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宋陵故事(10)包拯墓

(2017-12-23 15:29:19) 下一个
 
包拯墓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宋真宗咸平2年(公元 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 甲科进土。曾任建昌、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累迁监察御史,又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1年),为枢密副使。治平二年(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终年63岁,赠吏部尚书,谥(shì 授予加封)孝肃。
  
        包拯病逝世后葬于巩县宋陵区,即城南4公里的芝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靠青龙山,西临洛水,南望嵩山,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包拯墓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杨、刘二后妃陵。包拯墓座北向南,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整个墓区属永定陵范围。
    
       包公一生俭朴。做官后,居处日用、衣服、饮食如常人。不搞特殊,不受贿赂,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他要求后代子孙,做官如贪赃卖法,不得归家,死后不能入祖坟。即:包姓子孙,必须清正廉洁;如果忘记祖训,就不要姓包。
 
        他不怕权贵,不徇私情,坚持正义,为民请命,数百年来,在人民心中竖起巍巍丰碑。历代的小说、戏曲中,以他为原型塑造了许多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清官廉吏的化身,人称“包青天”。
 
        在封建社会的宦海中,包公能够如此廉正,确实难能可贵。直到今天,人们称道廉吏,还是以“包青天”相称。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盗,盗洞敞开,石刻倒地。建国后经多次修葺,如今旧貌新颜,如织的游人都不愿错过感怀“包青天”的机会。
 
  包公墓东北约十米的地方,原有一个水池,叫蛤蟆洼,传说是包公的砚台池。地处缺水的黄土之内,终年干旱少雨,而此水池却不干涸,清澈见底,象征着包公的清正廉洁。池里蛙声长鸣,似不断为百姓鸣冤叫屈。该水池在后来的“农业学大寨”中被填平了,如今这块地里尚能捡到不少蚌壳,但水池却永远消失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