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1964年12月27日)的会议散会前,毛泽东给众位高官留下一个猜谜题:“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你们自己去研究。”众高官当中,悟性比较好的人,当场就猜出来了;悟性差一些的人,一时还猜不出,其实,搞政治最重要的是靠悟性,悟性这个东西还真是无从学起的。那些悟性差的,猜不出,于是就纷纷去问组织会议的邓小平。邓小平当然是一个很有悟性的人,早就猜出了毛泽东的谜底,但这个谜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邓小平无法告诉他们,只好装傻,支支吾吾应付着说:“主席不是说了嘛,自己去研究啦。”他费了好些力气,才把那些悟性差、好奇心重的高官打发走了。
邓小平心中怨言升起:本来好好的会,让主席这么一“搅”,可苦坏我这个会议组织人了。邓小平找到刘少奇,抱怨说:“主席的情绪太大,讨论会开成猜谜会了。明天的会议还是劝他一下,别让他再参加会议了,让他好好地休息休息。否则这次会议的精神还是定不下来。”
刘少奇一听,暗中喜欢这个小平,总是与他不谋而合,不过故意作出一个无奈的手势,说:“那得你去和主席讲,我去讲还是会出问题的。”
去跟毛泽东说,请他不要来开会,这可是得罪人的事啊。这种得罪人的事,要是换了别人,肯定是不愿去的。不过邓小平不一样,他这个人不仅悟性好,胆子也大,不怕得罪人,不仅有叛逆的性格,而且叛逆得精彩。邓小平真去找毛泽东了。
邓小平来到毛泽东的住处,看到毛泽东的情绪似乎还不错,于是鼓起勇气,用最恭敬的语调,微笑着对毛泽东说:“明天的会议,只是讨论一些具体的事情。听说主席您感冒了,如果您身体不舒服,就不必来了。会议结束后,我会把结果向您详细汇报的。”
邓小平长相平平常常,与“小平”这个再平凡不过的名字一样,他的最大特征就是个头矮。邓小平身高152厘米,与当时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165厘米相比,其实也不算太矮。只是邓小平的头偏大,与整个身材比起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就越发显得个头矮小。邓小平站着跟别人讲话,不得不抬头昂视,看上去姿态很谦虚。特别是他那张娃娃脸上,一双眼睛大而下斜,好像永远在微笑。邓小平的矮小身材加上娃娃脸,不管他说出什么话来,总是让人对他恨不起来。
毛泽东与邓小平
中共三巨头都是高个子,毛泽东的身高没有确切数据,大约172~175厘米(维基百科给出的是180厘米),刘少奇约172厘米,周恩来约170厘米,邓小平和他们站在一起,就显得太矮了一些。邓小平即使是坐着,也明显地比毛泽东矮了半截,越发使毛泽东大有俯视晚辈的长者心态。劝说毛泽东不要参加会议,这等于就是变相的“逼宫”。可是这句“逼宫”的话由邓小平这张娃娃脸的嘴里说出,就显得不那么反感了。
(2)
毛泽东听完邓小平的话,心想:“这个小平,个子小,胆子倒不小,居然有勇气到我面前来‘逼宫’。”邓小平的大胆,反而让毛泽东对邓小平有了几分好感,因为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毛泽东也没有生气,坦然地反问说:“你不想让我说话了,是不是?”
邓小平没有回答,脸色依旧挂着天然的微笑,等于是默认了毛泽东的话。他知道毛泽东一旦看穿你的心,越狡辩就会越令毛泽东生气,恭敬不如从命。毛泽东脸上也轻松地微笑着,说:“我可以告诉你,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你们请我来,我未必就来;你们不想让我来,我偏要来!”
邓小平走后,毛泽东脸上的轻松笑容顿时消失,那是装出来的轻松,他不能在邓小平面前丢面子。此时毛泽东的心情非常沉重,自从他1943年当上党主席以来,至今已有31年了(此处计算有误,应是21年)。在这31年中还从没有人敢跳出来“逼宫”,请他不要参加会议。不过就像毛泽东的口头禅“新生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今天邓小平的“逼宫”,对于毛泽东来说,也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一时间还适应不了。
毛泽东知道,邓小平“逼宫”的后台是刘少奇,他们想把毛泽东当成一个死去的祖先,供在高阁上的神庙里,给他浑身涂上金粉油彩,很好看,但不管用。他们不想让毛泽东过问政事,更不想让毛泽东参加党中央会议。
1960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是毛泽东的滑铁卢。这次会上,由于国民经济已经到崩溃的边缘,毛泽东只得交出所有的党政大权,只保留军队中的权力,退居二线。此后党中央由刘少奇主持,国务院由周恩来主持。从1960年8月到1963年,毛泽东基本不过问政事,很少参加会议,所以与刘少奇没发生什么矛盾。今年,也就是1964年,毛泽东从高阁上的神庙里走出来,多过问了一些政事,多参加了一些会议,就与刘少奇主持的党中央发生矛盾了。刘少奇感到毛泽东有从“二线”回到“一线”的企图,所以他要把毛泽东这尊神,再请回到神庙里,不让他回到人间。
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选择有两个:第一个选择是让步,满足刘少奇他们的要求,不再过问政事,退回到他的神庙里接受贡拜,做一个有地位但没有实权的太上皇。第二个选择是斗争,打出神庙,打倒刘少奇,重新回到“一线”来领导共产党,重新统领中国的一切大权。
第一条路无疑是平坦的、舒适的、轻松愉快的。此时毛泽东已是71岁的老人,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毛泽东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是坐享清福的时候了。以毛泽东的地位,在物质上可以说达到了要什么有什么的地步,只要他退居二线,可以去游遍天下名山名水,吃遍天下美食美味,吟诗作词,赏月观花,“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开心就怎么开心,享尽天下之福。
(3)
第二条路则是艰险的、曲折的、惊心动魄的。一个71岁的老人,再去进行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恶斗,有必要吗?要斗争,就有可能失败,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万一斗争失败,毛泽东就会失去现在所有的一切;即使是斗争成功,毛泽东又能得到什么呢?从物质上来说,毛泽东的斗争成功,也不会得到比他现在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毛泽东的斗争目的,不包含发财欲望;从地位上来说,毛泽东已经是中国官位最高的人,毛泽东的斗争成功,也不会使他的官位更高,所以毛泽东的斗争目的,也不包含升官的欲望。
对于一般的凡人来说,争权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升官”和“发财”。如果一个权力,需要拼个你死我活来争夺,而这个争到的权力又没有升官发财的功效,似乎只有傻子才会去争夺这样的权力。对于毛泽东来说,他已经是终身主席,如果他做出“让步”的选择,退居二线不再过问政事,可以保证他终身有“中国首富”的物质待遇和“中国第一伟人”的名誉地位。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毛泽东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又何必再去争权呢?
但毛泽东依然做出了“斗争”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呢?《水浒传》里有一个好汉鲁智深,有一种天生的“侠义”性格,对强者欺负弱者的事情“看不下去”,忍不住要跳出来打抱不平,尽管这个打抱不平对鲁智深自己没有任何的“好处”。鲁智深的这种“侠义”性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可爱但又最可怕的一部分。
毛泽东也是天生的“侠义”性格,他把地主剥削农民,资本家剥削工人,看成是强者欺负弱者一样,是不能容忍的、看不下去的。一旦让他看见了,他就忍不住要跳出来打抱不平。在毛泽东退居二线的这些年,刘少奇在农村大搞“三自一包”的资本主义试点,这就让毛泽东“看不下去”了。毛泽东认为,刘少奇他们这么搞下去,中国就要变成一个“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复辟过去那个劳动人民被欺压的“旧社会”。毛泽东这种天生侠义心肠的人,本能上就反感“人压迫人”的不平等社会,他忍不住要跳出来替他心目中的弱者,也就是劳动人民打抱不平。
鲁智深的性格,使他不可能对恃强欺弱的行为袖手旁观。毛泽东也是一样,他的性格,也使他不可能对刘少奇的资本主义路线视而不见。毛泽东天生就不能平平安安地坐在家里享清福,他自己也承认,说:“我就是好斗嘛。”不过毛泽东的“斗”,和鲁智深的拳打镇关西一样,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斗”,而是为了他自己心目中的“伸张正义”。
(4)
鲁智深只知道用拳头“行侠仗义”,而毛泽东不是那种鲁莽之人,他要用智慧来赢得这场斗争。首先毛泽东要维护自己说话的权力,尽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敢“剥夺”毛泽东说话的权力,但毛泽东讲话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化了。毛泽东的讲话,第一步被“屏蔽”,第二步被“淡化”,第三步就成为无用的“废话”。
这样的情况,近来又进一步“恶化”了。刘少奇在会上频频打断毛泽东的发言,“不让”毛泽东讲话;邓小平又公然来劝告,“不让”毛泽东去开会。毛泽东感到,再不抗争的话,他的话语权真的要被剥夺掉了。于是,毛泽东叫汪东兴过来,对他说:“你去给我找一本《宪法》来,我要用。”
汪东兴跟毛泽东这么多年,从来没见毛泽东对《宪法》感兴趣过,一时没搞懂毛泽东的意思,问:“是我们自己的《宪法》吗?”
毛泽东没好气地说:“当然是我们自己的《宪法》,再把《党章》也找来。”
汪东兴赶紧找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毛泽东认真地读起了。说实话,毛泽东对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来就没读过。本来毛泽东就不相信法律,他曾说:“中华五千年,从来没有宪法,也没见损失什么嘛!汉唐强盛,有宪法吗?可我们有不少同志迷信宪法,以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我从来不相信法律,更不相信宪法,我就是要破除对宪法的迷信。国民党有宪法,也挺当回事,还不是被我们赶到台湾去了吗!我们党没有宪法,无法无天,结果不是胜利了吗!”
很多事情的发展都具有讽刺性。现在,毛泽东居然在那本被他所蔑视得一文不值的《宪法》中,寻找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依据。毛泽东拿起床头放着的大号圆头放大镜,仔细地查找起《宪法》来,真的找到第八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接着在《党章》中,毛泽东也找到了关于党员个人权利的论述。于是毛泽东准备好这两本书,准备在明天的会议上,把这两本书作为他与刘少奇斗争的法律依据。
12月28日的会议开始了,刘少奇依旧早早来到会场。昨天邓小平向他汇报了毛泽东的回答,刘少奇深知毛泽东的性格,既然他说“偏要来”,那肯定是要来的,而且要来和自己“大干”一场。刘少奇暗暗做好心理准备,他甚至希望毛泽东蛮不讲理地“骂”他一通。如果毛泽东这样做,众高官会厌恶毛泽东的霸道,大家反而会同情刘少奇,支持刘少奇,这样刘少奇的胜利,就会更向前迈进一步。
(5)
不出刘少奇的预料,毛泽东按时到场了。不过今天毛泽东进场的时候,大家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因为毛泽东的手里,居然拿着两本书。毛泽东参加会议,从来都是潇洒地甩着两只空手来的,即使是需要文件,也有秘书代劳,用不着毛泽东亲手拿。今天毛泽东居然破天荒地亲手拿了两本书来开会,那是什么书呢?众人都往毛泽东手上看。毛泽东可能也看出了众人的心思,一张大手掌遮在书上,别人看不见书名。
毛泽东来到他的第一把交椅,对起身相迎的周恩来点点头,对身边的刘少奇看也没看。刘少奇当然不会在意毛泽东的眼色,在某种意义上,毛泽东的这种态度反而提高他的身价呢。毛泽东坐下之后,刘少奇也跟着坐下来,并在话筒上说:“请主席主持会议并讲话。”
毛泽东坐下后,先扫视一下众高官的面部表情。昨天毛泽东给众高官留下的“谜题”,是大有深意的。毛泽东的第一个谜题“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它的谜底是:“刘少奇已经从毛泽东那里独立出去了,形成两个独立的王国,毛泽东王国和刘少奇王国”。毛泽东的第二个谜题“你们自己去研究”,它的谜底是:“你们这些人好好研究一下,是选择加入毛泽东王国,还是选择加入刘少奇王国,赶快表态,赶快站队吧。”
毛泽东出这道谜题的用意,就是要督促那些越来越油滑的高官们,赶紧出来表个态,不要再观望了。毛泽东把目光扫向众高官,被毛泽东目光扫到的人,都不敢正视毛泽东的目光,赶紧把眼睛转向自己手中的文件。这些高官们,有些昨天在当场就明白了毛泽东谜题的意思,那些当场没有明白的,问来问去,最后也都明白了毛泽东谜题的意思,知道毛泽东要催促他们表态。但他们还是不想表态,大家依然保持中立的态度。
毛泽东也看明白了,他昨天用谜题来催促没起什么作用。这些高官的官位越来越高,革命激情却越来越低,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想再跟着毛泽东“干革命”了。毛泽东从会场的形势看出来,今天的斗争,自己是少数派,是一场凶多吉少的斗争。毛泽东本想在会议一开始就抛出那两本书,但现在他要慎重,不能乱来。毛泽东也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他努力克制自己,不要被心中的怒火所左右。
毛泽东用心平气和的语气开始讲话,说:“关于社教运动的性质,有三种提法:1、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2、党内外矛盾的交叉;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前两种提法较好,还是第三种提法较好?”
毛泽东有意停顿了一下,希望有人出来发表意见,但众高官的眼睛紧紧看着毛泽东,嘴却不肯开。毛泽东只得继续说:“我们常委会谈过,也跟几位地方的同志谈过,恐怕还是以第三种提法较好。因为我们这个运动,它的名称叫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叫‘四清四不清’教育运动,也不是什么‘党内外矛盾交叉’的教育运动。后一种提法较适当,因为它概括了问题的本质。我们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6)
众高官依然是一片洗耳恭听的姿态,没有人出来发言,更没有人表明自己的立场。毛泽东心中的“火”窜了上来,提高声音说:“我看有些同志所说的那些矛盾,都没有牵涉问题的本质,也没说明问题的根本性质。说到底,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忘记这点,就是欺骗人民。我看有些同志是在为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说话,他们要把斗争的方向搞乱,混战一场,最后来一个浑水摸鱼。”
毛泽东火气上来的时候,自己也控制不住,他越说声音越大,那个湖南腔越说越难辨认:“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讲的,什么‘四清四不清’的问题,什么‘党内外矛盾交叉’的问题。你们要善于抓住一切问题的‘纲’,这个‘纲’就是阶级斗争!”
自从1962年以来,毛泽东是凡开会必讲阶级斗争,今天也不例外,毛泽东继续说:“我们要承认阶级斗争是长期存在的,资本主义是可能复辟的。如果我们的儿子一代搞修正主义,走向反面,虽然名为社会主义,实际是资本主义,我们的孙子肯定会起来暴动的,推翻他们的老子,因为群众不满意嘛。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一听毛泽东又谈起“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阶级斗争,很多高官脸上不免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痕迹。毛泽东看到这些,冷笑一声说:“有的人认为我的话是老生常谈,不那么想听了,他们以为自己的翅膀已经硬了,可以丢掉我这把刀子了。我可以让步,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不让我让步!”
毛泽东最后这句话,简直就是怒吼了。这是自从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久违的怒吼,会场上顿时一片寂静。毛泽东也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有点失控了,他向台下的众高官看去,那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惊讶,面无表情,反而折射出有一种“终于等来了毛泽东的怒吼”的预见感。毛泽东心中大为不快,意识到这个话题不该再谈下去了,于是转开话题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好话,坏话,正确的话,错误的话,我们都要听嘛。特别是对那些反对的话,更要耐心听嘛,要让人把自己的话说完嘛。有那么一些同志,天天说讲民主,天天又不讲民主。讲民主是叫别人讲民主,到了自己就不讲民主了。”
毛泽东说到这里不说了,让别人发言。众高官以为毛泽东还要雷霆震怒下去,没想到毛泽东这么快就熄火了,让众高官放心下来。于是众高官继续发言,大家都小心地避开有关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敏感话题,继续保持中立。
(7)
到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刘少奇问毛泽东是不是还有话说,毛泽东说:“我是没有话了。如果还要讲几句,就是请你们回去找《党章》看一下,《宪法》第三章也看一下,那是讲民主自由的。《宪法》八十七条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比如我们这些人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如果算的话,那么有没有言论自由?准不准许我们和你们讲几句话?”
毛泽东举起《宪法》,又举起《党章》给众人看,众人这才知道毛泽东今天拿来的两本书是《宪法》和《党章》。毛泽东举起《党章》说:“《党章》100页到104页,你们去看一看。不要犯法呀,自己通过的,又不遵守。一个不准我开会,一个不准我讲话。为什么剥夺党章、宪法给我的权利?”
毛泽东最后拿出这个杀手锏,不点名地怒斥“邓小平不准我开会”,“刘少奇不准我讲话”,毛泽东以为这样会赢得一些高官的义愤或者同情,毕竟毛泽东是“有恩”于他们的,他们或多或少地得到过毛泽东的提拔和重用。可是毛泽东失望了,他的杀手锏没起作用,没有人站出来替毛泽东打抱不平,没有人站出来捍卫毛泽东说话的权利。
毛泽东见高官们都不说话,再逼问一句:“同志们有话没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要耽误你们的时间,我又变成个官僚主义!”
会场还是一片寂静。连那个永远给他面子的周恩来,今天怎么啦,也抿着他那棱角分明的嘴唇,像是狠了心,不说话了。毛泽东今天的战斗,全盘皆输了!
刘少奇当然是大喜过望。这两天毛泽东各种手段都用出来了,可是众高官中除了陈伯达,没有一个公开支持毛泽东的。看来毛泽东已成了孤家寡人,再也号召不起人来了,刘少奇战胜毛泽东似乎是指日可待的。
按照这次会议的日程,今天是会议的最后一天。刘少奇乘着胜利的东风,也不和毛泽东商量,就通知参会的高官们散会,并发出了会议的决议,就是所谓的《十七条》。
当晚,江青请陶铸夫妇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现代京剧《红灯记》。演出前,陶铸夫妇在休息室里遇到毛泽东,陶铸无意中向毛泽东提起散会的事,因为陶铸并不知道刘少奇没有通知毛泽东就散会了。
陶铸曾志夫妇与女儿陶思亮
毛泽东得知散会的消息,震惊了:“什么?会开完了?我还没有参加呢,就散会了?”
不管怎么说,毛泽东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可是刘少奇居然不通知他这个主持人就散会了,可见刘少奇根本没有把毛泽东放在眼里。毛泽东气得骂出声来:“有人就是要往我头上拉屎!我虽退到二线,还是可以讲些话的嘛!”
毛泽东气得又问陶铸:“开会的人是不是都已经走了?”
(8)
陶铸暗自懊恼不该与毛泽东说起这些事情,不过也不敢乱说,只好照实回答说:“有的走了。”
毛泽东想也没想,当即做出一个鲁莽的决断,斩钉截铁地命令陶铸,说:“告诉他们,走了的赶快回来,继续开会。”
毛泽东很快就后悔他这个在气头上做出的鲁莽决断。因为他跟刘少奇的这场战斗,既然已经满盘皆输了,就不应该再战下去了。继续再战下去的话,还是照样输。可是毛泽东的自尊心,毛泽东的面子,又让他不得不做出这么一个错误的决断。
毛泽东不管怎么说,名义上还是党中央主席,他的指示还是有法律效力的。刘少奇马上有条不紊地指示中央办公厅,按照毛泽东的意思,通知那些已经回到当地的全国各地的高官们,再到北京来接着开会,继续讨论“四清”问题。刘少奇心中暗喜,毛泽东这样蛮干,打击面就不是他一个人了,而是全中国的高官们。毛泽东把全中国的高官都招来为他们两个人的争吵“陪绑”,一定会让这些人反感,进一步远离毛泽东。
果然,那些已经回家的高官们,忽然又接到中央办公厅的通知,让他们回北京继续开会。这些人抱怨起来,这次会议花了两个星期,总算搞出一个决议《十七条》,现在又说《十七条》作废了,要重新再搞一个决议,这不是胡闹嘛。这些人心里都埋怨毛泽东:“你和刘少奇吵我们不管,但不要把我们也陪绑进去。毛泽东退居‘二线’有的是时间,而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人都忙得很,哪有时间‘陪’你跟刘少奇吵架呀!”
1965年元旦后,心中埋怨很大的全国各地的高官们陆续回到北京,继续开会。毛泽东也明白大家心里对他有气,要真正的赢刘少奇已经是不可能了,他现在唯一的能够赢的,就是赢一个“面子”。于是毛泽东破罐子破摔,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架势,非要会议决议按照他的主张写,非要刘少奇做自我批评,要不然就不散会。说白了,毛泽东就是要争一个面子。
高官们也看出来毛泽东是在面子上过不去,非要争个面子不可。于是大家都去劝刘少奇,让他委屈一下,顾全大局,向毛泽东做个自我批评,结束这场争吵。然而刘少奇态度却十分固执,不同意自我检讨,说:“如果我工作做错了,当然要检讨。你们说说看,我工作什么地方做错了?如果没有错,为什么要检讨?”
大家继续劝刘少奇:“你就不要跟主席一般见识了,他大概是人老了,糊涂了,你就让着他一些吧!”
(9)
刘少奇还是不同意检讨。最后军界元老朱德和贺龙出马,亲自出面劝刘少奇:为了全党的利益退让一步,向毛泽东做个口头检讨,结束这场争吵。其实刘少奇就是要等军界元老出面之后,再做出让步。因为他这时让步,等于给军界元老们一个很大的面子,刘少奇当然知道中国人对“给的面子”是一定会回报的。这对他今后加强对军队的影响力是大有好处的。于是刘少奇痛快地答应朱德和贺龙:我马上向毛泽东做自我检讨。
朱德和贺龙看别人劝不动刘少奇,自己一说刘少奇就听了,果然感到很有面子,对刘少奇也很有好感。后来朱德在1965年还提出建议说:“今后可以让少奇同志指挥军队。”
1965年1月13日,刘少奇召集周恩来、邓小平、彭真、贺龙等重镇高官17人,开了一个党内民主生活会。刘少奇带头作自我批评,检讨自己对毛泽东“不够尊重”,以后一定注意维护毛泽东的威信和党的团结。周恩来参加了会议,但他还是和以往一样,严格保持中立。毛泽东则派陈伯达代表他来参会。
第二天的会议上,刘少奇当面向毛泽东检讨说:“我对主席不够尊重”,并声明今后一定注意维护毛主席的威信和党的团结。高官们对刘少奇这种高姿态的顾全大局做法,都表示满意。然而毛泽东听了刘少奇的检讨,心里又有一股“火”起来了。如果刘少奇检讨说:“主席的看法对,我的看法错了”,这还有认错的意思,刘少奇却说“对主席不够尊重”,这能算是认错么?毛泽东没好气,当场就把刘少奇的话顶回去,用他的一贯拔高手法说:“这不是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问题,在原则问题上,我是从来不让步的。”
之后刘少奇不再与毛泽东争论,完全按照毛泽东的提法,重新制定了新的会议决议《二十三条》,下发全国,终于结束了这场毛刘的争吵。对于刘少奇来说,按照毛泽东的意思制定《二十三条》,不过是给毛泽东一个面子,执行的大权在刘少奇手上,具体怎么做还是由刘少奇说了算。
毛泽东在这场争吵中,只是勉强赢了一个面子,而实质性的“里子”,都让刘少奇赢了。毛泽东首先在风度上就输给了刘少奇,让刘少奇赢得一个顾全大局的好名声,赢得了高官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这次真的中了刘少奇的“气走毛泽东”之计,今后很难再参加刘少奇主持的党中央会议了。
这个理由是简单的:如果毛泽东参加会议,对刘少奇的意见全部赞成,这会让毛泽东的自尊心受不了,不符合毛泽东的为人;如果毛泽东在会议上反对刘少奇的意见,刘少奇倒也不会再跟毛泽东争辩了,而是摆出一副“顾全大局”的高姿态,在风度上把毛泽东比下去。这样一来,众高官倒觉得毛泽东心眼狭小,更让毛泽东没有面子。
(10)
今后毛泽东如果再参加刘少奇主持的党中央会议,赞成刘少奇,让毛泽东没面子;反对刘少奇,也让毛泽东没面子,因此对于毛泽东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参加会议,正好达到刘少奇“气走毛泽东”的目的。事实上,1965年一年中,毛泽东没有参加过一次刘少奇主持的中央会议,这让刘少奇十分开心,感到他这个小媳妇终于熬成婆了。1965年夏,刘少奇的心情很好,难得携全家一起游览了北京玉泉山。这也是刘少奇与九个孩子,及妻子、岳母的最后一次温馨的家族活动,在刘少奇孩子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1966年,按照计划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本来准备在1961年召开,当时因为“三年自然灾害”,把会期推迟到1966年。刘少奇计划在1966年的九大上,把毛泽东推上“名誉主席”的地位,自己真正成为党主席。但是刘少奇这个计划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军队仍然牢牢控制在毛泽东手中,所以怎样弱化和分化毛泽东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成为刘少奇计划的重点。
刘少奇的合伙人邓小平,在军中有一定影响力,军界元老朱德已经表明支持刘少奇,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和总参谋长罗瑞卿,也与刘少奇关系友好。但是这些人加起来,还是抵不过国防部长林彪一个人在军中的实力,所以刘少奇就看上了另一个人:已经失足的彭德怀。
当年反对毛泽东的大跃进,第一个是周恩来,第二个彭德怀。毛泽东的大跃进错了,那么就说明反对大跃进的周恩来和彭德怀是对的,特别是彭德怀因为反对大跃进,被打成“反党集团”,因此很多人对彭德怀抱不平,党内有一股为彭德怀平反的呼声。一旦彭德怀平反,回到军队工作,他在军中的影响力不亚于林彪,而且肯定是反毛泽东的,这样刘少奇就不用怕毛泽东了,毛泽东的彻底退休也就会成为定局。
彭德怀还在北京郊外的挂甲屯默默无闻地侍弄菜地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成为决定刘少奇和毛泽东命运的关键人物。为了给彭德怀的平反制造社会舆论,在刘少奇掌控的宣传领域里,《海瑞罢官》等借古喻今、间接为彭德怀喊冤叫屈的作品也就登场了。
毛泽东尽管输了这场斗争,但他绝不会气馁,按照他的口头禅:“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栽一个跟头算不了什么。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毛泽东重整旗鼓,重新调整作战方针,精神抖擞地投入下一场与刘少奇的斗争。【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