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忆海拾贝(6) 外出参观长见识

(2017-12-16 12:35:12) 下一个

 

  6. 外出参观长见识

 

     见到今天的莘莘学子为学习疲于奔命,就有了回忆我中学时代学习情结的强烈冲动,因为那时的学习有劳有逸,根本不成为负担。

 

    我所经历的初中生活是每天正课7~8节,早读和夜自习都由学生自由掌握,你可以读语文,他可以背英语,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教师偶尔才到教室转上一圈,绝不盯在学生后面亲自“督阵”。记得我们作业完成后,经常玩得游戏就是在彩色的地图册上找偏僻生疏的国外地名。那时的主科数学不像今天两节连排,一节讲,一节作业辅导,把上午的黄金时段据为己有,教师唯恐学生不懂,学生处处依赖教师。而是主科副科一律平等,只给一节,教师当堂既要授业解惑,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如果当节完不成作业,学生就要抽机动时间弥补。在记忆中,我的代数作业大多是在中午的干馍配凉水中完成的。

 

    说到课程设置,我们是首批改俄语为英语的学生。英语课只讲授不考试,有兴趣的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而我连入门的第一册都没掌握,至今想起令人羞愧。这是我用终生遗憾悟出的真理——强制性学习也有其合理性。

 

    当时的学校一方面用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激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知识,报效祖国;另一方面也不断利用诸如“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古训设立靶子让我们口诛笔伐,防止学生走个人奋斗的白专道路,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多种形式开阔我们的视野,塑造受教育者的世界观。我当时经历过的有:清明节给烈士扫墓,请老红军、老革命到校讲传统,邀请毕业生回校传帮带,参观地主康百万、官僚刘镇华(字雪雅)庄园,游览名胜北魏石窟寺。至于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我们更是屡干不鲜。

 

    我最感兴趣也是最有收获的,是外出参观中的所见所闻。

 

    康百万庄园、石窟寺、刘镇华庄园,从南至北依次座落在伊洛河西北岸。我们前往参观时,往返都要从伊洛河上乘船,这就让我对“河”与“船”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我家乡的河流都是季节性的。暴雨来临时,洪水似脱缰的野马毁堤决堰,横冲直撞;雨过天晴,它立刻失去了桀骜不训的威风,由浊变清后两日内便销声匿迹。所以,我自小对“河”的印象就是干涸的布满大大小小鹅卵石的山谷,与鸭戏鱼游的潺潺流水不发生必然联系。

 

当我真正站在伊洛河边举目四望,宽阔的河面,清澈的流水,两岸垂柳袅娜,水底游鱼嬉戏,令人心旷神怡。掬起清凉的河水洗把脸,顿时神清气爽,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忧愁烦恼随之悄然离去。生活被净化,生命被升华,我蓦然找到了水与生命之间的必然联系。

 

    小时候,母亲在教育我选择职业时用旧社会的经验告诫说,下窑(挖煤)的是埋了没死,撑船的是死了没埋。母亲的教诲客观上说明社会的黑暗决定了采掘业和水运业是在鬼门关上找饭吃,实际上却让我将船和地狱联在一起。过伊洛河时,我第一次乘上晃悠悠的渡船,飘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穿行在蓝天白云的倒影中,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船并没有把我拖入地狱,而是帮我驶入了天堂。

 

    我曾经浏览过阶级教育读本《罪恶的康百万地主庄园》,对我国5大地主庄园之一的康百万庄园略知一二,但这毕竟是书本知识,并始终弄不清楚康百万称号的真正含义。经过解说员的详细介绍,并实地参观后才知,康家并不是从百万这个人开始暴富,也不是家产数以百万计,而是为讨统治者欢心,被八国联军吓破胆的慈禧从西安返京路过巩县时,向其捐白银无数而得的绰号。

 

 

 

 

                              康百万庄园简介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的封赐而名扬天下。

  康应魁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数计,民间称其为“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盛极一时。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我国民间称为“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国三大巨富。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作为三大庄园之首对外开放,轰动河南,闻名全国。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平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用“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筑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现在保持下来的主要有住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十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19636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现在布展的寨上住宅区是总体展览的一部分,主要展示康家的兴衰史中的实物。             

             

 

    康家的深宅大院当时疏于管理,因年久失修而房陈屋旧油漆斑驳,但那恢弘的气势,集华北民居和宫廷园林艺术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特点,实非“百万富翁”莫属。走出这象征财富、地位、身份、名望的建筑群时,总感觉一张楠木雕花顶子床耗工1700多个实在太奢侈,院深、宅大、房多、光暗、拥挤不堪、多而无序,让人不可避免地想到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必然结局。 

 
 

         刘镇华故居的风格与康百万庄园迥然两样。刘宅有砖券石表冬暖夏凉的窑洞,有雅致爽洁宽敞明亮的房屋,有外镶内嵌气派非凡的高楼,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整体布局都体现着时代前进的气息,显示了“兄省长弟省长兄弟省长,父军座子军座父子军座”官僚家庭区别于数百年几十代在黄土窝中敛财的土地主的眼界与追求。

 

 

 

 

 


                                               

    我沿着刘宅的标志性建筑——仿重庆大厦拾级而上,地下室、客厅、舞厅、书房、卧室、浴室一应俱全,不用走廊连接而72室室室相通的建筑理念令人叹为观止,通体洁白光滑无比的舞厅让我眼界大开。登上楼顶,近可观伊洛清流山环水绕静静流淌,远能眺黄河浊浪一泻千里雄浑壮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母亲河并领略了她那慑人心魄的力量,体味了先人从河洛汇流演化出阴阳八卦的神奇。


 

 

 河洛汇流:浑浊的黄河水与清澈的伊洛河水激情拥抱

 


 

 

 

    闻名遐尔的石窟寺就在巩县南河渡码头西北的伊洛河冲积带与邙岭交汇处的悬崖上。邙岭自西向东入巩县后,一直以敦厚朴实的黄土塬面目出现,但到了这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时,偶尔露峥嵘,出现了带有砂岩成分的悬崖。据我所知,砂岩质地松散,容易风化,一般不能开凿永久性的标志物。但1500年前的北魏统治者何以不顾客观条件,一意孤行呢?这可能与鲜卑贵族初入中原雄心勃勃有关。人制造神,还对其顶礼膜拜,虽然能暂时愚弄老百姓,巩固自己的政权,但也暴露了制造者的愚昧。石窟寺在20世纪60年代还无人管理。由于自身的欣赏水平有限,我们浏览了或龇牙咧嘴或和蔼面善或躬身屈膝或飘然若仙的雕像后便兴趣全无。当地的一位长者却很能吊人胃口,他说我们见到的石刻只是石窟的一部分,真正有艺术价值,可与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媲美的则是埋在地下的“帝后礼佛图”。尽管他无能力说明该图的稀世价值所在,我们还是围着他刨根问底,兴趣盎然。这大概就是维纳斯女神的断臂效应——遗憾美。

 

 

 

                                            在史学家眼中弥足珍贵的《帝后礼佛图》

 

 

                      巩县石窟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