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佛教知识(4)诗歌中的佛教因素

(2017-12-24 09:56:22) 下一个

                                   

 

  诗歌中的佛教因素

 

 

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十分巨。它首先推动了古体诗向律体诗的发展,尤其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佛教禅宗思想,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和渗透,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面貌更加多姿多采。

  
  什么是禅宗呢?它是佛教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其特点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透过自身修证一定要读经,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也无须刻意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凭自己亲身感受去悟道,认识事物真正面目

 

关于禅宗的特点,有这样一则故事:

 

 历史上,禅宗五祖弘忍欲用偈语 佛语中的颂词选择衣钵传人

  一直被众人看好的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的肉体如同菩提树(释迦牟尼当年觉悟的树),我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镜台。弟子要时时不断地检查自己,不让尘埃遮蔽光明的本性。因为语言通俗、诚恳,充满客观唯心主义,所以被后代称为北方“渐修派”鼻祖。

 

 

 正在厨房中忙碌的杂工惠能当时还目不识丁,听到神秀的颂词之后,委托他人这样应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智慧而并非具体的树镜子的明亮不能与心境的纯洁相提并论。本来就虚幻飘渺、万物皆空,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这就是“见性成佛”的“顿悟派”代表慧能对禅宗的理解。

 

慧能菩提本无树_手机壁纸_电脑壁纸_桌面壁纸【图客网】

 

 禅宗五祖十分欣赏慧能对禅宗主观唯心主义的感悟,因此传衣钵给慧能。

 

唐代禅宗兴起,一些谈禅、参禅著名诗人,喜欢用精炼的笔触表达人生理想,故引领入诗,造就唐代诗人特有的趣。

 

为什么禅与诗会如此“联姻”呢?这是因为:禅与诗都要有内心的体验,都用形象化的语言阐明玄妙深奥的道理,都追求言外之意。宗教实践和诗歌创作实践的共同特点成为禅和诗相互沟通的桥梁。唐代禅僧积极和诗、吟诗,也乐意奉佛参禅,禅与诗得以相互甚至教道禅宗语录直接进入诗歌既为诗歌的创作开劈了新路,又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禅对诗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禅理,二是禅味入诗。

 

禅理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深刻的辨证思维。如苏轼(1037—1101)的《题西林壁极富禅理,是代表: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它山岭绵延;从侧面看庐山,它山峰高俊。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模样我为什么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呢?原因是自己在庐山中。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俗语:灯下黑。

 

诗人通过精炼通俗的概括,总结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就是禅宗“彻悟言外”的奥秘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只局限于具体的狭小范围,不会从各个角度统观全局,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不可能全面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探究奥妙

 

另外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都富于哲理和智慧,深刻的辨证思维,千古流传。

 

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禅味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往往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境。这些诗写佛寺山居幽深、洁净,或写山林风光超凡脱俗,表现出作者超然物上、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味诗的代表应该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他生平信佛,素服长斋,仰慕崇拜佛教名人维摩诘居士,他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王维的山居秋暝míng 是这样写的: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míng):日落,天色将晚:空旷,空寂。:刚刚。

 

: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huàn):洗涤。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实亦自指。:居。

 

这首诗的字面可以这样理解: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cóng ,水流的样子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踪影空山两字点出此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想而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cóng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无瑕的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寄托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代明志,随意洒脱。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确实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确非我们一般人所能企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人和政通同时也从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巧,用笔不露痕迹。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觉得山中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追求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另一首鹿柴zhài》诗这样写

 

空山不见人,

但闻响。

返景(yǐng林,

复(照青苔tái  上。

 

:栅栏;:只;:听;返景夕阳返照的光。古时同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这诗是依照禅宗的“返照”、“空寂”的理,通过描绘鹿柴深林的空寂和落日微光返照的傍晚景色,表现寂静无常的心境。

 

这两首王维的诗,下笔均为“空”字,寓意“空灵远大,无所不含。”与佛经里一空万有真空妙有的禅理息息相通。

 

  若从哲学的角度考虑,杯子只有“空”才可以装水,房子只有“空”才能够住人容器只有“空”才具使用价值“空”的可能和前提

 

  禅宗将这个道理加以提炼,认为透过事物表象,对本质的领悟,对哲理的感知是人对表象的挣脱,进而达到一种不受表象影响而去思考认知外界的思维境界。所以,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为什么诗有禅味、禅能入诗的原因

 

在中国诗史上,王维是以诗佛著称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后人评价他的诗歌似禅入禅。在盛唐繁荣的诗坛上,诗人王维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对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外如王维的鸟鸣涧jiàn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

 

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沉睡的山

 

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木兰柴(zhài

秋山敛余照,

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

夕岚无处所。

 

敛余照:收敛了落日的余晖。

彩翠:鲜艳翠绿的山色。

夕岚:傍晚山林的雾气。

无处所:飘忽不定

 

秋日的山顶衔着半轮残阳,很快只留下一抹余辉,晚霞把金光涂抹在每一片树叶上,闪烁鲜亮,展露着秋天山林中斑斓的艳丽。在夕照中,倦飞的鸟儿鼓动着翠羽,鸣叫着互相追逐遁入山林,没入飘忽不定的山岚之中。

 

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专注目标中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来表达出事物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

 

这些诗仅写一物、一景就创造了一个空、寂 、闲、静的意境。这种意境是诗人在走进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接触后的感悟这也正是禅宗的人生处世态度的形象表达。

 

其他的,唐代诗人孟浩然柳宗元等大家,他们的诗歌语言典雅,其作品中多出现佛理与情景交融的智慧,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到了宋代,禅宗继续流行,一些诗人与禅交往甚密,奉佛参禅成风。王安石 (1021—1068),中年后倾心佛教,晚年舍宅为寺。他的许多诗篇,都是表达人生如梦,流露出内心空漠的时代伤感。这里就不再一一评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