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名垂青史
常言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但邻居乡亲提起何汉忱有口皆碑,就连垂千古的地方史志都多有记载。
在《巩县志》1991年版卷27“人物”( 700页)中对何汉忱这样记载:
何汉忱
何汉忱(1884~1959),原籍安徽省宿县,寄居巩县白沙村界沟。山东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后,应招到巩县兵工厂工作。民国26年(1937)冬,巩县兵工厂南迁,何汉忱任巩县兵工厂留守处主任。次年,他以工厂留下的物资和地租为基金,创办“遗爱小学”,亲自担任校董会董事长。开学时,他以“遗爱”嵌字,为校门撰写的对联是:“遗恨究何补?霹雳数声,惊起睡狮吼倭寇;爱国须及时,瓦砾重整,栽培英才捍中华!”以此表达他的办学壮志。后来,该校又陆续增设初中、高中。民国33年(1944),巩县被日寇侵占,遗爱中学西迁。有人乘战乱之机毁校舍肥私,何汉忱挺身而出,良言规劝,予以制止。因此,日本投降后,遗爱中学得以及早复课。1949年(注:应为1939年),当地政府和附近学校为表彰他的功德,在白沙界沟口为其树立了纪念碑。
在巩义市中学生地方课程教材《巩义》第六章《丰伟的功业》(上)第一节《兴办新学的仁人志士》中第59页有这样的记述:
何汉忱倡办“遗爱”
何汉忱(1884—1959),名朝弼,号浣尘,字汉忱。原籍安徽宿县,山东陆军测量学校毕业,1915年应招到巩县兵工厂工作。后定居巩县白沙村。1937年,兵工厂南迁,汉忱任留守主任。次年,他以工厂留下的物资和地租为基金,倡办“遗爱小学”。开学时,他以“遗爱”二字作联首,为校门写了一幅对联:
遗恨究何补,霹雳数声,惊起睡狮吼倭寇;
爱国须及时,瓦砾重整,栽培英才捍中华。
汉忱任学校董事长。后来陆续增设了初中、高中。为表彰汉忱功德,1939年巩县第二区政府和当地群众、学校师生在白沙树石碑一通,额篆“山高水长”。1944年,巩县沦陷,学校停课。有人想乘机毁校肥私,汉忱苦心规劝,始得制止。日本投降后,遗爱中学重新复课。
此课文为常规横排。在此文之右有一方框,内容为《巩厂留守何汉忱先生懿行碑》原碑文节选(竖排):
巩厂留守何汉忱先生懿行碑(据《白沙志》节录)
历署河南正阳陕西蓝田知事张仲友撰文
……君名朝弼号浣尘汉忱字也籍安徽宿县昆仲四汉忱行三少读书即有志圣贤之学嗣得阳明学说豁然醒悟门户洞开从此锲而不舍寝馈其中有年尝谓吾人生当乱世欲尽匹夫之责惟养成纯正人格庶几自立立人稍补社会于万一……民国四年供职巩县兵工厂屈指至今已二十余年……丁丑冬巩厂南迁厂长委以留守……当是时也战祸迫于眉睫敌机联队扰空人怀朝不保夕之虞汉忱竟从容坐镇承李厂长伯芹平日教育救国之热忱创办遗爱小学校先后用款三千多元又请厂中隙地以租税作基金藉以永固校本本年增设中学两班蓬蓬勃勃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1996年版《白沙志》《村籍人物》(148页)中这样记述何汉忱:
何汉忱(1884-1959) 原籍安徽省宿县,后居巩县白沙村界沟。幼时入私塾读书,后应试秀才不第,入山东陆军测量学校,并毕业于该校。
1914年巩县兵工厂兴建,他应招到厂人测绘技术员,曾负责几个厂房的营建,工程质量合格并受到奖励。工作期间,倡办消费合作社,销售面粉、布匹、百货等日常用品,职工称便。本地不少穷人托他进厂打工,无不尽力办成,从不图报。
1937年冬,兵工厂南迁,他被委任兵工厂留守主任。次年,基于“教育救国”思想,以兵工厂留下的物资和地租为基金,创办遗爱小学,并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开学时,他以“遗爱”嵌字,为校门撰写的对联是:“遗恨究何补,霹雳数声,惊醒睡狮吼倭寇;爱国须及时,瓦砾重整,栽培英才捍中华。”以此表达他的办学壮志,以后该校又陆续增设初中、高中。
1944年,巩县被日寇侵占,遗爱中学西迁。有人乘战乱之机毁校舍肥私,何汉忱挺身而出,良言规劝,予以制止。因此,日本投降后,遗爱中学得以及早复课。民国28(1939)年,以巩县第二区署为首,4所中学、12所小学以及孝义、白沙、张岭、礼泉4个村为表彰他的功德,在白沙界沟口为其树立纪念碑,篆额为:山高水长。1959年初病故。
1996年版《白沙志》中《教育、科技》(393页)这样记载“遗爱学校”:
遗爱学校 1937年,巩县兵工厂因日军飞机轰炸奉命南迁后,留守主任何汉忱(定居白沙界沟)基于“教育救国”思想,主动同白沙乡绅崔建堂等人商议筹办学校事宜。在多方支持下,以兵工厂遗留下的物资和地租为基金,创办遗爱小学,并担任董事长,崔承浩(白沙南地人)任校长。1938年开学,次年办初中,1942年增设高中,后发展成为21班(小学10班、初中8班、高中3班)学生1000余名的完全小学和完全中学。1944年4月,日军侵占孝义、白沙前夕,校长崔承浩带领部分初、高中师生西迁,学校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遗爱中学复课,设初中4班,学生200余人,崔运西(白沙西沟人)任校长。1948年巩县解放前夕停办。遗爱学校面向全县招生,白沙部分小学生,全部中学生在此就读,为白沙、孝义乃至巩县培养了大批人才。
《白沙志》中第423-424页《文化》部分记载了《何汉忱先生懿行碑》,对石碑的历史、外貌、碑文、字体大小和数量等都有十分详细的描述。
《白沙志》中第21-27页《特记》部分对“巩县兵工厂在白沙”有详细的记述,尤其在24页第三自然段,对何汉忱热心办教育,以及对地方民智的开化引导作用有数千字的概括。
在1991年版的《巩县志》卷19【教育】第三节“中学教育”( 494页)中对遗爱学校有这样的记载:
民国28年(1939),巩县兵工厂留守主任何汉忱,利用兵工厂地产做学田,成立私立遗爱中学。民国31年(1942),联合中学和遗爱中学增设高中班,发展成完全中学。……民国33年(1944),巩县沦陷。遗爱中学西迁,其余中学停办。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中州中学、大河中学、迁回开封。县立初中、新心中学、崇仁初中均恢复,遗爱中学迁回复校。
1988年版《孝义志》第五篇《经济》(61页)对兵工厂南迁之遗址作如下记载:
(5)兵工厂南迁后留守情况:
巩县孝义兵工厂奉命南迁湖南长沙后,机器和主要设备、生活物资绝大部分运走,零星物资和厂房由留守主任何汉忱带领一个警卫排负责看管,留守人员约30余人。
在兵工厂南迁,地方政府尚未接管之隙,周围百姓以修建庙宇、砌寨墙为名,从兵工厂拉走大量砖瓦和建筑物资,大部分归于百姓拿走使用。
留守主任何汉忱,思想开明,品行端正,以兵工厂留下的厂房和零星剩余物资,聘请地方士绅为董事,自任董事长,建立了“遗爱”小学,接着又成立了中学,都冠以“遗爱”作校名。何汉忱先生努力为地方培养人才,现身平民教育,其精神可嘉,远近几十里的百姓,曾立碑纪念之。
1947年冬,留守处奉军政部指示,将兵工厂旧址移交巩县政府。如今,兵工厂原址,经过建国30多年的建设,已面貌全新,其中,或为校园,或为驻军营房,原固定建筑,尚有烟囱林立,水塔高耸,打铁房雄踞于新建的高楼大厦之林,令人想见昔年兵工厂的雄姿。
1988年版《孝义志》第九篇《人物》(247页)这样记述何汉忱:
何汉忱先生传略
何汉忱先生,安徽宿县人,生于1884年农历十一月十八。先生幼时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后应童子试秀才不第,弃图从新,入山东陆军测量学校,并毕业于该校。
1914年兴建孝义兵工厂,先生应招从事测量工作。曾负责监督几个厂房的营建,施工合格,得过奖励,为测绘技术员。在这一工作期间,又曾倡办职工消费合作社,销有面粉、布匹、百货等日常生活用品,职工称便。本地有不少托他补小工,无不尽力办成,从不图报。
1937年,兵工厂南迁,先生被委留守。次年,先生倡办遗爱学校,以工厂留有的物资和地租为资金,办起巩县有名的遗爱学校,学生免费上学。开学那天,校门上书有大幅自编对联:遗爱究何补霹雳数声惊起睡狮吼倭寇,爱国须及时瓦砾重整栽培英才捍中华。1949年(应为1939年)县以第二区署为首,3所中学、12所小学以及白沙、孝义、张岭、礼泉四个村为先生树碑于白沙界沟口,篆额:山高水长。
1941年,工厂旧址交县管后,先生迁居焦湾村。时逢灾荒年,生活素无积蓄,生活无着,便以纺花买线度日。还劝说老妻把仅有的体己钱拿出周济穷人。后又搬回,住在遗爱小学。
1944年,孝义在日军占领前夕,遗爱中学师生西逃,日军占驻学校,先生搬住白沙界沟张岐家。在战乱年月,地方上一些人乘机拆校舍肥己,先生每天都出来看管,并百般譬喻规劝拆房人,从而把中学校舍保存了下来。日本投降后,报告县政府批准,遗爱中学又获复校。
1948年解放初,先生生活仍无着落,连子女上学费用也负担不起。县长徐宝森深知先生清贫,曾批送小麦1000斤,先生婉谢,只收下500斤。土地改革,划为贫农成份,分有土地房屋。1958年从界沟搬走,住白沙西沟崔进财家,同年腊月二十二病故,享年74岁(应为75岁)。先生儿媳系白沙西沟农民崔芳侄女。女儿何凤珍迁仓西村,现任人民教师。
在1988年版的《孝义志》第七篇《文教、卫生、体育》第二节《民国时期》三《中等教育》(188页)中这样记录《遗爱学校》:
遗爱学校:遗爱小学创始于1938年9月,校长崔承浩,孝义镇白沙人。
这所学校,是所私立学校,由孝义兵工厂留守主任何汉忱先生倡导建成,经济上主要靠兵工厂遗址垦地田租。学生每学期交学费8元,后改为学麦80斤。
这所学校才发展过程是:1938年9月设完全小学;1939年春设初中;1942年春又增设高中班。1944年5月巩县被日军占领,校长带全部初、高中师生西流。当时,小学10班、初中8班、高中3班,共21班,1054名学生,38名教职工。
遗爱中学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动物、植物、英文、物理、化学、公民、体育、音乐、美术等13个学科。初中设有童子军课,高中设有军训,并聘有专职教官。学校很注意教师学历,主要课教师均是大学毕业,但也有名不副实的情况。
旧时,中等教育有不少弊端,当时的县立中学只有一个,贫苦人家子弟求学很难。同时,每年只招收两班学生100人,广大的青少年得不到中等教育的机会。在白沙一个地区调查,从1930年到1941年当中,只有5个巩县中学的毕业生,其中4个是富人子弟,一个是殷实户,女孩子受中等教育的机会更少。巩县中学没有女生,遗爱中学1939年春季初中两班,女生只有2人;同年秋季,初中两班只有5个女生;1949年秋,初中两班只有女生18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经典名句不正是何汉忱终生的写照吗!