“救”过他,那么早在文革前就应该重用叶剑英了。叶剑英在文革前被边缘化的事实,可见毛泽东重用叶剑英,并不是出于回报叶剑英的“救命之恩”,而是出于平衡军队中派系或“山头”的考虑。

  解放军在历史上根据源流不同,分成不同的派系和“山头”。在十大元帅中,作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自然就在他周围形成了“一野派”;刘伯承和邓小平作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也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二野派”;同样陈毅和林彪也有他们的“三野派”和“四野派”;当时除了四大野战军之外,还有一支华北野战军,作为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也有他的“华野派”;另外贺龙有他的“红二方面军派”;徐向前也有他的“红四方面军派”。

  在当时的情况下,主持军队的人必须是元帅这样级别的人物,否则根本领导不了那些战场上厮杀过来的老将军。1966年在世的九位元帅中,除了朱德和叶剑英之外,都有自己派系和山头。不管哪个派系掌权,都会造成其他派系的不满,影响军队的团结。这样一来,毛泽东要稳定军队,平衡派系山头,最合适的就是让朱德或叶剑英来主持军队工作。因为这两个人没有自己的派系,可以用超脱的身份来处理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反而能够被各个派别所接受。朱德掌军显然不现实,所以唯一合适的掌军人选,只有叶剑英一个人了。因此,毛泽东也只能用叶剑英。

  当时毛泽东的设想是:邓小平和叶剑英共同主持军队,再让没有军队经验的张春桥来领导军队的政治工作,在军队中形成邓、叶、张“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样邓小平就不能控制军队,也就不能独揽大权;而邓小平不能独揽大权,也就不能对文革翻案。毛泽东的这个设想应该是相当智慧的,但人算不如天算,历史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设想来发展。

  (10)

  毛泽东虽然让邓小平接班,但同时也对他非常不放心,因此毛泽东做了三件事,来限制和阻止邓小平将来否定文化大革命。

  第一件事是在舆论上做了安排,向全党发了邓小平表示认错和悔改的信,给邓小平制造难于翻案的社会舆论。这件事前面已说过。

  第二件事是在人事上做了安排,安排叶剑英与邓小平分享军权;安排华国锋担任公安部长,这个不属于军队,但又掌握生杀大权的重权;又安排张春桥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分管军队的政治工作。

  197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取消“军委办公会议”和成立“军委常务委员会”的通知。“军委办公会议”是林彪事件后,取消“军委办事组”而成立的新机构。1971年9月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由叶剑英主持,成员有谢富治(上将)、张春桥、李先念、李德生(少将)、纪登奎、汪东兴(少将)、陈士榘(上将,工程兵司令员)、张才千(中将,副总参谋长)、刘贤权(少将,铁道兵司令员)10人组成。

  1975年2月成立的“军委常务委员会”,仍然由叶剑英主持,成员为邓小平、张春桥、王洪文、刘伯承(元帅)、陈锡联(上将)、汪东兴(少将)、苏振华(上将)、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粟裕(大将)11人组成。

  对比1971年的“军委办公会议”和1975年的“军委常务委员会”,体现出毛泽东对军队布局思考的变化。1971年的“军委办公会议”成员中,年龄比较轻,资历比较浅,元帅1人,上将2人,中将1人,少将3人。而1975年的“军委常务委员会”,明显有论资排辈的倾向,元帅4人,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和少将的军人,除了汪东兴身份特殊之外,已经被排出军队决策层。如果说1971年的“军委办公会议”体现了毛泽东“继续革命”的想法,那么1975年的“军委常务委员会”就体现了毛泽东“安定团结”的想法。

  叶剑英主持军队工作,自然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实力人物,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很重视叶剑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周恩来传》记载:1975年12月底,周恩来在病危之际,多次询问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询问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健康。他嘱咐叶剑英说:“要注意斗争方法,无论如何不能把权落到他们(指‘四人帮’)手里。”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传》记载:1976年9月8日夜,中央政治局成员分批前往看望处于弥留状态的毛泽东。毛泽东这时还没有完全丧失神志,报告来人姓名时,他还能明白。当叶剑英走近床前时,毛泽东忽然睁大眼睛,并动了动手臂,仿佛想同叶剑英说话。叶剑英一时没有察觉,缓步走向房门。这时,毛泽东又吃力地以手示意,招呼叶剑英回来。当叶剑英回到床前时,毛泽东用一只手握住他的手,眼睛盯着他,嘴唇微微张合,似乎有话要讲,但已说不出话来了。

  (11)

  毛泽东为防止邓小平否定文革做所做的第三件事,是在思想上做的安排,这就是在全国掀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的运动。毛泽东搞这个运动,是试图让全国人民理解,他搞文革的初衷是什么。其实在文革初期,毛泽东就多次讲过他搞文革的初衷和目的,但当时人们的兴趣在“打倒”和“夺权”上,对于为什么要搞文革这个思想理论问题,反而没有人关注。

  因此,这次毛泽东向全国人民提出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他认为只要全国人民充分理解了他搞文革的初衷和意义,那么就可以自觉地抵制有人否定文革的企图。

  197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1975年5号文件《关于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通知》,该《通知》说:现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给你们,望你们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党外群众学习。

  毛主席的指示极为重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的“理论问题”指示,前面曾经提到过,主要内容是: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

  毛泽东还专门说:关于理论问题,要写文章,要春桥写这类文章。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

  毛泽东特别提出让张春桥写“理论问题”的文章,可见他对张春桥的重视。毛泽东知道,批判文章不能再让张春桥写了,这样得罪人太多,所以毛泽东把批判文章交给“梁效”写作组来写。而“理论问题”的文章,不是批判什么人,所以让张春桥来写,既可以增强张春桥的威信,又不会得罪人。

  1975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张春桥的署名文章《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这既可以作为张春桥的代表作,更可以作为毛泽东晚年思想的表现,因此这里用较大篇幅摘录一部分。

  张春桥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一文中写道:列宁反复地强调,“不对资产阶级实行长期全面的专政,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列宁的这些话,已经为后来的实践所证实。新的资产阶级果然一批又一批地产生出来了,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

  (12)

  这些人的出身一般都很好,几乎都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在组织上加入了共产党,又经过大学培养,成了所谓“红色专家”。但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篡夺了党和国家的权力,复辟了资本主义。这个“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历史经验,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仍然存在变修的危险。一切不愿吃两遍苦、受二茬罪的工人、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一切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一切不愿中国变修的同志们,都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这条基本原理: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决不能半途而废。

  不能否认,我们有些同志组织上加入了共产党,思想上并没有入党。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跳出小生产的圈子,还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圈子。他们对于无产阶级在某个阶段、某个领域的专政是赞成的,对于无产阶级的某些胜利是高兴的,因为这可以给他带来某种利益。

  而只要这种利益到手,他就觉得可以安营扎寨,可以经营他的安乐窝了。什么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什么万里长征第一步,对不起,让别人去干吧,我已经到站了,该下车了。我们劝这些同志:半路上停下来,危险!资产阶级在向你招手,还是跟上大队,继续前进吧!

  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随着无产阶级专政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资产阶级表面上也会装作承认无产阶级专政,而实际上干的仍然是复辟资产阶级专政。他们有时候“顺”着无产阶级,甚至装得比谁都革命,提一些“左”的口号,制造混乱,进行破坏。

  你要搞社会主义改造吗?他说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你要搞合作化、公社化吗?他说太早了;你说文艺要革命,他说演点鬼戏也无害;你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吗?他说这可是好东西,应当扩大。

  他们特别热心于利用我们的青少年没有经验,向孩子们鼓吹什么“物质刺激”像臭豆腐,闻闻很臭,吃起来很香。而他们干这些丑事的时候,又总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有些搞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的坏蛋,不是说他在搞“社会主义协作”吗?

  “你们要刮‘共产’风吗?”用提出这种问题的方式来制造谣言,是某些人最近使用的一种策略。我们可以明确回答:刘少奇、陈伯达刮的那种“共产”风,决不允许再刮。

  我们倒是请同志们注意,现在刮的是另一种风,叫“资产”风。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刮的“资产”风,对我们的危害最大。有的人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人已经发展到把一切都当作商品,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他们加入共产党,为无产阶级办事,不过是为了抬高自己这个商品的等级,不过是为了向无产阶级卖高价。

  (13)

  那种造谣要刮“共产”风的人,其中就有一些是把公共财产占为私有,怕人民再“共”这些“产”的新资产阶级分子,或者想乘机捞一把的人。这种人比我们许多同志敏感,我们有的同志说学习是软任务,而他们却本能地感觉到,这次学习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都是硬任务。他们也可能真的刮点“共产”风,或者接过我们的某一个口号,故意地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搞点什么名堂,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975年3月,张春桥在全军各大单位政治部主任座谈会上的讲话,更直白地说了一些问题。张春桥说:主席对这次学习理论问题抓得很紧,语录中特别选了马克思的一段话:“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的军队。”主席说:“中国的资产阶级难于造反,就是因为我们强大的军队。”

  主席还说:“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现在有的人把那股劲,用在打扑克和跳舞上了。我们主席这样高龄,《参考资料》两大本,天天都要读,文件批得很多。

  主席说:“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我们这个基础不稳固。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数,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不在工人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但他是跟着刘少奇的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

  这是主席在1969年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问题,但有一阵又恢复了。主席的话讲了,没有作用。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奖金,等等,1971年、1972年都有。不要以为主席说过了,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它有它的基础,到处都有。如果理论上不搞清楚,以为这些都是好的,分不清楚,他就跟着刘少奇那条路线走。

  主席说:“我们现在必须作战,从三个方面打败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思想上正确与错误,决定于理论,理论主要是讲思想问题。因为很多问题,理论上不搞清楚,政策上就要发生错误;思想上的错误就会变成政治上的错误,使资本主义大泛滥。

  我个人还有个意见:四届人大提出了一个很宏伟的目标,在本世纪末,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很强大,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这无非就是搞几千亿斤粮食、几千万吨钢。但如果我们把理论问题搞不清楚,就会重复斯大林的错误。他们是卫星上天,斯大林的旗帜落地。

  (14)

  毛泽东在做了“舆论”、“人事”、“思想”三方面的准备之后,在1975年初,决定把接班人的接力棒交给邓小平,让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不过毛泽东又做了一个布置,就是不明确邓小平在党内的地位排名。

  文革前中共党内的地位排名是十分明确的,文革一度打破了过去的“排名制”,在1969年的“九大”上,除了毛泽东和林彪之外,其他政治局常委都是按照姓氏笔画排列,没有进行排名。然而在1973年的“十大”上,“排名制”再次恢复。当时党中央有5位副主席,排名为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9名政治局常委排名为:毛泽东、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朱德、张春桥、董必武。

  1975年1月的十届二中全会上,选举邓小平为党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李德生辞去党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那么新当选的邓小平,在上述5名副主席中,以及在9名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几位呢?当时中央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1975年5月1日“五一节”,是中央领导人集体出面的一次排名亮相。当时新华社的报道如下: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今天满怀继续革命的豪情,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节日的首都,红旗飘扬,歌声嘹亮,竖立着高大的红色标语牌,上面写着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

  党和国家领导人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朱德、张春桥、姚文元、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华国锋、汪东兴、吴德、陈永贵、吴桂贤、苏振华、倪志福、郭沫若、徐向前、聂荣臻、陈云、……,同首都人民一起参加了节日联欢活动。

  这次“五一节”活动,毛泽东、周恩来、康生、都因病没有参加。根据这次新闻报道,邓小平在上述5位副主席中,排名最后一位;在8名政治局常委中(1975年4月董必武逝世),排名第6位,仅排在朱德和张春桥之前。而半年多后成为真正接班人的华国锋,此时在党内的排名只是第13位,而且还不是政治局常委。

  (15)

  在文革前,“党、政、军”三大权力的分配是:刘少奇主党,周恩来主政,林彪主军;刘少奇被打倒后,改为周恩来主政,林彪主军,而党务由周恩来和林彪共同主持;林彪事件之后,又改为周恩来兼主党和主政,叶剑英主军;1973年“十大”后,再次改为周恩来和王洪文共同主党,周恩来主政,叶剑英主军;1975年“四届人大”后,又成为邓小平兼主党和主政,叶剑英主军。

  邓小平在中央兼主党和主政,可是在党内的排名却是第6位,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考虑到5名党中央副主席当中,周恩来是半病休状态,康生是全病休状态,王洪文是“失宠”状态,只剩下2名副主席:叶剑英和邓小平掌握实权。从实权的大小来看,是邓小平大于叶剑英,可是党内排名又是叶剑英在邓小平之前,这就造成邓小平和叶剑英两人的权力交织,相互牵制,谁也无法独大。

  主持党务日常工作的大权,毛泽东早就交给了刘少奇,而主持政务日常工作的大权,周恩来一直没有交给过别人。不过此时周恩来因为健康原因,不得不把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大权,也就是主政的权力,交给了邓小平。自从周恩来当总理以来,这是他第一次交出国务院的大权。

  1975年2月1日,周恩来正式宣布“退居二线”。虽说他名义上还是总理,但国务院的事情,已经不再过问了。2月2日周恩来给毛泽东写信,正式提出他退居二线后的国务院人事安排。周恩来写道:

  1975年2月1日,国务院召开总理、副总理13人的常务会议,军委常务副主席叶剑英、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两同志列席。会议审定国务院各副总理分工如下:

  一、邓小平:主管外事,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

  二、张春桥:主管文化、教育;

  三、李先念:主管财政、贸易;

  四、陈锡联:主管国防工业和体育;

  五、纪登奎:主管劳动工资和干部调配;

  六、华国锋:常务,主管政法和科学;

  七、阵永贵:主管农业;

  八、吴桂贤:主管卫生和轻工业;

  九、王震:主管交通和供销;

  十、余秋里:主管计划和工业;

  十一、谷牧:主管建设和工业;

  十二、孙健:主管工业生产。

  (16)

  毛泽东圈阅同意了周恩来对国务院的人事安排,此后政府工作就开始由第一副总理邓小平主持了。邓小平一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搞“整顿”。关于这件事,后来邓小平在1984年10月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

  1987年10月邓小平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书记卡达尔时又说: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我们已经实验过一段。1975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1976年“四五”运动,人民怀念周总理,支持我的也不少。这证明,1974年到1975年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什么是“整顿”呢?所谓“整顿”,其实就是抓生产,用当时的话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巧妙地从毛泽东在1974年底到1975年初的一些讲话中,抽取出其中的“三项指示”,号召全党全国的工作,要以毛泽东的这三项指示为准绳,即所谓“三项指示为纲”。邓小平说:【一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有三条重要指示:第一,要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第二,要安定团结;第三,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条指示互相联系,是个整体,不能丢掉任何一条,这是我们这一时期工作的纲。

  后来国务院政研室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写了《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一文,该文写道:毛主席的这三项重要指示,不仅是当前全党、全军和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而且也是实现今后25年宏伟目标的整个奋斗过程中的工作总纲。

  邓小平这里说的毛泽东的第一条指示“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就是前面提到的毛泽东提出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邓小平名义上借用毛泽东的讲话,实际上办的是他想要办的事情,这就是抓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后来党史研究者们对“三项指示为纲”发生了一些争论:“三项指示为纲”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因为这“三项指示”,的确是毛泽东亲自做出的指示。

  但事实上,毛泽东发出这些指示时,都有它的背景和条件。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毛泽东的指示本身,而是谁来解释毛泽东的指示,谁有毛泽东指示的解释权。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毛泽东指示的解释权,他巧妙地片段引用毛泽东的话,变成他自己想要说的话。因此很多人认为“三项指示为纲”虽然引用的是毛泽东的原话,但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

  (17)

  在一年后的1976年,毛泽东特别批评了邓小平的“三项指示为纲”。毛泽东说: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

  不过邓小平后来又反批评毛泽东的观点,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

  邓小平一上任,就大胆地抓生产。1975年3月5日,邓小平在全国工业书记会议上讲话说: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大局是什么?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讲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听说现在有的同志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说什么“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这是大错特错的。

  现在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指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也要有个物质基础,不然怎么过渡到共产主义?各取所需,是要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嘛,这同“唯生产力论”是两回事。

  邓小平认为,抓生产的第一步是抓铁路。因为当时全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对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对小平说:怎样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分析的结果,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所以中央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敢动真格的,敢用被毛泽东批判过的物质刺激“赏罚”办法,来解决问题。邓小平说:要把闹派性的人从原单位调开,当然是调头头。闹派性的头头不服从调动怎么办?不服从调动不发工资。你的“行业”是闹派性,何必到我们这里来拿工资?总之,解决问题要有一点办法。

  邓小平的“赏罚”办法果然有效,铁路部门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全国铁路运输的形势迅速好转,严重堵塞的路段全部疏通,大部分铁路局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这个事实也使邓小平在中央和全国的威信大大上升了。

  邓小平解决了铁路问题之后,又着手解决钢铁问题。1975年5月,中央召开钢铁工业座谈会,邓小平在会上讲话。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敢于“管”工人。因为文革造反以来,领导干部都比较怕工人,对工人不敢管,工厂纪律松弛,无人管事,所以生产上不去。

  邓小平说:钢铁生产搞不好,关键是领导班子问题,是领导班子软、懒、散。现在,在干部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怕,不敢摸老虎屁股。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领导,不能怕这怕那。要找一些不怕打倒的人进领导班子,没有这一条,扭转不过来。

  (18)

  因此,我们首先强调要把领导班子的问题解决好,不光是冶金部,各个公司、厂矿、车间的领导班子,都要加强。要使领导班子一不软,二不懒,三不散,说了话大家都能听,都能指挥得动,都能领导起来。

  今年3月我在“全国工业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就有人说是“复辟纲领”。这种人是有的,你不要怕。只要我们有了明确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方针,事情就好办了。

  有的工厂纪律很松弛,职工可以上班,也可以不上班。哪能随便不上班,马马虎虎呢?不上班就不发工资,不干工作就叫他离开嘛!你既然不愿意工作,国家为什么还要照发工资呢?执行规章制度宁可要求严一些,不严就建立不起来。

  邓小平用“赏罚”办法来“管”工人,果然有效。经过1个月的整顿,到1975年6月底,全国钢铁生产的形势明显好转,钢的平均日产量超过了全年计划平均日产水平。

  在铁路部门和钢铁部门搞出成绩之后,邓小平又试图在全国推广他的经验。1975年8月,邓小平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邓小平提出的这一文件,后来由于毛泽东的不满意而未能下发。邓小平的经验,是用物质刺激的办法来发展经济,这也就是后来所谓的“猫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975年9月,邓小平又开始着手搞农业整顿。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调整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下发了关于发展养猪业的文件,强调不能把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一切也是试图用物质刺激的办法来发展农业。不过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还没有来得及见效就被“反击右倾翻案风”而中断。

  1975年10月,邓小平又开始把教育部门也列入整顿的行列。而教育部门一直是江青集团控制的部门,所以邓小平触动教育部门,不仅引起江青集团的强烈反弹,也引起毛泽东的警惕。1975年11月20日,毛泽东指示政治局开会,要求邓小平牵头,做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但遭到邓小平的拒绝。毛泽东立即决定停止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让他专管外事。这样,邓小平持续了近一年的“全面整顿”就停止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